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教育:發脾氣之前先緩一緩

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是許多失敗家長的共同特徵。

孩子沒有按照我們的要求去做,或者孩子的表現沒有達到我們的期望,當然會讓我們感到失望,會讓我們生氣。不過,生氣和發脾氣不是一回事,生氣是正常的情緒反應,發脾氣則是不理性的宣洩。發脾氣針對的往往是人,而不是事情本身。所以發脾氣並不能解決問題,反而只會引起情緒反應,就是說,發脾氣只會讓別人生氣。

許多孩子被家長的壞脾氣耽誤了

人都會受情緒影響,孩子尤其如此,心情好的時候,你要他做什麼都可以,心情不好的時候就什麼話都不聽。

如果我們的目的是幫助孩子,那麼就應該更加關注孩子的情緒狀態,爭取讓孩子樂於接受。我們之所以要管教孩子,至少有三個前提:

  1. 我們愛孩子
  2. 為了孩子好
  3. 孩子自己缺少管理能力

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就沒有管教的必要了。所以,作為家長我們必須理性一點與孩子溝通,講究管教孩子的方式,注重管教的成效。

許多孩子都是被家長的壞脾氣給耽誤了,他們本來都有學習和進步的願望,雖然發展程度不一,但他們都能從學習和探索中找到樂趣,都能在交往和溝通中獲得成長,但是家長的壞脾氣往往讓孩子心情不好,也讓孩子失去興趣。壞脾氣的家長往往讓親子關係淡漠,讓孩子心理壓抑,甚至會影響到孩子的人格發展。說「父母皆禍害」有些言重了,但家長的壞脾氣只會耽誤孩子卻沒什麼異議。

發脾氣的家長既任性又懶惰

成年人的生活往往有很多不如意,所以許多人把自己的理想和期望都寄托在了孩子身上,對孩子的要求就特別高,對孩子的教育也特別急切,如果孩子不聽話,如果孩子表現不好,就很容易令家長生氣。

家長雖然是成年人,但大多數並不知道如何處理自己的情緒,生氣了就不加控制地發泄,想到什麼就衝口而出,要做什麼就率性而為。有些時候,家長本人更顯得孩子氣,家長比孩子更任性。

發脾氣正好說明了家長自己沒能力處理事情,有辦法的時候是用不著發脾氣的。其實,大人們本來是不想對孩子發脾氣的,但是成年人的生活有很多壓力,而社會規範和職業要求卻又不能讓人隨意發泄,於是就這麼憋著壓著,等下班回家,精神放鬆了,就特別容易爆發,於是孩子就成了大人們這些負面情緒的受害者。

發脾氣的家長既任性又懶惰,因為對於自己而言,發泄總是痛快的,而且因為自己的強勢,發脾氣之後孩子就屈服了,看起來好像也把問題解決了,所以許多家長就常常以發脾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這樣既痛快又簡單。問題是,發脾氣根本就於事無補,孩子那些讓我們生氣的問題,從來就不會因為我們的脾氣而解決,反倒是因為我們的脾氣,親子關係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孩子的情緒也會出現許多困擾。

管好自己的脾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

作為家長,我們對孩子有期望和要求,作為孩子,他們有自己的看法和願望,如果兩者不一致,就會產生衝突,就會讓我們生氣。

面對衝突,發脾氣是一種很不理性的處理方式。如果我們發脾氣,就給了孩子一個負面的示範,孩子從我們身上學會的,就是用這種不理性的方式來應對衝突。如果我們自己很情緒化,就不要指望孩子能有多麼理性,如果孩子因為我們的強勢而屈服了,他就會逐漸傾向於服從強權,並且在自己強勢的時候用強權來處理衝突。

作為家長,管好自己的脾氣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我們的剋制和理性會給孩子正面的積極影響,我們的包容和忍耐最終會讓孩子感受到被關愛。正面的積極影響有可能讓孩子最終學會理性地應對衝突和表達訴求,而我們的關愛則會給予孩子最溫暖的心靈慰藉,這是孩子人生道路上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家長管理好自己的情緒,保持冷靜,保持耐心,給予孩子表達的機會,才有可能傾聽孩子的心聲,才有可能更細緻深入地了解孩子,從而走入孩子的內心世界,找到和孩子溝通的辦法。

不要等壞情緒憋不住了才爆發出來

壞情緒通常不是突然爆發出來的,那些細小的不愉快逐漸累積,讓人憋不住了,就很容易發脾氣。要避免發脾氣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就不要壓抑情緒。最簡單的處理辦法是:

  • 當感覺到自己在生氣的時候,說出來。

  比如一個喝酒的人,當他說「我醉了」,恰恰說明他還沒醉,還在自己可以控制的範圍內,而說出這句話,就可以讓他很自然地拒絕後面的勸酒。當我們發現自己生氣的時候,要說出來,比如「你答應過今天不玩遊戲,好好做作業,但是你的作業錯了一大半,而你還在玩電腦。我很生氣,我覺得你沒有認真對待作業。」

  • 發現自己很生氣的時候,先走開一會。

當我們發現自己很生氣的時候,最好能走開一會兒,給自己一個緩衝的機會,這是讓自己冷靜下來的有效方式。把情緒發泄出來當然有益健康,但是發脾氣有可能造成嚴重後果,走開則可以讓自己冷靜下來,想一想自己為什麼要管教孩子,想一想有什麼辦法解決問題,這樣就可以在自己冷靜之後或者找到辦法之後再跟孩子溝通。

適當宣洩,坦然面對自己的情緒

成年人的生活,往往是一事不順,則事事不順。交通不順暢、工作不如意、孩子不聽話……哪件事情不讓人鬧心?科室部門、鄉親鄰里、朋友親戚……哪個地方沒有矛盾?如果不加克制,可以說是時時處處事事都會讓人生氣。但是,許多成年人並不覺得自己的情緒有問題,他們認為自己只是回到家裡的時候才脾氣比較大,只是在面對著那個不爭氣的孩子的時候才有點壞脾氣――因為,孩子總是惹自己生氣。

孩子們說家長缺少耐心、愛發脾氣,這完全沒有說錯。不管出於什麼原因,是家長們沒有控制住自己的脾氣,最終讓孩子成了自己壞情緒的受害者。所以,家長們,請管好自己的脾氣。

我們都是成年人,生活和工作不會總是一帆風順,有點壞情緒是很正常的,當然大多數人出於職業態度和個人修養,不會隨便發脾氣,但是壞情緒是一個客觀存在,不發脾氣並不表示它已經被消化了。我們辛苦忙碌了一整天,回到家裡,已經是疲憊不堪了,如果孩子表現不好,往往很容易讓我們爆發。其實,並不是孩子表現太差,而是大人自己積累了很多壞情緒,已經是一觸即發了,孩子只不過是一個無辜的出氣筒罷了。

作為家長,對孩子有許多期望和要求,有時候難免會對孩子失去耐心,甚至會對孩子失望,家長能夠接納自己的這種負面情緒嗎?「跟他呆在一起真讓人受不了」,「簡直想揍他一頓」……情商高的家長通常能夠很坦然地面對,當然說歸說,並不會訴諸於行動,但是訴說的過程中自己得到了宣洩,也會得到安慰和建議,這樣就容易弄清楚問題所在,有助於更理性地要求和幫助孩子。有些家長對自己要求很高,不允許自己有不耐煩不理性的表現,當他們意識到自己的負面情緒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非常內疚,會堅決否認,但是不管他們如何壓抑,最終還是不能阻止這些壞情緒以某種方式爆發出來,要麼是發脾氣,要麼是焦慮不安,或者是生病,比如頭疼拉肚子什麼的,結果是讓孩子更受傷。

接納自己的情緒,坦然面對,適當宣洩,不僅能減輕自己的負擔,也避免了孩子的痛苦。當我們承認自己對孩子生氣,其實孩子也會覺得放鬆,假如他們自己也有這些情緒,也就能坦然面對了。如果我們在生孩子的氣卻又憋在心裡,不管對自己還是對孩子,都是一種心理上的折磨。

不發脾氣,避免壞情緒傳染孩子

家長和孩子之間有著密切的親緣關係,這就使得家長的情緒對孩子具有強烈的感染作用,家長的喜怒哀樂很容易引起孩子情緒上的共鳴,家長輕鬆愉快時,孩子也會悠然自得,家長煩躁焦慮時,孩子就會緊張不安。如果家長脾氣暴躁,動輒打罵孩子,就會給孩子一個非理性的、缺乏安全感的成長氛圍,孩子不僅要承受家長不良情緒的宣洩,還會受到家長不良情緒的傳染,孩子也會變得沮喪、憤怒、暴躁……

家長要了解自己的壞脾氣是從哪裡來的,是性格使然,還是壓力所致?因為期望過高,還是缺少辦法?家長自己應該修身養性,在孩子面前盡量剋制脾氣,也要降低對孩子的期望值和要求,給孩子寬鬆一些的成長環境,家長更應該學習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識,改善和孩子的溝通相處,和孩子做朋友,才能幫助孩子成長。

做一位高情商的家長,管好自己的脾氣,讓孩子能夠在一個輕鬆愉快的環境中成長,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第一位,當孩子心情愉快的時候,他的學習效果就會更好,這樣也有利於孩子建立自信,如果孩子的表現確實有問題,家長也應該在平和客觀的狀態下,幫助孩子分析和解決問題。

未雨綢繆,事先體驗避免發脾氣

壞脾氣的家長往往缺少對自己的認識,家長們不妨從自己開始,嘗試認識一下自己的壞脾氣,比如說,什麼時候,自己的情緒比較差,容易發脾氣?什麼事情,自己的反應比較大,容易失去控制?當自己發脾氣的時候,常常會說一些什麼話,會做會什麼事情?如果對自己的脾氣多一點認識,就可以避免在自己情緒低落的時候去管教孩子,可以在面對自己容易衝動的事情時,先提醒自己,並且嘗試著克制自己,在自己生氣的時候,不說過分的話,不做不加控制的事。

管好了自己,就容易管好孩子。家長可以細心觀察一下孩子,當自己發脾氣的時候,孩子有什麼反應,事後孩子如何表現等等。家長可以未雨綢繆,先為自己的壞脾氣作些預防工作,在自己心平氣和的時候,在心裡做一些事先的體驗,可以設想孩子犯了什麼錯誤,或者孩子不聽話什麼的,並根據孩子的這些行為模擬自己的反應,思考一下自己應該怎樣說,應當怎樣做。多一些這樣未雨綢繆的練習,遇到問題也不會反應不及頭腦發熱而衝動失控了。

當然,生氣是避免不了的,冷處理永遠是有效的方式,避免一怒之下的衝動失控,家長和孩子都可以不受傷。

孩子的心理遊戲

其實,兩三歲的孩子就已經開始不聽話了,他們會以拂逆大人的意志為樂,會通過反抗大人來獲得自己的成長,這是他們自我意識發展的結果,他們的行為已經有「故意作對」之嫌了。會故意作對的孩子如果感覺到自己被大人忽視了,就會有意無意地做一些令大人不高興的事情,大人越制止他們就越來勁,這就完全是故意惹人生氣了。

故意惹父母生氣的孩子並不是有毛病,他們通常都是好孩子。

一個表現一向很好的孩子,他對自己的要求一定不會很低,比如說他會認為玩一整天電腦遊戲是玩物喪志,他不會允許自己這樣做,比如說他會認為學習是自己的責任,完成作業是份內的事情,不做作業是不能原諒的。假如這樣的一個孩子,因為缺少幫助或約束而沒有抵制住遊戲誘惑,玩得忘記了時間,忘記了作業,那麼等到他自己省覺的時候,他就會非常內疚,他會自責,甚至會懲罰自己,因為他會認為自己作為一個好孩子,是不可以犯這些錯誤的。一個自我要求很高的孩子往往很難接受自己的這些表現,他對自己「好孩子」的評價信念會發生動搖,他會在心裡批判自己,這是一件讓他感到非常痛苦的事情。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責罵他一番,他也許就會好過一點,所以這時候家長發脾氣,孩子反而會感到輕鬆。

原來,孩子是在跟家長玩一個心理遊戲,他犯了一個「大」錯誤,因為道德感和自我要求,他會在內心批判自己,這是讓他感覺很不舒服和事情,為了逃避這種愧疚自責,他索性再犯一個很明顯的小錯誤,如果家長因為這個小錯誤而批評了他,他就會在心裡認為自己已經被批評了,已經承擔了犯錯的後果,於是他就不必自責了。如果家長的責罵過於嚴厲,更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也許他本來還要花一些功夫去補救前一個錯誤的,因為被批評得過頭了,他反而放棄了。孩子會這麼想,「你都這麼罵我了,我幹嘛還要做呢!」

家長的應對智慧

作為家長,我們通常會關注孩子行為表現上的問題,卻忽略了孩子行為背後的心理活動。如果我們沒有管好自己的脾氣,在孩子故意惹我們生氣的時候發脾氣,我們就有可能錯過了真正的問題。

孩子所犯的錯誤「低級」,也就說明正確的做法和行為規則孩子是清楚的,不需要我們解釋。所以,對於這類錯誤,應該明確地指出來,而不必作任何評價,也就是提醒一下,點到即止。比如說「孩子,水龍頭。」「孩子,燈。」然後等著孩子改正錯誤就行了。

在這些低級錯誤的背後,才是真正的問題所在,孩子之所以不願意麵對,必定因為這個「大」問題需要他付出更多。他的心理遊戲本來是,自己犯個小錯誤,讓家長批評一番,然後把所有事情全部扔掉不管。假如家長很理性,小錯誤被明確指出,自己又沒有挨批評,那就實在沒有借口把那個大問題扔掉,很多孩子就會在這個時候耍賴,就是不肯配合,家長越嚴厲他越不幹,如果家長管不住脾氣而發作,孩子就得逞了,他可以裝作屈服,把小錯誤改正就算了,也可以繼續對抗,什麼都不做了。

作為家長,我們了解孩子心裡的這個小把戲,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在孩子耍賴對抗時,溫柔地堅持,幫助孩子面對自己的錯誤,這樣才能讓他自我反省,獲得進步。


推薦閱讀:

怎樣才能讓媽媽重視我被大學班主任騷擾的事?
如何優雅的見女方家長?
母親最近幾年動不動因為一點小事就對我指責謾罵,我應該怎麼辦?
在中國父母打孩子報警到底有沒有用?
每天被家人逼著找男朋友怎麼辦?

TAG:家庭教育 | 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