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從人工耳蝸發展史中找疑問?

今天我們來聊一下人工耳蝸的歷史,為什麼要聊歷史?中國有句古話叫「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鑒於對歷史的思考,我會拋出個人的思考以及疑問?我相信很多家長和我一樣有同樣的思考和疑問?

我的歷史資料都是來源於網路。我不能保證百分之百準確和全面,我經常見到很多朋友問哪個品牌的人工耳蝸效果好?在我的理解里,澳大利亞,奧地利,美國,包括國產人工耳蝸都為聾人做出了非常偉大的貢獻,我在耳蝸群里認識了各種品牌的耳蝸植入者家長或植入者,他們都有不同程度的優異表現,所謂條條大路通羅馬,黑貓白貓抓住耗子就是好貓!

讓我們開始歷史的長河~~~~~~

1800年

義大利Volta發現電刺激正常耳可以產生聽覺。 1855年

法國的Duchenne使用交流電對耳朵進行刺激,聽到類似蒼蠅在玻璃和窗帘之間飛舞的聲音。

1950年

瑞典醫生Lundberg在神經外科手術中用正弦脈衝刺激聽神經,病人能聽到雜訊。

1957年

法國Djourno和Eyries首次將電極植入一全聾病人的耳蝸內,使該病人感知環境聲獲得音感。他們將電線與神經連通,通電後病人說聽到了「像賭博輪盤」或者「像蟋蟀鳴叫」一樣的聲音。

1961年

美國醫生William House將上述Djourno的論文翻譯成了英文,William House博士發明了第一隻人工耳蝸。研製了類似的設備並將其植入了三個病人體內。但患者因為排斥反應不能忍受植人體的刺激,最終不得不取出植人體。

1964年

Blair Simmons和Robert J. White在斯坦福大學的一個病人耳蝸植入了一個六通道電極。

1965年 Blair Simmons等人把六個電極插入病人蝸軸,發現對不同部位進行刺激時,病人可以感受到不同的音調。

1968年

美國加州大學的Michelson等人發現,使用新型材料製作的耳蝸內電極可以長期並且安全地工作。同時William House等人研製出了單導人工耳蝸。

1969年 William House與Jack Urban協力開發出了第一款可穿戴式的人工耳蝸。William House的這款人工耳蝸僅有一個電極,只為輔助讀唇。

1972年 美國House-3M單通道人工耳蝸成為第一代商品化裝置。從1972年至80年代中期共有1000多名使用者。但是單導人工耳蝸由於設計上的局限,其對頻率感知和言語識別能力不夠理想,因此逐漸被淘汰,到80年代末就很少有人使用了。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位於澳大利亞墨爾本的學者Graeme Clark教授以及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Erwin Hochmair教授分別研發出了可在電刺激耳蝸的多個部位的設備。(值得一提的是Graeme Clark教授可以說是澳大利亞人工耳蝸的創始人, ErwinHochmair教授也可以說是奧地利人工耳蝸的創始人)

1977年

維也納全球首個微電子多通道人工耳蝸。它有8個通道,每通道每秒10.000個脈衝的刺激率,8個獨立的電流源,以及一個22-25毫米插入耳蝸的柔性電極。世界上第一台多通道人工耳蝸在奧地利維也納進行了植入。

(圖片來自奧地利人工耳蝸官網)

Kurt Burian教授(1924-1996)1977年12月16日,他在維也納耳鼻喉科大學診所植入了第一個多通道微電子人工耳蝸植入物。他將柔性電極插入圓窗,插入鼓階。(圖片來自奧地利人工耳蝸官網)

1978年

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的GraemeClark研製出十通道的人工耳蝸,並植入到兩個病人體內。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人工耳蝸官網)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人工耳蝸官網)Rod Saunders是其中一位耳蝸植入物接受者,多通道刺激的好處顯而易見。在他的聲音處理器開啟之後,Rod Saunders興奮地跳起來,表示他可以清晰的聽到語言表達聲。Rod的植入體臨床成功推動了整個人工耳蝸植入行業的發展。

同年奧地利人工耳蝸製作了6通道和4通道植入物變體。4通道植入物用於同時刺激。

(圖片來自奧地利人工耳蝸官網)

1979年

攜帶型語音處理器誕生,RodSaunders使用攜帶型語音處理器:(PSP)和手持式麥克風。同年Nucleus多通道人工耳蝸植入體出現,Nucleus和Cochlear(該公司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正式成立,也就是現在的澳大利亞科利耳公司的前身),澳大利亞政府將合作開發一種商業化種植體並將其推向市場。我們今天所知道的多通道人工耳蝸植入體。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人工耳蝸官網)

(圖片來Graeme Clark Foundation網站,妻子與他對話,當年的麥克風並不像現在這樣融入機器)

https://www.zhihu.com/video/922479410819522560

(RodSaunders康復視頻,視頻來自Youtube)

1981年

Cochlear科利耳公司成立,總部位於悉尼,由澳大利亞政府提供資金,將Graeme Clark醫生開創的種植體商業化。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人工耳蝸官網)

1982年

澳大利亞Cochlear公司應用Graeme Clark的成果,開發了Nucleus CI22,世界上第一台商業植入體就此問世,同年一名叫Graham Carrick的患者接受了植入。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人工耳蝸官網)

1984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批准了人工耳蝸在美國在臨床中用於成人。

1985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批准Nucleus植入體。Nucleus Mini22植入物是第一個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市場應用許可的多通道設備。批准後的第一例耳蝸植入手術發生在日本。

1985-1986年

全球最早的兒童植入者出現,同樣是由澳大利亞科利耳公司提供設備,分別為5歲的Bryn Davies和10歲的Scott Smith!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人工耳蝸官網)

(圖為2000年伊麗莎白女王二世會見第一個商業植入者Rod Saunder,和第一位兒童植入者,佩戴人工耳蝸握手的即為當年5歲植入者Bryn Davies,以及Graeme Clark教授。圖片來源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N SCIENCE網站)

1986年

ErwinHochmair教授開創了奧地利耳蝸公司Med-EL。

1987年

兒童植入者的年齡被打破,Nucleus被植入到一個叫Holly McDonell的四歲女孩體內!

1990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將病人年齡下限降低到了2歲

1991年

亞洲第一位植入者,在日本東京被植入,同樣是科利耳公司提供的設備。同年奧地利耳蝸公司MED-EL推出了品牌第一台耳後語音處理器。

(圖片來自澳大利亞人工耳蝸官網)

(圖片來自奧地利工耳蝸官網)

1993年

美國人工耳蝸AB於1993年由Alfred E. Mann創立,致力於開發可提高生活質量的植入式病人護理解決方案。

1994年

奧地利植入系統COMBI 40已經上市。它是世界上第一個多通道高速率CI,一個8通道系統,高刺激率的CIS語音編碼策略。

(圖片來自奧地利人工耳蝸官網)

1995年

曹克利和另外兩家醫院的醫生一起到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進修人工耳蝸,接受了人工耳蝸發明者Graeme Clark教授的親自指導。同年五月,中國第一位人工耳蝸植入者陸峰出現,相信很多朋友認識這位中國第一人!

1998年和2002年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局將病人年齡下限降低到了18個月和12個月。

2006年6月9日

諾爾康公司成立。

2009年12月23日

杭州諾爾康人工耳蝸首2例手術順利植入。

2011年2月

上海力聲特醫學科技有限公司取得中國首個國產耳蝸產品註冊證,力聲特人工耳蝸主要研發人為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王正敏院士。


以下是我個人的思考以及疑問?n

關於人工耳蝸設計使用70年的思考?

這是我個人的一個疑問?對於設計使用70年這個說發是否靠譜?以及是否真的能用70年?我們從歷史推斷即便是1977年第一位植入人工耳蝸的人來推算,截止到2017年才40年?這個70年是如何得到的?這個問題我無法回答,也沒用找到更好的資料,至少從歷史看,設計使用70年是一個理論結果,並沒有得到歷史驗證!

人工耳蝸植入體20-30年需要換一次的說法怎麼看?

曾經我看過301戴朴教授的一個視頻,建議20-30年更換一次植入體。我個人非常認同戴朴教授的說法!設計使用70年這件事從歷史角度看確實欠缺證據。科技逐漸更新,舊植入體是否能跟得上外機發展?我相信肯定跟不上,即便是新的人工耳蝸外機可以兼容舊機器,從長遠考慮舊機器的兼容性肯定有所欠缺或者損失,舉個例子好像新一代的蘋果手機更新系統,也只會兼容幾代主流機型,老舊版本手機用新系統會有卡頓,甚至不能更新,因為舊機器的性能無法帶動新系統的流暢使用。如果為了兼容舊的植入體,而犧牲新外機的科技研發,我相信這件事耳蝸公司不會做,從情感上我希望耳蝸公司可以一直兼容舊機型,但回歸到現實我不希望他們為了舊的機型,犧牲研發,所以為什麼植入體和外機都一直在更新,也一直在做兼容,但20-30年過去,舊的植入體能否滿足最新外機的性能?這是一個大大的問好?這個無從考證,還需要時間去證明?

對於人工耳蝸植入對人體耳蝸無損怎麼看?

我曾經諮詢過專家,人工耳蝸反覆植入對耳蝸是否有損傷?專家告訴我無損傷,可以重複植入!我個人是一個很信仰專家的人,而我確實在上海的交流會上遇見過一位重複植入的成年人,他的狀態十分好!人工耳蝸植入耳蝸會形成纖維化,這點是目前都有的共識,但纖維化後移除人工耳蝸是否真的一點損傷都沒有?這一點在我心裡打一個大大問號?

人體自身耳蝸有沒有報廢期限?

這一點是我的一個假想,但我不得不思考這個問題?因為我想知道答案?我們一直都在談人工耳蝸的使用壽命,那人體本身的耳蝸在人工耳蝸電流刺激下有沒有使用期限?那麼回歸人體耳朵結構思考這個問題,健全人是靠震動,轉化生物電來刺激耳蝸獲取聲音!人工耳蝸靠的是電池刺激耳蝸獲取聲音。那麼問題來了,電池的電流刺激對耳蝸有沒有影響?長期刺激會不會引起耳蝸內部結構變化?舉個簡單的例子,長期干農活的人和經常健身拿杠鈴的人手上有老繭,是經常外部刺激導致的,皮質變硬,摸東西觸感也會變弱。那麼電流刺激耳蝸會不會像手上長老繭一樣,耳蝸也會有某種變化?耳蝸內部會不會生老繭?或者長期刺激以後對人工耳蝸電流沒有那麼敏感?短期不會,那麼20年,40年,50年,會不會?人體耳蝸有沒有被刺激的極限?有沒有報廢期限?我不是醫生也不是科學家,但這個問題我一直希望有人可以給我解答?一直困擾我多時?

人工耳蝸20年內有沒有突破?

我在上海五官科醫院聽過遲放魯教授的演講,他說未來的5-10年內,全植入一定會取得突破性進展,目前最難解決的問題是電池植入,如何讓植入身體的電池持續工作,這是目前的最大的難題!他也談到耳朵幹細胞再生,目前我們這一代人無望!我們回顧前面的視頻,Rod Saunders 1931年出生-2007年去世,1978年植入人工耳蝸,也就是說人工耳蝸陪伴他過了29年的時光,視頻中可以看出78年的人工耳蝸已經完全可以聽懂人說話的聲音,在過去的39年里,人工耳蝸可以說有翻天覆地的變化,所以我完全有理由相信20年內人工耳蝸一定會有變化,並且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參考文獻:

維基百科,百度百科,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N SCIENCE官網,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檔案官網,悉尼大學新聞官網,Graeme Clark Foundation官網,澳大利亞Cochlear人工耳蝸官網,奧地利MED-EL人工耳蝸官網,美國AB人工耳蝸官網,

澳大利亞人工耳蝸歷史參(cochlear.com/wps/wcm/co

奧地利人工耳蝸歷史參考(medel.com/us/history/

美國人工耳蝸歷史參考(advancedbionics.com/con

ENCYCLOPEDIA OF AUSTRALIAN網站 SCIENCE(eoas.info/biogs/P005544

悉尼大學官網新聞(sydney.edu.au/news-opin

Graeme Clark Foundation網站(graemeclarkfoundation.org


推薦閱讀:

植入人工耳蝸能聽到什麼?
三個月的寶寶重度聽損。五個月確診前應該如何促進去聽力發育?
聽力下降儘早選配助聽器,別離開有聲的世界太久
如何選擇合適的人工耳蝸?

TAG:人工耳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