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政策雜談:雙積分政策

本文首發於《車迷》雜誌12月刊,轉載請與我聯繫

最近對中國汽車產業最大的事情,大概要數兩個月前,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商務部、海關總署、質檢總局聯合公布了《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與新能源汽車積分並行管理辦法》,一般也被簡稱為所謂的「雙積分」制度。

其實「雙積分」制度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乘用車企業平均燃料消耗量積分。這部分其實與我國從2012年開始實施的企業平均燃油消耗標準一脈相承。簡單來說,每一年不同重量的車型都有要求達到的每百公里燃油消耗量的水平,如果一個車企生產的車型沒有達標,這個車型就產生負積分,如果超過標準則產生正積分,總的積分由油耗差值和銷量的乘積決定。

比如如果一個車企的一輛緊湊型轎車根據它的車重2018年需要達到的油耗水平是5.88升每百公里,但實際的工信部綜合油耗是6.88升每百公里,那麼每輛車就有1個負積分,一年賣了10萬輛,就產生了10萬負積分。而該車企另外一個中型轎車在2018年根據車重需要達到的油耗水平是6.36升每百公里,而實際的工信部綜合油耗是5.36升每百公里,那麼每輛車就產生1個正積分,一共是5萬正積分。5萬正積分抵消了一部分負積分,因此該車企一年總共有5萬負積分。

所有的負積分都要想辦法消掉,那麼怎麼消掉呢?在雙積分辦法公布以前,只有兩種辦法抵償,一種是本企業之前結轉的積分。如果之前一年在油耗標準更寬鬆的時候,企業積攢下來正積分,可以流轉到這一年用來抵消負積分。因為雖然油耗標準每年都會提高(也就是油耗限值下降),但車企往往不會每年都更新車型,因此剛更新過車型的年份可能能夠超額達標,但接下去到下一次車型更新前可能就不能達標。積分可以流轉,就使得車企仍然可以按照自己的節奏更新車型,而不用太過於擔心某一年能否達標。

另一種則是受讓自關聯企業。比如同樣一個汽車集團,下屬的一個子企業主要生產SUV,而SUV一般相同車重下油耗更高,每年都產生負積分。但同時另一個子企業主要生產轎車,每年產生正積分。那麼後者的積分就可以轉讓給前者。也就是說一個集團內部可以統籌布局,不必過於擔心某一塊業務無法達標的問題。

而另一部分的新能源積分則是全新的體系。與以前新能源汽車只是享受補貼、牌照優惠,以及在計算平均油耗時有倍數優惠不同,這次的新能源積分很明顯是強制要求了中國汽車業的新能源車比例。從2019年開始,每一年會要求一個新能源車的比例,比如10%,然後所有年銷量超過3萬輛的企業都必須達到銷量乘以這個比例的積分。比如一個車企年銷100萬輛車,就需要有10萬的新能源積分。而新能源積分只能由新能源車產生,每輛插電混動汽車是2分,純電動車根據純電續航里程不同是2-5分。因此如果該企業銷售了5萬輛插電混動汽車,另外銷售了1萬輛每輛4分的純電動汽車,總共就有9萬的新能源積分。

那麼差出來的這1萬積分怎麼辦呢?跟油耗積分不同的是,新能源積分只能從關聯企業處受讓,卻不能跨年流轉。這也就要求車企每年都持續不斷的增加新能源汽車銷售的比例,而且即使某一年整個汽車業銷售的新能源車超額達標,也不會使得第二年的達標變得輕鬆。這也是雙積分辦法之後長城、福特等缺乏新能源車型的企業立即與眾泰、御捷等電動車企業尋求合作的原因。不僅這些新能源企業能夠幫助達到新能源積分的要求,而且現在新能源積分如果在達到新能源積分要求後還有剩餘,還可以用於抵償油耗負積分,也使得這些高油耗車企多了一個渠道來在油耗積分方面達標。

不過,即使沒有關聯企業幫助產生新能源積分,也仍然可以從其他企業購買新能源積分。因此,新的管理辦法能夠給比亞迪、特斯拉、江淮、北汽等擁有大量新能源正積分的廠商帶來不少收益。不僅如此,油耗積分的缺口也同樣可以由購買新能源積分來填補,使得新能源積分價值甚至更高。

因此,雙積分辦法不但對新能源車輛的比例提出了硬性要求,而且還提供了新能源汽車可以用於抵償油耗積分這一重大激勵。相反,新能源積分的缺口卻不能用油耗積分抵償。這樣一來,對新能源汽車的推動力度就大幅增強了。之前中央政府根據國家能源戰略設定的新能源汽車產銷目標,也就容易實現了。

系列文章:

  • 交通政策雜談:比排量稅更好的CAFE標準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推廣電動車,美國人有奇招(上)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推廣電動車,美國人有奇招(下)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停車難,怎麼辦?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自動駕駛是個什麼鬼?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租車業的革命——汽車共享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皮卡,禁還是不禁?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小而美還是小而丑?——低速電動車之辯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計程車在美國(上)百病纏身的傳統計程車業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計程車在美國(下)機遇與挑戰並存的網約車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擁堵」憑什麼要收費?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不插電也環保的混合動力汽車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自動駕駛,能帶我們駛出擁堵嗎?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汽車,如何徵稅是好? - V·T·E·C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之辯:管制型政策和市場型政策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之辨:發展技術還是改變行為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車,還能怎麼停 - 知乎專欄
  • 交通政策雜談:共享單車——風景這邊獨好
  • 交通政策雜談:從「小公共」到「微公交」
  • 交通政策雜談:內燃機還能走多遠
  • 交通政策雜談:摩托車——城市交通的雙刃劍

推薦閱讀:

Model 3 最新配置發布,它會在入門級豪華車市場搶走誰的訂單
從汽車製造工藝的角度,如何分析和評價特斯拉汽車?
2019上市!Lucid Air避開特斯拉和寶馬爭高下
特斯拉到底要建幾個工廠?

TAG:电动汽车 | 交通 | 汽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