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成敗關鍵之「驕兵必敗」 | ?「余莉開講」第12講下

  • 輕狂又驕傲—輕狂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深謀遠慮,不會做好萬全的準備。而且輕狂了就不會慎重,傲慢則會無禮,無禮,做什麼事都會隨隨便便。
  • 一個人不居功自傲,就不會招致嫉妒、障礙,而且還會讓人們信服。
  • 觀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是不是謙虛。如果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但是不夠謙虛,不能夠自卑而尊人,反而傲慢無禮、自視甚高,這個人的事業很可能會很快就敗下來。

每天20分鐘,52期輕鬆學完《群書治要》

在《尚書》上說:「能自得師者王,謂人莫己若者亡。」能自得師者,能夠稱王天下,能夠建立王道政治。為什麼他能夠自得師?就是因為他對這些賢德之士是以尊師之禮來恭敬,把他奉之為師。我們知道中國古人是特別尊師重道的,把賢德之人當成老師來恭敬。說明自己有謙虛的態度。所以這些人才願意指正他的過失,幫助他處理朝政。「謂人莫己若者亡」,認為別人都不如自己的人就會滅亡,滅亡的原因就是因為自高自大。

「滿招損」,就是自滿傲慢會招到損害,為什麼會招到損害?首先自己的德行受到損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而一旦一個人傲慢了,其實不是讓別人受損失,首先受損失的是自己。自己不能夠明德,不能夠明心見性,這是最大的損失。其次,一個人驕滿、輕視別人,就會與別人產生對立,讓人心裡不舒服,別人就會要找麻煩,自己做事就會有障礙。再次,因為自滿的這種態度,就會招致失敗,做事不能夠順利圓滿,這個也是很大的損失。

有一句話叫「驕兵必敗」,這句話不是形容,而是來自於歷史的經驗總結。在《國語》之中就記載著這樣一個故事:

在周襄王二十四年的時候,秦國帶著軍隊去攻打鄭國,結果這個軍隊就經過了周天子所管轄的京畿北門。在路過北門的時候,恰好王孫滿看到了這個軍隊路過,於是他就對周襄王說:「秦國的軍隊一定會打敗仗,一定會受到上天的罪罰。」周天子一聽就很驚訝,就問,說:「你怎麼看到他的軍隊路過,就能夠下這樣的斷言,就知道他一定會打敗仗?」

王孫滿就說了:「因為他經過周天子的地方,應該是要行禮的,這叫尊重天子。可是他的軍隊經過的時候,只是把頭盔摘下來了,但是身上的甲卻沒有脫下來,而且走了幾步路之後,就馬上又跳上了車,也就是說,這些士兵只是應付一下,並不是誠心行禮。而且這樣應付應付馬上就跳上車的有多少人?有三百輛戰車,就是三百輛戰車的士兵都是這樣以應付的態度來行禮的,整個軍隊大部分對周天子都很傲慢。」

王孫滿接著說:「他們的軍隊非常輕狂又驕傲,輕狂了就覺得自己很了不起,就不會深謀遠慮,不會做好萬全的準備。而且輕狂了就不會慎重,傲慢則會無禮,無禮,做什麼事都會隨隨便便。因為整個軍隊不慎重,又隨隨便便,可是又要去打仗,打仗的時候要進入很危險的地方,以這樣的態度去應戰,那是絕對必敗無疑。」

所以古聖先賢確實他觀察得很細微,他們熟讀聖賢書,就能夠判斷出這個人的未來結局如何,發展趨勢如何。一個人輕狂了,他就不慎重了。面對戰爭都不慎重,面對戰爭還隨隨便便,那怎麼會不打敗仗?所以果然秦國去打鄭國沒有打成,軍隊回來,到了晉國的邊界,被晉國打得落花流水,三個大將都被抓走了。所以「滿招損」,古人就是看這個軍隊的作風,就能夠看到他戰敗的結果。所以對我們自己而言,要時時地的反思,自己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是吉還是凶、是福還是禍,這個確實需要我們慎重地的來反思。

「謙受益」,一個最大的益處就是他能夠聽取別人的教誨。「謙則受教有地,而取善無窮。」這個是在《了凡四訓》上講的。在《了凡四訓》中,最後一章講「謙德之效」,其中就講了好幾個例子。其中有一個例子,他講到丁敬宇,他年齡最小,但是他極其謙虛。了凡先生看了之後,就對旁邊的朋友費錦坡說:「這個人今年一定能夠考上」。為什麼?因為在所有的人當中,他是最謙虛、最恭敬的,甚至受到了別人的侮辱,他都能夠忍受;受到別人的誹謗,他都不去辯解。結果後來開榜,果然最年輕的丁敬宇考上了。這個故事也都印證了「謙受益」。

《群書治要 周易》:「《象》曰。勞謙君子。萬民服也。」

這個『勞謙』實際上是有功勞而謙虛的君子,這必然會得到萬民的景仰和歸附。一個人有功就容易恃寵而驕,有功就容易傲慢;一個人不居功自傲,就不會招致嫉妒、障礙,而且還會讓人們信服。

像曾國藩先生,他對這個規律理解得特別深刻。所以別人都求圓滿、求五福臨門,他給自己的書房取了一個名字,叫「求闕齋」。這個「闕」就是通缺失的缺。什麼意思?就是求一點缺失。因為他自己有權有勢,又才華橫溢,可以說是近乎完美了。這個時候如果不謹慎的話,又居功自傲,很可能皇帝都會視他為眼中釘,群臣看了他之後,也會嫉妒他。為了避免災禍,他就是非常地的小心謹慎,而且是推功於上、讓利於下。把這個事情做好了,功勞推給了領導、推給了皇帝;利益不能獨佔、獨貪,要把它分給屬下。這樣無論是上級還是下級,都會對你的成功不會懷恨、不會嫉妒。

所以古人說:「讓功於眾,讓位於賢,讓名於上。」。都是要有這樣的胸襟和氣度,在處事待人接物之中自然懂得謙退,不會傲慢。

在《史記》上記載,周公的兒子伯禽要代周公去魯地就任。在臨行之前,周公反覆地的告誡伯禽說:「我是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當今成王的叔父,對於天下而言,我的身分也不低賤了,但是我在洗頭髮的過程中,要多次停下來去接見賢才;在吃飯的時間,也是因為接待賢士而多次被打斷。」這個就是「一沐三捉髮,一飯三吐哺」。「即使我這樣的恭敬謹慎,還恐怕失去天下賢德之人。所以你到了魯國一定要謹慎,不要因為你是國君的原因,就對世人驕慢。」

正是因為周公他這樣禮賢下士,所以所以能夠把國家治理好。

中國古人有很多觀人的方法,觀一個人有沒有德行,就看他是不是謙虛。如果一個人功成名就之後,但是不夠謙虛,不能夠自卑而尊人,反而傲慢無禮、自視甚高,這個人的事業很可能會很快就敗下來。

在《說苑》上,在《孔子家語》上也都有記載,說孔子在瞻仰魯桓公的廟時,看到廟中有一個攲器。什麼是攲器?就是一個很容易傾斜易覆的器皿。孔子就向守廟的人問:「這是什麼器具?」守廟的人回答說:「這可能就是叫做『宥坐』的器物了。」孔子說:「我聽說過『宥坐』這種器具,這個器具有一個特點,裡面空的時候它就傾斜,裝水適中的時候它就端正,裝滿的時候就傾覆了。

賢明的君主以此來警戒自己,所以放置在座位旁邊,叫『宥坐』。」他回頭對學生們說:「來,我們試著往裡面裝水看一看。」結果把水灌進裡邊,達到容器一半的時候,這個容器就直立起來,裝滿了,這個容器就傾倒了。孔子看了之後,非常感嘆地說:「萬物之中,哪有一個東西是裝滿了而不顛覆的?哪有一個是滿而不覆的?」

這個時候他的弟子子路就上前來問,他說:「可不可以問一下,想要持滿而不傾覆,有什麼辦法嗎?」這個問題問得也很好,孔老夫子怎麼回答的?孔老夫子說:「聰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讓;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謙。此所謂損之又損之之道也。」聰明能幹又有智慧,就要用愚笨的姿態來保持;功蓋天下,就要用推讓的姿態來保持;勇力震撼當世,就要用膽怯的恣態來保持;擁有四海的土地財富,就要用謙遜的姿態來保持。

這就是所說的「損之又損之之道」。換句話說,就是「謙退再謙退」「低再低」的方法。

在弘一大師所編輯的《格言別錄》中也有這樣幾句話,說:「物忌全勝,事忌全美,人忌全盛。」第一個「勝」。又說「步步佔先者,必有人以擠之。事事爭勝者,必有人以挫之。

【第十二講 謙德之效 (下) 】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成功不是先有錢,而是先有膽
成功最重要的因素是什麼? ?
決定普通人一生是否能成功的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成功的人知道自己會成功嗎?
把自身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就能成功,如何看待這個論點?

TAG:智慧 | 成功要素 | 为什么X会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