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中國的蒸餾酒(白酒)的技術是本土原創還是由外國引入的?如果是引入的,最可能是誰引入的?


這個問題的確有待考究,各家說法不一。我們提供以下推斷,可以一看!

  • 蒸餾激發了人類的創作靈感

要說中國的蒸餾酒,那就要從蒸餾酒的起源說起。

海邊,是近年來最為風靡的旅遊目的地。腳踏這一望無垠的海水,不能喝兩口應該是遊客們旅途中最遺憾的事情。

其實早在古希臘時期,智商200+的亞里士多德也有同樣遺憾,喜歡解決問題的他最後寫下:「通過蒸餾,先使水變成蒸汽,繼而使之變成液體狀,可使海水變成可飲用水。」

原來,在蒸餾面前,高不可攀的大海也能瞬間被征服。

蒸餾技術解決了海水變飲用水的問題,同時也激發了全世界的創作靈感。

自帶神秘屬性的埃及人用蒸餾技術提煉出香料,這瓶最早的香水,讓沉睡了千年的木乃伊香氣四溢。

地中海另一邊的阿拉伯人,也通過蒸餾技術創造出蒸餾酒,給生活增添新的味道。

蒸餾技術的發明,不僅證明了人類的創造能力,也把平淡無奇的世界變得色香味俱全。

  • 世界六大蒸餾酒之間,到底有沒有血緣關係

自從阿拉伯人民發明蒸餾酒後,人類第一次認識到,原來世上真的存在著讓人忘記煩惱的「神仙水」。

不知道是不是樹大招風的原因,阿拉伯人民並沒能因為這項發明高興太久,忽必烈的蒙古軍鐵騎就踏碎了這個國家。

作為俘虜,一部分阿拉伯人帶著蒸餾酒技術來到中國,打開了中國蒸餾酒的史章。同樣,這項技術也隨著逃難的阿拉伯人民散落到世界各地。

荷蘭的金酒、法國的白蘭地、愛爾蘭的威士忌、中國的白酒、俄羅斯的伏特加、古巴的朗姆酒,這些被稱為「世界六大蒸餾酒」的不同酒種,彼此間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中國蒸餾酒就這樣被「撞」出來了

在歐洲與阿拉伯帝國血戰了一場的蒙古軍,回到中國後,又馬不停蹄地南下和南宋爭地盤。蒙古軍帶著俘虜打仗,俘虜為士兵釀酒喝。

正是這一次發生在四川的戰爭,引入了蒸餾酒技術,加劇了蒸餾酒與中國傳統曲葯釀酒技術的碰撞速度。

中國自古以來是一個酒歷史悠久的國家,從酒神杜康到詩仙李白,古人們喝酒都是海飲。但從元朝開始,「三碗過崗打虎」的海量傳說就再也沒有出現過。

其實中國酒的發展大致可分為「發酵酒」和「蒸餾酒」兩個時期。

元朝以前,都是以發酵酒為主,酒精度小於24%,所以才有武松打虎的海量。但從元朝西征後,蒸餾酒的釀造法傳入中原。據李時珍《本草綱目》記載,「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

中國西南地區從不缺好酒,因為這個被戰爭「寵幸」的地方,是蒸餾酒釀造技術的嫡傳弟子。

  • 時間帶不走的,都將永存

蒸餾酒釀造技術從阿拉伯散落到世界各地,它們各自紮根並頑強生長。隨著時代的發展,蒸餾酒技術也在日益完善。蒸餾酒既是歷史的產物,同時也是歷史的推動者。

坐落在重慶燒酒發源地江津的江記酒庄,繼承古法蒸餾酒釀造技藝,致力於中國酒的老味新生。

做一個合格的傳承者,手藝必須過硬。

江記酒庄的釀酒技師們在無數次探索中,總結出了一套「高粱燒酒精準蒸餾工藝」:必須使用傳統甑桶,手工上甑才能保證醅料的准、輕、松、平,緩慢蒸餾,看花摘酒,掐頭去尾,只取「小清花」消失前的中段精華酒。每一道工序看似稀鬆平常,實則是幾代技師口口相傳積累下來的功夫,已經爐火純青。

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與融合,酒已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剛需。無論釀酒技術如何困難,但總有一些人還在堅持。就像太陽東升西落,傍晚日月交替,只要蒸餾酒技術在,釀酒的人就不會離開!


這個確實是有爭議的,個人支持李時珍的說法,元代始創蒸餾器,元末明初出現蒸餾酒。

  1. 東漢說,應不成立,因為南北朝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提到了31種釀酒的詳細方法,深受古今釀酒同行推崇,如果東漢就有了蒸餾酒,再經過魏晉繁榮經濟下的大力發展,在南北朝時沒有失傳的可能,也不會不被齊民要術收錄。

  2. 唐代說。。大都是文學作品中提及,燒酒可能只是喝著燒心、或是燒熱了好喝。。總之並不一定是說蒸餾酒的,沒有工藝、器具、流程的具體說明,是沒有說服力的。

  3. 宋代說,爭議就比較大了,但是,我的觀點還是信權威不信野史,無論北宋蘇軾的《酒經》、宋竇蘋的《酒譜》,還是南宋釀酒集大成者朱肱的《北山酒經》,均未提到蒸餾酒。宋朝酒業是官辦專賣,真有蒸餾酒出現的話,應該普及起來是很迅速的。

所以呢,還是元末明初的說法靠譜。


比較靠譜的推斷就是:元代對歐亞大地的征服,大批來自阿拉伯、波斯的色目人帶來了阿拉伯的蒸餾技術,結合了中國本土的糧食+酒藥發酵技術,產生了中國特屬的白酒。至於為什麼阿拉伯會有蒸餾技術,和征服很有關係,這裡也簡單說下:

1、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一前322年,在自己的著作《氣象學》一書中寫道:「海洋中的水藉助於蒸發作用變成了可以飲用的水,任何液體都可以經蒸發變成水蒸汽之後,再次變成液體。」這是對蒸汽的初步理解。

2、在古埃及,人們通過蒸餾松脂來獲得香樹脂,再用香樹脂來對屍體進行防腐。古希臘歷史學家德羅特(Gerodot,公元前5世紀)和西西里歷史學家西克羅斯(Diodorus Siculus)都描繪過古埃及的香脂乾燥原理。

3、羅馬人據說喜歡再葡萄酒中加一些松香油,提升味道還可以輕度致幻。尿尿還可以帶有紫羅蘭的香氣。當時最為普及的蒸餾器是辛耐希思(Synesius)發明的蒸餾器。大約部件有:蒸鍋,曲頸甄,彙集蒸汽的被拉長的器皿,以及蒸汽從中穿過的導管,最後,餾出物在採集皿中進行冷凝。

4、在公元7世紀至公元12世紀,阿拉伯帝國興起,他們引進了羅馬的學者和技術,也引進了蒸餾技術。他們學會了從各種植物中提取油脂,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精油,後來傳到更遠的東方,才有了芳香術和印度神油。

優化後的蒸餾器模型

以上。希望幫到愛酒之人。鵝群:120406430

------------------------------------------------------------分隔線------------------------------------------------------------------

另回答海昏侯出土蒸餾器如下:

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

海昏候的蒸餾器出土只能說明西漢可能有蒸餾提取工藝,但並不能說明已經有蒸餾酒技術。

「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餾器是個新發現,在以往的(考古)發現裡面,能夠作為蒸餾器發現的,很少。原來有過幾批,比這個小,沒有這麼複雜。」海昏侯墓考古領隊楊軍則表示,這件出土的蒸餾器可能會懷疑它與蒸餾花露水、煉丹有關,但由於其出土於墓葬酒庫中,所以懷疑它與酒的生產有關。

這一消息在新浪微博上傳開後,陝西師範大學歷史系教授於賡哲隨即轉發並評論說:「白酒有無出現,不見得非要和蒸餾器設備掛鉤,還要結合文獻。漢代蒸餾器以前也發現過,但是應該與白酒無關,是采仙露的工具。

支持此說的,還有一實物證據,即四川新都、彭縣先後出土的東漢畫像磚。畫像磚上有生產圖像,有學者將其解釋為釀造蒸餾酒的生產圖像。對此,周嘉華以為,畫像磚上所繪製的生產器具以及呈現的生產圖景與實際蒸餾酒所需要的技術以及設備存在差異,比如「看不見凝聚蒸氣的圓盤,更看不見將酒液收集後引入小口罐的裝置。這是又一個很關鍵的設備,不應該被遺忘」。總之,這幅畫並不足以證明東漢已有蒸餾酒。」

彭縣畫像磚

目前從各方面看,還是元代已生產蒸餾酒的論斷較有說服力,但是這並不排除在元代以前,中國部分的少數人,特別是製藥者已掌握運用蒸餾技術來製取蒸餾酒,而這種蒸餾酒只是少量製備,沒有形成社會性的規模生產。

摘周嘉華先生的三點簡要說明:

首先,從史料上看,目前沒有足夠的史料證明元以前有蒸餾酒。

其次,從出土的蒸餾器來說,從漢代(上博所藏東漢青銅蒸餾器)到金朝(河北青龍縣出土蒸餾器)的這些蒸餾器從目前考證看來,都不是用於蒸餾酒的,主要是用於熬藥,或者蒸餾花露水。(周先生認為,河北青龍縣出土蒸餾器是用於蒸餾花露水)儘管現在通過實驗發現它可以蒸餾出白酒,但是古代蒸餾器的準確裝置和蒸餾器仍有區別。中國的蒸餾器和西方的蒸酒器有很大不同,這個不同是導致中國蒸餾酒生產年代較晚的主要原因。

再者,有蒸餾器就有蒸餾酒,這個說法是錯誤的。

關於中國古代蒸餾器的功用、屬性,周先生認為,中國「蒸」的技術起源很早,也很先進。中國的烹飪技術、煉丹術中都有「蒸」,從蒸鍋到古代蒸餾器,這是中國「蒸」的技術設備的自然發展。中國的「蒸」注重的是升華過程,關注的是反應器中被「蒸」物質,對於反應器產生的物質缺乏關注,因此,中國古代蒸餾器往往缺乏冷卻裝置,並不著意於收集產生的氣體、液體。這與西方的蒸餾技術並不一樣。

中國古代蒸餾器「中國古代蒸餾技術開始注意收集氣體,還是後來受到印度技術的影響。古代所謂的『九蒸九曝』,說的其實是升華。西方的蒸餾技術,始於鍊金術,因為要萃取精華,西方人用蒸餾管收集蒸氣,就發現了蒸餾酒,這是在十一世紀左右,約等同於中國宋代末年。」


世界真奇妙啊,中國普羅大眾接觸最多的佛教來自印度,後被改良;最愛喝的本國酒--白酒,被阿拉伯人的技術改造提高,世界一直是互相影響著前進的啊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以葡萄酒入詩,最著名的當屬唐人王翰的這首涼州詞了。

詩中所描繪的邊塞豪飲場景,以及邊關將士那縱情豪放的情懷和視死如歸的洒脫令人神往嘆服。可每次讀這首詩,我心中總會感到一絲缺憾。我一直以為,只有如夏日的急風驟雨般激蕩胸腹,卻又急來急散的烈酒才配得上威震西域的大唐男兒。葡萄酒似乎更適用於「琉璃錘,琥珀濃,小槽酒滴真珠紅」的承平盛宴。

可惜,唐朝將士們要是想喝到葡萄烈酒,估計得再活五百年等到元朝了。

《太平御覽》中曾有記載「葡萄酒,西域有之。......及破高昌,得其酒法。太宗自損益造酒,為凡有八色,芳辛酷烈......」有人據此推斷唐朝已經有了葡萄蒸餾酒,這種說法就值得商榷了。

首先,蒸餾出來的酒基本是無色透明的,不應該呈現過多的顏色;其次,所謂辛與酷烈,應該是相對於當時常見的、醪糟似的「綠蟻新醅酒」的口感而言,而並非指與蒸餾酒相似的口感;最後,如果唐初就已經有了葡萄蒸餾酒,為什麼沒有相應地出現糧食蒸餾酒呢?

可見,李世民所得到的還應該是葡萄發酵酒釀造技術。我國在唐代應該還沒有大規模地應用蒸餾酒技術。

關於葡萄蒸餾酒的起源,學術界有一種推論認為是元朝蒙古西征從阿拉伯地區帶回來的,本草綱目似乎也佐證了這一推論。新疆當地的一個傳說聽起來也挺有意思:

遠在中世紀,新疆伊犁有一個以水果命名的城市——阿力瑪里。這裡曾經是中亞地區最大最繁華的城市,也曾是歷史上有名的「中亞樂園」和「中央帝國之城」。相傳,公元1222年,成吉思汗的大軍一路西征。當戰車經過阿力瑪里城的時候,他們偶然間品嘗了當地老百姓用葡萄釀製的燒酒,遂感酣暢淋漓,痛快無比。成吉思汗決定暫時停下征戰的腳步,徵集民間優秀釀者,為將士們釀酒,並將這種葡萄燒酒命名為烈焰。聞名於世的察合台汗國便由此誕生,首都阿力瑪里隨之日漸繁榮,葡萄釀造的烈焰美酒也得以發揚和傳承至今。

這種葡萄釀造的烈焰美酒也就是冰緹烈焰最早的雛形。現在,新疆當地已有數家用各品種葡萄釀製的蒸餾酒,均習慣性地冠以XX烈焰、或X焰之名,酒精度大多在40多度到50多度。其中,冰緹烈焰46度和54度的紅提葡萄蒸餾酒,以其「果酒的香氣,紅酒的營養,白酒的口感」開創了中國白酒的新品類——提香型白酒。

+??j???


水井坊上起元末明初,歷經明清,下至當今,呈「前店後坊」布局,延續六百餘年

水井坊酒

從未間斷生產,是我國現發現的古代釀酒作坊和酒肆的唯一實例,有力地佐證了明朝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燒酒非古法也,自元時始創之」的觀點。此考古發現被考古界、史學界、白酒界專家認定為「中國最古老的酒坊」。水井坊遺址是迄今為止最全面、最完整、最古老、最具有民族獨創性的酒坊,作為中國白酒的源頭,其史學價值堪與「秦始皇兵馬俑」媲美,並被國家有關部門譽為「中國白酒第一坊」。坊間數百年來酒坊與技藝流傳並存至今,是活著的文物,被譽為「中國白酒的一部無字史書」。由於它填補了我國酒坊遺址專題考古的空白,被國家文物局評為「1999年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推薦閱讀:

TAG: | 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