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知乎的自然科學問題相對較少?
到處都是問題,自然科學發展嚴重欠缺。
知乎上面的科學問題往往是科普性質的。深入些的學術討論太專不夠大眾,想詳細回答起來也比較複雜,這也是有情可原的。
說到回答科學問題,我身邊有位正經兒做科研的老師,被我很早拉到知乎,也回答了幾個問題。他的反映是科學議題要認真回答很多需要深入到理論,但是又要考慮到讀者對該領域的了解,想說清楚是件挺非心思的事情。我自己也看到他花一兩個小時斟酌詞句寫一個答案。這個對他們這種天天泡實驗室忙著各種驗證磕論文的人來說,有點奢侈。網路現如今討論自然科學,基本上還只能限於科普的範圍內,要深入基本上做不到。而且有的時候科學工作者在網路上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其中包括偽科學者和反科學者,和這些人做鬥爭是很消耗精力的事情。看看方舟子,已經基本放下科研了,但還是很累。而且有很多問題即便是給科學愛好者講解都不是那麼容易,沒有面談來的直接。這麼說吧,如果面談一個小時能夠說清的問題,可能在網路上需要四五個小時,所以很多科學工作者不會花太多時間在這裡。包括百度的各種學術貼吧,基本上是高中生到本科生的水平,真正談到前沿,就很容易捲入哲學爭論,而非科學的路子。而恰恰很多愛好者喜歡聽前沿的東西,因為有魅力。只可惜前沿的東西沒有數學根本講不清楚,而數學做起來又是那麼麻煩。想像一下,就一個代表簡單物理過程的費曼圖,哪怕是樹圖用手算也要半天時間,再加上理解物理,要是再解釋解釋為什麼手續會是這樣,恐怕這種事情只有在課堂上花一個學期才能有所收穫。這也是科學研究本身的性質決定的,一方面是耗時,另一方面是人們的好奇心使得在網路上的爭論更加消耗精力。
現在恐怕還沒有很好的解決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多看專業性的東西,讓交流更流暢。
自然科學方面很多問題不需要討論,直接google/wiki答案。搜不到答案的基本屬於博士以上水平,與其在這裡討論不如去研究所。想說的是學科、領域的差別導致有些方面的問題無法憑藉在諸如知乎這樣的討論平台上空口能獲得進一步結果
只有圈子形成了才有討論問題的可能性,用戶之間形成的關係太鬆散了.博士生和本科生對這類問題的回答肯定是不同的,要是博士生和博士生走在一起情況可能就不同
人文藝術一類的問題也差不多,回答的人比較少,質量也不太高。這是目前網站人員構成較為單質化決定的,以IT界的為主,媒體界次之。非IT問題我看只有生活類的還比較踴躍,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吧。這種狀態只能靠調整邀請對象來改變,他們肯定考慮過這個問題,也許是覺得應該優先發展IT領域?
1 網站是社會的縮影,太多的人關注金錢和權力了。 2 自然科學的分支太多,分散了話題。在這方面,永遠不能和蘋果這類的熱門話題比。 3 沒有自然科學的大牛帶領,沒有熱門話題,當然就不會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與。 4 國內在自然科學方面,具有自主學習和科學素養的人少,所以吸引的人也少。 5 自然科學具有很強的思考性。看到問題和答案後,要思考,所以冷場的現象很正常。
6 提問的人的表述不嚴謹,邏輯性不強,就是說問的太籠統,要人怎麼回答??回答的簡單了,不滿意,不理解。回答的詳細了,要耗費太多的精力和時間。
7 知乎上問題太多,自然科學只是一部分,被稀釋了,所以看起來更冷清了。 8 學習自然科學的人,在文字方面不如文科生,所以寫的就相對來說沒有那麼感性,而現在的人,又那麼的「忙」,很少有人花時間去仔細閱讀枯燥的自然科學文章。 9 現在用嘴思考的人越來越多,用腦思考的人越來越少,於是精彩的自然科學的相關文章不多,也造成現在這個局面。 10 好吧,最後說一下,知乎在網路上的時間太短,宣傳又不夠多,所以,話題少,自然科學的就更少了。需要問自然科學類問題的人和一部分可以回答這類問題的人都不上知乎……或者根本不知道知乎……
比如生物類問題。
實際上有這方面的問題基本上就去生物谷、丁香通這種專與化學、生物、醫學的網站去了。哪裡有論壇會有一些比較專業的答案。
我覺得物理方面的問題也會有這種專業的網站去供物理學科的人去討論。
知乎是個很好的網站,大家的答案也是自己分析的出來的,不想百度知道上的那種黏貼、複製的。但目前知乎的用戶實在是太少了,有時候搜索自然科學相關的問題(甚至其他方面的問題)都還沒有人問過。比如第三代測序儀等等。這個需要長時間的問題積累和用戶積累才能夠完成的。
但是,對於知乎用戶的選擇又是個問題啊,人多了不好保證專業性的回答了。
自然科學、工程學等都不是純文字可以交流的。這些學科的圈子小,而且有著專門的交流處,比如學術期刊。科普類的問題沒有必要在此討論,百度都知道。至於動植物和天文學,只能說這些知識的普及程度比物理化學類的要低,而且其本身趣味性要多一些,所以有些人關注,但實質上大多數問題依然很低端。
我覺得有三個主要原因:1.最主要的原因是知乎上自然科學領域從業者還是太少。2.知乎本身是個IT產品,相對來說,自然科學領域從業者不像IT領域的人對IT新產品這麼熱衷。3.知乎現有的內容偏IT,這會影響自然科學用戶對知乎的認知。
我覺得在產品上,zhihu可以選擇特設出幾個大的類別,而不是像現在這樣一鍋煮的tag
問題是,不光在知乎,在社會上接觸的各種信息里,大部分人對自然科學的認識就是停留在常識,也因為自然科學的「枯燥」「複雜」而選擇了與其保持一定的距離,拒絕深入了解。
這不單單是在知乎的範圍。而且,就像@劉嘉林 所說,深入了解的人不需要上知乎上了解,而不想探究的人自然也不會提這方面的問題。
當然,知乎上還是有一群對自然科學抱有疑問但又不得其門的人來提問的,反正我是常常想一些奇怪的東西,試圖用科學的知識來解釋它,也會想到上知乎。因為在我心中,知乎,很靠譜。
知乎還是發展初期,還是一個比較新鮮的事物,而互聯網和IT界的人士對新鮮事物都比較敏感,願意嘗試,加上現在的邀請機制,這一群體的用戶比較多,而且比較活躍。其他領域的用戶也有,活躍的也有,但還是不夠多,沉浸在社區中的用戶也較少,偶爾有一些問題有人問、有人答,也被大量的IT問題淹沒了。不只是自然科學和人文藝術類,教育類的話題在知乎上幾乎很少能見到,這個話題可是在其他社區經久不衰的一類話題啊,誰都能對中國教育說上兩句~
可能是因為很多涉及「自然科學」話題的問題都能夠直接找到答案吧。相對而言,自然科學比較嚴謹和內斂,所以可討論性不夠,人文科學的開放性和不確定性是獲得關注和熱度的優勢。
不確定的東西 具有討論價值 確定的東西google
這個問題很好回答。
舉個例子。知乎上曾經有個精選,關於極品論文的,其中一篇是我為什麼沒有女朋友?
類似如下:
R=G·P1·P2·P3·P4·L
好吧,手機打字不太正規,現在只需明白大致含義:
R——碰上我欣賞對象的概率;
G——我走過的地方有生命的的概率;
P1——從我的位置通過各種方式聯繫上對方的概率(當然是能夠燃起火花的聯繫);
P2——聯繫上的人是mm的概率;
P3——對方滿足我條件的概率;
P4——欣賞我的概率;
L——我的壽命長度。
注意,這些都是位置和時間的函數,不太嚴格大致如此。好吧,至於此人為什麼沒有女朋友,其中可能哪一項因為他生活習慣很小。比如,此人是個宅男,則P1項較小,包括位置和聯繫兩個限制因素,
倘若你是個帥哥,熱衷社交和旅遊,那麼,P1和P4項就比較大。但是壽命極短,比如你只能活23歲,那麼不好意思了,總值也可能很小。
對於這個問題的原因大致可以說明如下:
(既然限制於知乎,那麼上知乎的人基本在一定時間內不會太大變化)
公式:
R=G·P1·P2·P3·P4·L
G:知乎上人的總數;
P1:這些人對自然科學比較感興趣的概率;
P2:上一部分人(即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人,以下同樣簡稱)對你提的問題感興趣的概率;
P3:能夠回答的概率;
P4:有時間回答,並且精彩的概率;
L:此回答人受關注的程度。
所以,你提的問題,或者說很多自然科學問題得不到解答,或者關注,原因很多但可以分類分析。
一是如果大部分自然科學問題都得不到解答,那麼,可能知乎人對自然科學不大感冒,(因為我上知乎才幾個月,不能進行分類統計,也沒有原始數據,恕分析粗糙);如果某些自然科學問題很受歡迎,僅僅是因為某個回答,那麼,那麼你提的問題可能表述上有問題,問題或許籠統,或者過於幼稚,或者過於高深。如果,有些高深,幼稚,或者毛病的問題的提問被關注了那麼可能,你提的問題證明起來有點困難,比如,你說「試證明,人如果有三隻眼視覺效果會更好。」如果,你提出了,適合大牛,並且引起他興趣的問題,那麼非常受關注,那麼,最後一項可能增長關注程度。
這裡分析比較粗糙,這個模型大有問題,我只想說明,某個現象有很多原因造成,不能一言盡之。某偉人說過,現實問題大都是複雜問題,大致這個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