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慈禧對中國的三大貢獻!

改革開放以前,對歷史人物有「臉譜化」傾向,總是輕易地加上一些標籤。

比如,一提起曾國藩,就是劊子手;一提起李鴻章,就是賣國賊;一提起慈禧,就是老妖婆;一提起袁世凱,就是竊國大盜……等等不一而足。

其實,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歷史評價,往往因人而異。

在很多愛新覺羅後人眼裡,慈禧耗費半個世紀,將大清朝帶入死路,完成了葉赫那拉家族的世紀大復仇;

在咸豐眼裡,慈禧既是個有見識、能幫自己批摺子的美人,又是極具權力欲的政治野心家;

在奕?眼裡,慈禧是把「女人心,海底針」詮釋的淋漓盡致的多疑嫂嫂;

在光緒眼裡,慈禧是個「老不死」;

在張之洞眼裡,慈禧是個「老寡婦」;

……

但是,對於歷史人物的評價,一個總的原則是歷史主義態度,既要把她放到特定的歷史時空,又要以長時段眼光看待,既不要過分苛責,也不能沒有底線。

最大的底線,或者說最重要的評價標準,就是國家和民族利益。

從這一點上說,慈禧顯然有大過,主政期間簽訂了很多不平等條約,喪失了諸多權益。

但也自有其貢獻,最主要的有三點:

1、支持左宗棠收復新疆,駁斥了李鴻章意見,否則西北門戶大開,今天的中國將是一個缺了屁股的大公雞;

2、一定程度上支持洋務運動,推動了中國的工業化,沒有她的默許和支持,洋務派根本不可能搞得如火如荼;

3、推行了為期十年的清末新政,撇開是否真心搞立憲不論,單就經濟、法律、軍事、教育、留學等層面而言,貢獻也不可小覷。

總之,如果我們把當政期間丟掉的民族利益安在慈禧頭上,那也應該把這一時期取得的成績客觀地安在她頭上。


推薦閱讀:

為什麼清朝最後三個皇帝同治,光緒,宣統都沒有子女?
如何評價清末改革(1902-1911)?
在古代皇帝為傀儡,權力極弱時,親手暴力奪權的現象為何鮮有發生?
十九世紀末慈禧太后與維多利亞女王誰的生活水平高?
光緒為什麼不能找機會直接一刀捅死慈禧?

TAG:慈禧太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