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沒有見過,人為什麼會去信仰?
不僅指國人信佛道,還指西方人虔誠的信仰基督教。
想知道為什麼。信仰究竟從何產生。
西方人的信仰真的很虔誠嗎?
什麼樣的信仰才算是虔誠呢?
問題起因:看《1942》的評論時,有人說:災難讓人輕易放棄信仰。
災難讓人放棄信仰???????
您確定這個世界的規律是這樣的?我的經驗恰恰相反,災難讓我更堅定自己的信仰。
信仰的來源通常有兩個解釋,一個是進化論的解釋,說信仰是進化的結果,因為人們逐漸進化到發現有信仰的人更容易在自然界存活下來,所以人類有了信仰…類似於自然選擇,自然選擇決定了人類產生信仰。
另一種觀點就是神創論中對信仰的解釋,是上帝把對神的追求放在人靈魂中,人總需要找到什麼去相信,否則在自己的靈魂中就會出現空洞。有人相信神佛,有人相信自己,有人相信金錢或權利,有人相信上帝。持進化論觀點的人可能沒意識到,如果自然選擇決定了人類產生信仰,人類又如何堅定地相信自己所信的是真實呢?甚至說,人類如果真的明白自己的思維只是從低等生物進化到高等生物而產生的,那麼這種自然選擇的思維的可信度究竟有多少?我們又憑什麼堅信自己的思維是正確的?畢竟那只是自然選擇中的一種偶然,它究竟是否真的可靠?
從這個結果來看,如果我們把進化論和神創論都作為一種起源論的預設立場來看,進化論的預設立場顯然缺乏哲學性,甚至缺少邏輯合理性——因為我們自己也不能確定自身思維是否絕對正確,又怎麼能確定人類自己預設的進化論這個理論絕對正確呢?如果以神創論作為預設立場,相比之下反而更合理些,因為我們的信仰是來自上帝,所以我們信仰上帝。如果我們沒有找到上帝,我們也會去抓住別的東西,比如財富、權利、地位、名聲、科學、事業、學術或者我們自己。
結論就是,我們要麼信仰上帝,要麼信仰上帝以外的任何東西。有些災難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對神明的敬畏,但我們很容易就能找到別的可信仰的東西,可能是家庭,可能是親人,可能是知識…
如果我們找不到,我們就會困惑迷茫,失去人生方向,不知何去何從,頹廢、放縱、空虛、絕望。 這種經歷我有過,不知道在這個世界上還能抓住些什麼,對活著的概念也不能理解。這當然是與我多年所受的無神論教育有關。 只是我不能阻止自己思考,即使鑽進牛角尖我也無法停止大腦的運轉。我需要一個解釋,一個對宇宙最初與最終的解釋。而進化論觀點無法提供這個解釋,特別是無法解釋人類思維的存在起源,並且對一切超自然現象都停留在未知的階段,至少在我面前,所有那些解釋顯得錯漏百出、不堪一擊。我不相信所謂「信則有,不信則無」。
因為真理就是,她不會因為你不知道、不了解、沒發現就不存在,如果你一門心思想要尋找她,她就在那裡,等著你去發現。而對於上帝的信仰就是這樣一回事。
很自然的對於科學、哲學的思考,最終通向了信仰。對「宗教」這個辭彙我不感冒,因為宗教終究是人類的活動,是死的形式。而信仰是人與神的關係,是一種從遠古至今的、一直活著的東西。到我真正成為基督徒以後,我才發現,不是我去尋找上帝,而是上帝使我有了想要尋找真理的心志,並且祂看重這個心志,於是在合適的時間幫我打開信仰之門,讓我自然而然地進入屬靈的世界,自然而然地認識了上帝。
也是從那時起,我不再感覺到內心的空虛、絕望、困惑和迷茫,對生命有了新的認識和理解,也有了真正的人生目標。 這一切都是在我經歷自身的小小災難以後。 人在安逸中不會想到要尋找倚靠,只有在痛苦中才會。而人的痛苦恰恰是一種警報,提醒我們需要好好思考我們的生命、靈魂和永恆的未來。痛苦的存在,就是告訴人們永恆平安的可貴。很多人都害怕死亡,幾千年來永遠沒有改變的竟然就是死亡。我們可以發展科技,可以創造出色的藝術和文化,但我們不能免去自己的死亡。
因為有死亡,我們思考生命,因為懼怕死亡,我們尋找生命的方向,因為死亡不可避免,我們思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也因為死亡不可阻擋,我們需要信仰。人的信仰是否虔誠,上帝知道,而這個人自己也知道。
不是西方人就一定虔誠,也不是信某種信仰的人就必定虔誠,更不是有信仰的人就肯定虔誠。只能看這個人在所堅持的信仰與自我中心之間如何抉擇,要麼堅持信仰,要麼堅持自我中心。 很多人信奉某種信仰,是為了自身屬世的利益,這不叫虔誠,這叫利用神。 也有人信奉某種信仰的理論以至於越發具有攻擊性,這不叫虔誠,這叫極端激進主義。有人堅持某種信仰在於自己持守這些勸善的信念,與人為善,與鄰為善,凡事踐行善的道理,這才算為虔誠。
我不認為基督徒都是虔誠的,至少我有段時間並不那麼虔誠。我想別的信仰中也會有類似情況。
虔誠與否,那人自己豈不心知肚明?!聖經說,上帝是靈,根本無法量度,也不屬於科學證明的範圍,也無法看見。
雖然上帝看不見,但是,我們可以使用正確的工具來認識上帝。就像我們看不到無線電波,但是一打開收音機就可以知道我們四周都是無線電波,同樣的,要認識上帝就要必須用心靈,所以聖經說:「上帝是個靈,所以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拜他。(《約翰福音》4:24)」
同時,聖經說:「從來沒有人見過上帝,只有在父懷裡的獨生子將他表明出來。」(《約翰福音》1:18)耶穌乃是上帝道成肉身來到人間,因此,看見耶穌也就是看見了上帝。雖然今天已經不能看到升天的耶穌,但是我們可以讀福音書來認識耶穌,像我們讀歷史的記載和傳記來認識歷史人物一樣。
能看到的能聽到的能感受到的事物,就不能叫相信了。
分享一則關於相信的小故事:
一農村連年乾旱,村長請了一位巫師來求雨。巫師在祭壇上對台下激動地村民說:你們相信我能求到雨嗎?村民說:我們相信!巫師繼續問:你們真的相信?村民回:我們真的相信!巫師語重心長的說:如果你們真的相信,為什麼我沒有看到一個人戴起蓑衣與草帽?沒有看到一個人拿水桶來準備接水?真正的相信或信念(或者說信仰),就是要去相信未知的東西會存在,就是去相信未知的東西會實現。這僅僅是內心的一種堅定地固執的相信。你有親眼見過地球是圓的嗎?
那你為什麼相信地球是圓的? 你有親眼見過顧惜朝嗎? 那你為什麼相信她不是知乎創造出來的機器人呢?宗教有宗教的體系,用他那個體系的思維來思考,神存在的證據遍布世界,誠如科學。
補充點題外話,一般經歷過絕望的人最能理解希望的含義,而宗教給出的來世的那種希望是永恆的。科學有被驗證的時候,如患了絕症而不能被治癒,宗教卻無法被驗證,因而希望永存。
回顧歷史,我們就會發現,人類擁有太多苦難了。正因如此,我們需要宗教。有些事很神奇,很多人在絕症下,求醫無效,去信佛禮拜,神奇的好了,這些人一般最後都成為堅定的佛教徒。
題主說信徒們沒有見過神?其實不一定。在宗教儀式中,大多都恍惚中感受過神的關愛,並深信不疑,當然,這從科學的角度,可以給出一種科學解釋罷了。人生活在一個充滿不確定的世界裡,我們身邊時時刻刻都發生著各種不確定的、隨機的、我們自身難以控制的事件。不確定性是世界的普遍特徵,既有橫向的,也有縱向的,不確定性是絕對的,確定性是相對的(漢迪,2000)。我們出生、成長、老去,我們面對疾病、衰老和死亡。我們難以控制被人欺騙、拋棄,我們難以預見意外和事故,我們無法把握地震、乾旱和瘟疫。面對種種未知、面對種種未知背後的渾沌,人們產生了恐懼。對不確定、渾沌和無秩序的恐懼,似乎是人類的最根本的恐懼。在恐懼中,人產生了渺小感,人們追求心靈的依靠,便找到了宗教。宗教是一種群體策略,是人們對抗未知而渾沌的世界的群體策略:我無法預測,但神可以,神會按照他的秩序引領我們的生活,所以我不在害怕,不必對未知抱持恐懼。曾看到個頗有名氣的問題:「幫你扛過苦難的一句話是什麼?」有一個基督徒的答案是:「……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 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有了更高的存在為我們掃清迷惘,就有了更多的踏實和堅定,面對未知和痛苦的折磨,就有了依靠,面對此岸的痛苦,神明會在彼岸給予回報。Becker在《拒絕死亡》一書中指出,我們對世界的有序性和可控性的信念,保護著我們,迴避靈魂的真實歸宿,那就是,在生命的任何時刻,我們離死亡只有一步之遙。這一對世界有序性和可控性的信念,則是我們面對和對抗未知和渾沌世界的個人策略。總之,人類似乎總是試圖,為世界尋求秩序,賦予生命意義,以證明我們不是飄渺在浩瀚宇宙中的一粒塵埃。
對於沒見過,或者,用更精確的說法,未經實證科學方法證實的神,為什麼這麼多人相信?從經濟學角度,信的付出很小,潛在的收益很大,不信的付出很多(指在信徒文化為主流的圈子),潛在風險很大。流行信仰的教規並不太苛刻,執行不太難,而且大多數的教規對個人,對社會都有好處。而在一個信仰文化為主流的圈子,不信的付出很大,你會被孤立,甚致被殺死。而潛在的得失,則在於如果信仰的其實並不存在,你並無失去,而如果所信的實際存在,你收益就大了,你就得救了,你就進天堂了,你就轉生極樂世界了。差別這麼明顯,肯定要信的。另外,每種宗教,包括實證科學主義,都有自己的三觀,都是可以自圓其說的,在理論建構方面可以說是地位平等的。題主可能是一位不自知不堅定的實證科學主義者,所以才會有所疑惑,不妨多了解幾種信仰,有比較才會有真正的信仰,人生中也少點疑慮。
「見」只是感官之一。我也從沒見過被演奏時的旋律是什麼樣,但我信仰音樂,信仰美。
在佛教典籍中,有關於人類「感官」類別的詳細論述。除了眼耳鼻舌身意之外,人類尚有其它「感官」,這個若是討論起來恐怕偏題。信不需要建立在見沒見過的基礎上。我覺得信至少是個極度靠近終極的東西,能作為別的事物的基礎,而不能隨便拿某個事物作為信的基礎。我們信某個事情,不需要我們對這個事情有全備的認識,我們才可以信。所以,很多人認識到一定程度,就信了。要真說信仰從何而來,只能說從神而來了。因為神是終極的,拿神做基礎來解釋是件很省事的事。
西方人在信仰上虔不虔誠,看國家。基督教在歐洲退化得厲害,基本上我們日常中很難遇到一個虔誠的基督徒,留學到當地可能能接觸到一些。美國還可以,中國教會中來訪的外國人基本上是美國人。
虔誠嘛,基督教中就是愛神,外在表現是按聖經行事為人。
災難讓人放棄信仰,這種說法不奇怪。聖經《約伯記》里魔鬼試探約伯,就是用施加災難這種套路。而現實中,也有很多基督徒和約伯一樣,在災難面前堅守信仰。《1942》還沒看,文藝作品帶著觀點去創作的,會有所偏重。
災難不會使人放棄信仰,至少不會輕易放棄。因為每個信徒是不同的。信仰就像是親情,愛情,面臨災難,有的人可以放棄親人愛人而有的人做不到。有人相信世界上不存在純粹的愛情,認為愛情只是慾望的託詞。也有人質疑信仰,認為信仰產生於無知。信仰是人相信的東西,可以用來約束自己的思想行為,可以緩解苦難。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對於信仰。總有人無比虔誠。而這與西方和東方並沒有關係。與信仰的宗旨也並沒有關係。現如今的信仰,基督教,佛教,都是使人向善,有的人有信仰而虔誠的生活,也有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信仰,但是因為公德而虔誠生活。堅持正確的事情,就是信仰罷。
在心中充滿恐懼時,在充滿威脅的大自然包圍之下,信仰是我們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在稻和盛夫寫的《人為什麼活著》一書中有提到 信仰 的重要性,我比較贊同他的觀點,你可以看下。推薦閱讀:
※引導少年兒童信仰宗教是合理的嗎?
※天主教在全球的是怎樣的管理體系與制度?教宗以及高級管理與行政神職人員是怎樣管理選准產生?與其他全球性的宗教最大區別有哪些?
※如何理解《聖經·創世紀》中描寫的創造天地的記錄?
※無神論者是否更易接受信仰自由和宗教寬容的觀點?
※為什麼佛教抨擊婆羅門教的燒身滅罪,卻鼓吹燃指供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