能否用傳播學角度評論「在知乎獲取的不是知識,只是信息」這句話?
如題。用谷歌搜索,維基百科,維基問答真能進行學習嗎?還是在雜亂獲取信息後,滿足的「哦~~」一聲,然後關機睡覺了
========================分割線================================ 看來我的問題描述不夠詳細,大家的回答沒有朝我希望討論的方向前進。哈弗大學一個心理學教授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並將其發展成理論:「六度分隔理論」而後人們將這一理論也應用到維基百科中。Solidot | 維基百科的6度理論眾所周知,維基百科每篇文章都有無數鏈接,因此設想用Bacon數作為一篇文章到另一篇文章的「距離」(即最少需要經過多少次點擊)。愛爾蘭開發者Stephen Dolan因此製作了一個有意思的維基百科6度理論查詢器,並公開整個技術過程。這個查詢器目前只適用於英語,其它語言無效。測試了一下,新浪(sina.com.cn)到中央電視台的最短路徑為3(有點出乎意料)。
對於大量普通的互聯網用戶,維基百科上的知識可以從一點發散成一張巨網。每點擊一個新詞條,緊接著會出現更多的詞條。所以例如像我這樣的普通人,希望能系統的了解西方的文藝理論和西方哲學的整體發展脈絡,但是我能從維基百科上找到的只是一系列的人名和生平介紹,零散的著作簡介等等,它們在我眼前展現的結構是零碎的,就如一張電子概率雲。所以我在只靠網路而不藉助專業人士幫助的前提下,似乎很難對我感興趣的知識做一個系統的認知。
這裡還有另一個問題,「知識必定是成樹狀結構的嗎?」
絕大多數知乎的問題,你只能得到60-70分左右的答案.
平均而言,英文維基能提供70到80分左右的答案,好的雜誌大概也能達到這樣的水準.想要穩定達到80分,你得去看經典入門類的書,或者課堂上聽講.要達到90分,需要看經典原著,了解其時代背景,並且有專業研究者的指導.知乎上當然也有80到90分的答案,不過比較零散不系統,當零食嘗嘗尚可,只吃零食肯定營養不良信息大都是你看到的東西,比較零散只停留在表面,很少深入,印象不深,
只是知道,非常容易忘。
而知識是你反覆思考、實踐過的,已經深入到一定程度,相對於系統一些,能解決一部分實際問題,有時了解原因,遺忘速度會慢一點。
可以看看這個問題下的回答:怎樣把信息轉化成知識?首先,產生了A喝了酒開車回家,出了車禍這樣一個Fact。
A喝了酒開車回家,出了車禍。這是Data而不是Information。因為出了車禍,所以酒後駕車很危險。這個時候Information才第一次產生。既然酒後駕車很危險,那麼不能酒後駕車。這個時候產生了Knowledge。意識到既然酒後駕車的危險的原因是酒精能夠麻痹大腦,那服用其他能夠麻痹大腦的藥物的話也不應該駕車。這就是Wisdom。收集 -&> 結構化 -&> 刺激 -&> 理解 -&> 活用
Fact -&> Data -&> Information -&> Knowledge -&> Wisdom知乎上的答案再精妙,給你的也只有Information。Knowledge和Wisdom都是自我啟發。好比教科書上教了你古人的智慧,也需要你自己消化一樣。
這種傳播學的基礎知識我以為大學基礎課程都應該教過的...數據常指信息的載體,把信息進行轉化以便於保存和處理的載體。
信息指含有一定含義的數據,或者說我們人類可以直接理解的內容。
經驗是未經科學證實的個案經歷或見聞。(我是這樣理解的)
知識是經科學證明或者邏輯論證過的經驗或假設。
對這四個概念,我是這樣理解的;知乎上我覺得更多的應該叫做經驗,而不是「信息」,信息太淺層了,只是對數據的初步解讀;經驗通常包括著更為複雜的信息的整合與加工。
顯然,經驗比信息更有價值;尤其對於人生中的很多事情,並沒有或者沒法通過科學的檢驗,沒有知識指導的情況下,我們更需要經驗作為指導。
(請樓主別讓我們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講,我不是學傳播學的,我只能從常識的角度來講)
.............................................
然後,看到問題補充,發現其實是另一個問題:我在只靠網路而不藉助專業人士幫助的前提下,似乎很難對我感興趣的知識做一個系統的認知。
--------其實,樓主是否想問:通過網上的搜索與百科(或者還知乎),怎樣進行系統的學習?
關於這點,我曾在關於深閱讀與淺閱讀的問題里提到:深閱讀是對某個特定範圍內知識進行的閱讀;而淺閱讀是沒有方向的閱讀。
那麼,通過互聯網怎樣進行系統的深閱讀呢?我的建議是先為自己列一個目錄:把要學習的內容細化,或者你可以搜索一下那門學科的教材目錄,看一看這門學科包涵哪些知識,再添加一些自己感覺與科目相關的關鍵詞。列一個完整的表格。然後逐個關鍵詞去百科裡搜索,進行閱讀與筆記。把相關的疑問列在另一個表格里,再對相關的疑問進行搜索。
總之,為自己的搜索定個方向,寫個「計劃書」,你的學習就會變得系統了。
...................................
最後,樓主又提了一個問題:知識必定是成樹狀結構的嗎?
(樓主呀,三個問題好像相關性不太大喲,不能分開問嗎?)
對於這點,我不是太理解樓主的意思,所以,在這裡就不回答了。
一層層(樓)多是咬文嚼字兒的。
告訴你個真理吧,題主:
說「在知乎獲取的不是知識,只是信息」這話的人,是表示他對知乎里的多數知識不感興趣。就這麼簡單。知識和信息是很難區分的。不信你將上述各解法的「知識」和「信息」互換,其實都說得通。
當初把「信息」和「知識」區分開來的目的,是要區分未加工和加工過的素材,所以很主觀地把未加工的信息稱為「信息」,把加工過的「信息」稱為「知識」。其實未加工的,也是加工過的,只是相對於某個參照標準未加工而已。這麼鑽牛角地解釋問題就舍本求末了。
所以佛家拈花一笑,不解釋。你懂了就是懂了;不懂?不懂拉倒。
指月聞犬吠。其實人家指的就是月亮,大家犬吠犬吠地非得指責人家嘴裡說的不是月亮,是狗屎。其實,我就是說「去你媽的」,我指的仍然是那輪皎潔的月亮。
看到這兒,再看看樓上各層的知乎范兒,你應該能從另一個層面了解「知乎里的多是信息,它不是知識」了。
求摺疊、求冷藏、求封號。這話說的,好像知識能比信息高到哪裡去似的。就算在知乎能獲取知識又怎麼樣?相對於價值,知識和信息就是一路貨色,都是遲早被淘汰的命運。
什麼時候能放下對知識的執念就好了……非專業,只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什麼是知識呢?知識就是大腦里無數個神經元的某種特殊排列方式。知識體系的構建,就是大腦里神經元的排列方式從「混亂」變成「特殊」的過程。
這個過程是怎麼發生的呢?是通過學習來完成的。所謂學習,是大腦不斷地觀察到外界的信息,並根據這些信息來調整神經元排列的過程。
這就是知識和信息的關係:信息參與知識體系的構建過程。事實上,不只是在知乎,在維百、谷歌乃至在現實生活里,你直接獲得的都只是信息而已,只不過這些信息都會參與到你的知識體系構建中。
這是我對題主引用的這句話的理解。
另題主要求從「傳播學」的角度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從問題說明來看,我覺得題主想討論的是關於知識體系的構建和信息組織方式之間的關係,說白了就是學習和資料之間的關係。
我認為這取決於你當前的知識體系的水平。
舉例說,我現在對細胞生物學一無所知,為了有個初步的了解,我會上維基百科看看相關詞條,或者到知乎相關話題里看看精華帖,而不是去看 Cell 之類的學術期刊。維基百科或知乎的信息組織方式決定了我會選它們,學術期刊的信息組織方式決定了我不會選它們。
但假如我已經是這個領域的學者,那我選擇學術期刊的可能性就大很多;甚至更誇張我已經是走在這個領域最前沿的學者了,這個細分領域的文章可能大部分都是我發的,那麼我看期刊也沒什麼意義啊對吧,我想要知道新的東西,就只能通過實驗之類的,直接從上帝那裡要信息。
因此,維基百科也好,知乎也好,它們都有自己組織信息的方式,而你得根據你當前的知識體系水平,或者換句話說,根據你的需要,對這些信息進行取捨。知就是知其然,識就是知其所以然。
知識就是,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信息不會運用就是信息,會運用了就是知識。
不要把自己不會運用信息,而把責任推到「知乎」上。再說,知識也不是靠刷知乎就會來的,有些東西就得千錘百鍊才見其形啊。
如果有一天,你把獲取到或者學習到的應用到你的生活中了,你會覺得突然一下 ,好爽!知識or信息,whatever。
知識是接收的信息,經過理解後的積累,它內化到每個人的腦海中。一旦信息被接收,經過消化理解,就變成知識。------《傳播學綱要》,中國人民出版社,17頁。
擁有豐富的信息,並不必然就擁有知識。知乎上信息泛濫,如果沒有消化理解,就只是獲取豐富的信息。廣義上說,知識也是一類信息,是獲悉之後的信息,經過理解、沉澱、積累、較為穩定、時效也較為長久。所以你在知乎上過目就忘東西,無法變成你的知識。題主的問題補充和題目可以說關係不大,六度分隔理論和你的問題完全不是一個方向。能輸出的就是知識 你回憶一下在知乎上看到的能不能再講給別人
知識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卻是洞察力。
劉瑜:淵博的人淵博的人是多麼神奇啊,他們的大腦像蜘蛛網,粘住所有知識的小昆蟲。而我的大腦是一塊西瓜皮,所有的知識一腳踩上,就滑得無影無蹤。我認識一些淵博的人,他們是另一種生物。
這些人一般對羅馬史都很有研究,對每一種農作物的起源也如數家珍,經常探討的問題包括「鄭和下西洋的時候船隻到底有多大」,以及「下一場科技革命究竟會發生在什麼領域」,對「三國」「水滸」「紅樓夢」裡面的誰跟誰通姦,那搞得簡直是一清二楚。這些都是我不懂的,所以跟他們在一起,我總是感到很驚恐。問題是,作為一個文科博士,我似乎有淵博的義務。人們指望我了解澳大利亞選舉制度和加拿大選舉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說清中亞地區在人種進化過程中起的作用,還指望我對1492年這一年的歷史意義侃侃而談。但是,我哪知道這麼多啊,我只是人類而已。其實我也企圖淵博來著,也時不時挑燈夜戰抱著厚厚的歷史地理科普書啃啊啃,指望第二天在某場對話中「不經意地」引經據典。後來發現,一般來說,當我看到100頁的時候,就會忘了前50頁的內容,等我回頭去複習前50頁的內容,又忘了第100頁的內容,於是我轉來轉去,氣喘吁吁,最後好不容易把所有100頁大致都記住了,過了一個月,卻連這本書的作者都忘記。淵博的人是多麼神奇啊,他們的大腦像蜘蛛網,粘住所有知識的小昆蟲。而我的大腦是一塊西瓜皮,所有的知識一腳踩上,就滑得無影無蹤。認識到這一點後,出於嫉妒,我就開始四處散布「知識智慧無關論」。我的觀點是這樣的:知識只是信息而已,智慧卻是洞察力。一個大字不識的農村老太太可能看問題很深刻,一個讀書萬卷的人可能分析問題狗屁不通。我甚至發明了一個更邪惡的「知識智慧負相關論」,在目睹一些知識淵博但邏輯比較混亂的人之後,我非常以偏概全地認為:淵博的人往往不需要很講邏輯就可以贏得一場辯論,因為他們可以不斷地通過例證來論證其觀點。而大多數不那麼淵博的人,都因為無法舉出相反的例子而啞口無言,以至於淵博的人的邏輯能力得不到磨練,但事實上,例證並不是一種嚴密的科學論證方法。得出這個結論後我非常振奮,獲得了極大的心理安慰。可問題是,由於這些都是歪理,沒有博得任何人的同情。人們還是指望我,一個文科博士,了解澳大利亞選舉制度和加拿大選舉制度的不同,指望我說清中亞地區在人種進化過程中起的作用,以及1492年的歷史意義。我於是看見有一天,自己也站在講台上,因為缺乏某種常識,遭到恥笑。看來只有指望晶元了。報紙上說,總有一天,人類會發明一種晶元,把大百科全書插到大腦里,你可以用腦子Google晶元,想多淵博就多淵博。對此我多麼期待!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走進文具商店,說:小姐,我買一個大腦硬碟。
小姐說:您要什麼樣的,我們這有外掛式的,內置式的,40G的,100G的……我打斷她:最大號的,外掛式!
信息已經很不錯了,information 還是加工後的data呢。流弊的人從data就能獲取很多有價值的東西T_T
請參見維基百科智慧三角形:
頂層的智慧是無法單純「獲知」的,普通的信息由搜索就可以找到,而一篇好的知乎文是可以達到知識甚至之上的高度。知識和能力不一樣啊,不管知識還是信息,其實不是最重要的。
我是不是跑題了?是的,信息時代嘛
@采銅 講了什麼是知識。我是學傳播的,那我來講一下什麼是信息好惹
廣義:所有對象在相互聯繫作用過程中呈現出來的各自的屬性。
一般:與人類的認識過程和傳播活動相關的知識積累。狹義:能夠消除受信者隨機不確定性的東西。這裡的隨機不確定性,是指現實生活中所出現的影響人們生存、發展的多種變動的可能性,比如天氣預報、政策變化等等信息有以下特點:
1、共享性或稱使用不滅性:信息不用守恆。2、擴縮性:30字和30萬字講的可能都是同一件事。3、組合性:兩個或兩個以上組合能產生新信息。4、運用的多角度性:不同角度可以得到不同認識5、相對性:與人們對外界的選擇性注意密切相關,「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以上學術定義來自復旦大學李良榮著《新聞學概論》(第四版),舉例為本人瞎編,全責。
順便介紹一下麥克盧漢(「地球村」概念提出者)所說的,媒介即訊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不是傳播信息的載體和工具,它本身就是一種訊息。 也就是說,手機是訊息,電視是訊息,大熒幕是訊息,ipad是訊息等等等等 怎麼理解天才式的定義? 意思是手機帶著移動互聯網應用(微博、微信、知乎生成的大量信息)進入千家萬戶,就像破門而入的盜賊帶著一塊多汁的肉(內容),目的是為了分散看門狗的注意力。媒介的重要效果來自於它的形式,而不是它的內容。比較贊同如下意見,信息是一種自然存在,知識是對信息的主觀加工後的理解,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經驗是知識實踐後的數據表現,對實踐的人來說是經驗,對別人來說是信息,如果他嘗試理解背後的原因,就變成知識。所以知識是動態,信息是靜態的。但是不管是怎麼樣,知乎對我們都還是很有收益的,獲得了不僅僅是信息,也是知識。
不只是知乎,你所獲取的一切,都是信息。思考過了,才有可能成為你的知識。
這只是個平台,不能一概而論,如果你想學習,可以縱身深入去學習很多東西。
我的觀點和這裡大多數人有些不同,歡迎討論。不知道為什麼我學的並不是從information的角度出發的,而是從discourse的角度出發的。這裡不得不說福柯關於power的論述,是這樣的一條關係鏈knowledge produces discourse, discourse produces power, 然後power在回來反哺knowledge,翻譯過來就是我們小時候常聽的 知識就是力量。 其實翻譯成權利比較好。而information我覺得應該是包含在discourse里的,所以從這個關係鏈來看我們不難發現信息是存在於知識之後的,也就是說我們在知乎已經跳過了關於知識的討論而直接進行discourse的討論了,所以我們並非在獲取知識。如果我們按程序走完這個鏈條的話我們可以發現,我們是處在discourse向power進發的方向上的,引申來說就是,知乎是一個爭奪權力的戰場,我們普通用戶不過是一個個提供據點權力給別人的據點,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已經是media industry里的production了,這裡根本就不是我們獲取知識的主戰場而是大V為自己積累社會權力的屠宰場。而你我不過應驗了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這句老話罷了。----------說的有點多了,其實裡頭還有需要用具體理論去解釋的話,趕essay懶得寫了,各位有意見請來辯-----------------------------------------
信息是用於減少或者消除不確定的一切事物。信息是兩次不確定之差。冰島首都是雷克雅未克,這是信息。我體溫38℃,這也是信息。知識是符合文明方向的,人類對物質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結果總和。冰島首都是雷克雅未克,這是知識。我體溫38℃,這不是知識。所以呢,個人覺得知乎上的信息一部分是知識,一部分不是。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