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短札(關於《國家寶藏》)

趙毅衡在《兩種經典更新與符號雙軸位移》一文中如是說道:

大眾的「群選經典化」, 是用投票、點擊、購買、閱讀觀看等等形式,累積數量作挑選,這種遴選主要靠的是連接:靠媒體介紹, 靠口口相傳, 靠軼事秘聞, 「積聚人氣」成為今日文化活動的常用話。

《國家寶藏》這個欄目就頗有這種群選經典的樣子:媒體們介紹這檔新的欄目;朋友圈和微博開始互相安利;欄目中每個文物的故事都是大眾不曾了解的軼事秘聞。最後讓大眾按照自己的喜好去選擇,然後展出,成為被大眾認可的經典。十分慶幸,在這樣的一個時代,我們能看到一個活生生的經典更新的例子。

這自然是件好事,但是有人害怕。

這裡不得不說:《國家寶藏》節目組在演繹文物背後的故事的時候,違反了普及知識的底線——真實。沒有了真實性,知識就變成了謠言。而在這個方面,節目組做得並不好。石鼓背後的故事,稍微感興趣一些去查原始文獻,就會發現根本沒有這回事。這是毋庸置疑的敗筆,是節目組在接下來的策劃製作中應該注意到的地方。

就此點,有的人說,這個節目很糟心,還不如去看書。是的,讀書是普及知識的主要途徑,但不是說就此與媒體傳播這種方法對立。試圖將兩種傳播方式對立起來的人,太過於保守了。這些試圖用書來取代節目的人,是脫離大眾的。他們不曾想過大眾在日常工作之餘需要什麼樣的方式來汲取知識,他們不曾想過眾生學習的方式有多少差異,他們用讀書人的傲慢讓人讀書,但事實上會發現,不是每個人都能從單純的讀書中汲取知識,更何況,大眾也許所需要的並不是枯燥的專業知識。

我想,象牙塔中的讀書人,是不是應該放下自己的身段,通過這一場文物盛宴,去了解大眾的想法並與之對話呢?我們自然對節目組的錯誤提出批評,這是對大眾的一種負責;我們對節目的精彩之處的表揚,也是對大眾的一種負責。與大眾對話,才會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不足。困在一方天地中,以狹隘的眼光去做研究,怕也沒有太多的成果。

推薦閱讀:

亞瑟王、石中劍、梅林真的存在嗎?
如何找到20多年前報紙上的某篇報道?
MAC上寫論文有哪些好的文獻管理軟體可以推薦?
怎麼鍛煉看西文文獻的能力?
讀學術文獻(literature) 的三個進階

TAG: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