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大學之道】良好人際關係的三原則

原文:《詩》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國人。《詩》云:「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此謂治國在齊其家。

字詞解釋:忒是差的意思。正有匡正的意思。四國是周邊的國家。足是值得的意思。法是效仿的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是如《詩經》所說:「因為身修以後,一個人能善良和公正地對待自己的兄長和弟弟,兄長和弟弟對他就會很滿意。」因為他能夠處理好兄長和弟弟的這種關係,他就可以教育國人。同時也如《詩經》所說:「他的語言和行為得體,然後周邊的國家就會效仿。」他的行為值得父親、兒子、哥哥和弟弟效仿,然後民眾都會效仿。這就是治國在於先治理好家的道理。

治人的關鍵要做好三件事,一是治己,治己就是要讓自己隨遇而安。隨遇而安不是說自己在什麼狀態都安於現狀,隨遇而安可以理解為在任何狀態下都可以保持內心的寧靜。一個人不可能長期壓抑著自己的內心去做一項事業,這樣是做不好的。只有自己的內心修好了,我們才可能無論在什麼時候、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能得心應手,這樣做事才能持久和高效。

人沒有治己的功夫,人就不是一個健全的人,就像機器帶病工作一樣。

機器帶病工作,一會兒燒機油,一會兒水溫過高,一會兒轉速過快,機器很快就會受損而不能工作,這樣的機器自然效率低下。

不健全的人也是一樣,就拿同學們學習來說,學習總是盯著其他同學的學習成績,這就是失去自我。比別人落後就氣餒,長期趕不上別人逐漸就失去了學習興趣了。一旦學習成績超過了別人,又興奮了好一陣子而不能靜下心來學習,這樣又浪費了學習時間。

大多數的同學就是這種狀態,他們也知道學習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的時候就是不能把精力真正的放在學習上,他們會多次暗暗地給自己下決心,「一定要專心致志地學習」,但是堅持不了多久,最後把自己變成了無志者常立志。如果沒有改變心態,怎麼做也只能重複這種學習模式。

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很多同學總是嫉妒誰同誰關係又密切了,一旦自己長期不能融入大家,自己就很痛苦,甚至害怕一個人單獨走在校園裡,這種害怕長期不能消除,自己也就不願意去學校了。一旦有一天大家對自己很好了,又有些受寵若驚了,又不知道怎麼和大家打交道了。

有這些心理的人都折騰得累得不行,有時乾脆就只能休學了。即使沒有休學,也只能苦苦堅持,於是學習就變成了一件很辛苦的事情。

很多同學通過成長,一旦他們做回了自己,他們完全忘了成績排名,他們只是全神貫注地聽課,聚精會神地學習,這樣的學習狀態成績自然也就變得優異了。同樣的道理,如果做回了真實的自己,自己根本不會關注其他人關係的好壞,自己真誠地對待每一個人,自己的朋友圈自然也就很大。別人對自己怎麼好也會很坦然,因為自己就沒有刻意去追求某種狀態。

治人的第二件事是真誠和善良。要做到第二件事的前提是完成了治己才可以。因為完成了做回自己這個過程,他內心變得寬廣了,內心容量變大了,他才可能做到「宜兄宜弟」,所以要「宜兄宜弟」,就是要善於妥協、敢於吃虧,如果自己的內心都有那麼多的設限,自己都是一個想佔便宜的人,你怎麼可能做到「宜兄」的同時又「宜弟」呢?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是生活在小我的世界裡;另外一種是生活在大我的世界裡。生活在小我的世界,他人的行為必須符合自己內心的要求,否則自己就會有牢騷和怨言,這也就是人們所說的自私。還有一種人,他是生活在大我的世界裡,他內心沒有任何的設限,別人做什麼都沒有關係,他能「橫豎眾生」,這種人也就是聖人,修心的目的就是讓自己的內心無限地接近聖人。真正會治人的人都是聖人,因為只有他們才能「宜兄宜弟」。

現實生活中,我們給別人借了一點錢,我們通常的做法是擔心別人不還錢,同時又不好意思開口讓別人還錢,怕別人認為自己小氣,因為內心有這些矛盾,自己總是和別人置氣,本來做好事借錢給別人最後自己還弄得理虧。

而聖人的做法是內心沒有掛礙,一點錢不還就不還吧,或者直接讓他還錢,因為借錢還錢也是天經地義的,當然做這種行為的時候內心是平靜的,只有這樣才能「其儀不忒,正是四國。」只有這樣,他的行為才能為別人所效仿。

治人的第三件事就是運用法律。因為對那些沒有成長或者從來不想成長的人而言,儒家也講運用法律去懲戒那些不遵循規則的人。第三件事是在做好第二件事的基礎之上,有了真誠和善良作為基礎,同時還需要用法律和規則立威,這就是德威並重。

我們很多人也不能用好這一點,要麼在規則面前講人情,或者對痛恨的人進行報復,這都會影響治人。對於懲戒這點一定要慎用,只有對哪些冥頑不化的人才可以用。

推薦閱讀:

修心到底修什麼?
【大學之道】優秀心理諮詢師的真相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