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時間」是因為你沒有「目標」

1.引子

為什麼明明有「待辦事項清單」,卻總是百無聊賴地低頭刷手機?

我總是在時間「犧牲」後,才這樣去追悔、自責自己,但卻已於事無補,還不如去分析一下,查找一下原因,把問題解決掉。好像,這叫「調動元認知能力」。

2.什麼是「殺時間」?

「殺時間」,就是「消磨時間」。

有這樣幾種典型場景:

拿起手機,百無聊賴地點點這個,開開那個,或者「隨便」看看電視。

周末或晚上陪家人(尤其是老人和孩子)時,很難有整塊的時間用來做事,只有一些零碎時間可用,卻「看不上」,就「不經意」地「殺」掉它們,如無聊地刷新一下朋友圈、知乎、微博等,很快幾分鐘就過去了,雖然瀏覽了幾篇網文,但放下手機後,腦子裡其實一片空白。

被「殺」掉的時間,幾乎是零「收穫」,純粹是浪費,非常可惜。

3.「殺」掉它們是因為沒有「做正事」的「剛需」

但同時,我們卻並不是「真的」無事可做,我自己就有一個相當長的「待辦事項清單」(多達近百項,甚至有些已經躺在那裡有些年頭了)。

那為什麼在這些時間裡,不從清單中「隨便」挑一件去做,而是「隨便」「殺」掉它呢?

最最重要,最最關鍵的,肯定是自己沒有要「做正事」的「剛需」!如果心頭有一件「重要的」事情,一直壓著,就像吃飯、睡覺那樣「不做不行」,肯定會一有時間就去做一點,見縫插針,直到完成!在自己的「心裡」,那些「待辦事項清單」里的事情,肯定沒有一件具有這樣的地位!但實際上,那些事情,對自己來說真的不重要嗎?肯定不是!因為如果不重要,自己就不會列到清單里了。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將清單里的事項按「重要性排序」,排在第一位的那項。

4.沒有「剛需」是因為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既然是「最重要的」,自己為什麼不去做呢?

最最重要,最最關鍵的,是自己「實際上」並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為什麼沒有意識到?原因肯定不是它不重要(「重要」是「客觀事實」),而是自己「主觀上」沒有「意識」到它的「重要性」。

為什麼主觀上,沒有意識到這項重要事項的「重要性」?直接原因,是「噪音干擾」太多,以至於將其重要性的「光芒」掩蓋了!而人處於社會中,每天必然會有非常多的事情要做,身不由己,不可能「乾淨」得只有那麼一兩件事情。因此,我們在每一段時間裡,總是不得不「選擇」做哪件事。但往往是選擇太多了,苦於「無從下手」,憑空增加了煩惱,心一橫,乾脆什麼都不選,而去「殺」了這時間,反而「清凈」。

5.「噪音」之所以能干擾是因沒有明確的「選擇標準」

為什麼明明重要的事項,卻被淹沒於眾多的「噪音」事項里呢?究其根本,還是它「不顯眼」,「挑選出來」這個過程太費勁。如果它鶴立雞群,根本就不用費心,一眼就能辨認出來,其它的事項再多,也都只不過是「背景」而已。那這件「最重要的事情」,就會佔據我們的全身心,滿心裡都是它,一有時間,不用「選擇」就去做它了。

但為什麼「最重要的事情」,在我們的眼裡,一點也不突出呢?

最根本的原因,是自己沒有明確的「選擇標準」!那件事情之所以重要,自然是因其具有其他事項所不具有的獨特的「特徵」,如果自己有清晰的、正確的「選擇標準」,「噪音」雖多,也能輕易地一眼辨認出來。比如當你對「某一款」特定的車感興趣時,車流雖眾,一眼就能辨認出來。

當你具有清晰、明確的選擇標準時,其他的「噪音」事項,就會顯得很微弱,僅剩那一件獨特的事情,光芒四射,根本就「沒得選」。

6.「選擇標準」來自「目標」

之所以要「選擇」,是因為我們要完成某事,有「目的」,也就是「目標」。

當「目標」清晰、明確時,我們只有一件事要做,那就是「如何實現目標」,選擇時自然不會糾結。然後,「需要做的事情」就明確無疑了。按框架思路來分析,為了「實現目標」,需要做的大類事項只有幾項,每個大類事項再細分下去,也只有幾件小類事項。這些就是你的「待辦事項清單」,將這些事情,按重要性排序,排在第一位的那項,就是你的「最重要的事情」,完成之後,排在第二位的就自然上升為第一位,成為「最重要的事情」,然後依次進行。

7.零碎時間不能因其「小」而放棄

明確了「目標」,明確了「最重要的事情」,在可以自由支配的大塊時間裡,相信大部分正常的人都不會走偏方向。

但對於零碎時間,怎麼辦呢?

這些時間,通常都很短,比如周末家人聚會時,總會有很多一小段一小段的時間無事可做;在路上等車時;排隊時。

如果記錄一下自己的時間,會震驚的發現,這些零碎時間,竟然佔據著我們總時間的很大一塊,至少,每天「挽救」回來1h是不成問題的!如果每天都能「挽救」回來1h,那一年就是365h。按自己的統計數據,時間利用率最高的工作日里,能幹「正事」的時間僅有5h左右,則相當於挽救回來73個工作日,每個月按22個工作日,相當於「挽救」回來3.3個月!再增加一點效應,按4個月,也就是一個季度!如果你竟然每年都比別人「多」出一個季度的時間,那能做多少事情啊!

但難點是,在這些小段時間裡,我們做什麼呢?比如等車時,不但時間短,還很不方便;與家人在一起時,總不能時刻拿著筆記本或一本書吧,那樣太不禮貌了,失去了陪伴的效果。但是,審視一下我們的「待辦事項清單」,真的沒有適合這些小段時間的事情嗎?

下面羅列幾種:

①在手機上看書:智能手機不但提供了「殺時間」的利器,同時也提供了學習的便利。

②思考:知識不是「力量」,轉化為「能力」之後才是,而「思考」是兩大轉化手段之一(另一個是實踐)。

③在手機上學習技能型知識:如GTD時間管理法、番茄時間管理法、印象筆記整理技巧等,這些知識,都是在看到或聽到的瞬間,就能發揮出作用的,零碎時間即可滿足學習要求。

④在手機上閱讀行業類資訊。

……等等,還有很多

8.總結

總之,人的一生,要有明確的「目標」,再去豐富化這個「目標」的細節(不能是空洞的),然後就能分解為適合你眼前這段時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小目標」了。

年過而立,一事無成,是該好好思考自己的「目標」了:長遠目標、眼前目標和常規目標。

時間這個東西,有三個屬性:不可替代性;不可存儲性;公平性(每個人每天都有10080分鐘)。我們當下的每一分鐘都只能「花」掉它,不「花」,它也要流走,還不如「花」了它,但如何花得更有「價值」?

樹立一個「目標」,向著它,持續前行,只要不改變方向,不遠的將來,我們肯定能到達目的地。就像夜航船,不管大海多麼浩瀚,也不管風浪多麼兇猛,只要有燈塔的指引,就不會迷路,越來越接近目的地,直至到達!

推薦閱讀:

如何避免在自習室打盹?
30秒讓你知道如何快速學會時間管理法
經常加班至很晚的遊戲策劃們可以怎樣利用業餘時間提升自己的能力?
朝九晚五族如何管理業餘時間?

TAG:管理 | 时间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