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香港吃甜品,Lady M還是中村藤吉?我卻獨愛這家破舊的街邊攤
文/W吃貨科學家
即使是一碗綠豆沙和糖不甩,如果有「人」、有故事、有歷史傳沉,食客才會念念不忘。
什麼樣的城市值得去多次?隨便在地鐵某一處下車,肆意的四處走走逛逛,卻能不時的發現驚喜?
香港是我的答案之一。
雖然上海已經有了迪斯尼,香港的化妝品、奢侈品價格現在也沒有太大的優勢……但始終覺得香港是一個迷人的城市。
如果像美國拉斯維加斯一樣,只有豪華的五星級酒店、讓人日夜顛倒的賭場、一些味道稱得上不錯的自助餐和「秀」,作為一個對賭博沒興趣的人來說,去一次即可。
讓人流連忘返、念念不忘的,通常是那些具有衝突性和差異化的元素,那些捉摸不定的東西。
記得數年前,帶母親去香港,我們去太平山頂,沿著彎彎曲曲的小道徒步往上走,一路綠樹蔭蔭,往下看整個城市盡收眼底。
「哇,路邊的垃圾筒怎麼能這麼乾淨?」對衛生程度一向要求極高的母親如此評價,你就知道到底有多整潔了。仔細一下,垃圾筒下方有維護公司的電話,並且承諾一天要打掃三次,還可隨時打監督電話。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講曾經是香港最大貧民窟的「九龍城寨」,在1993年拆除前夕,世界各地的探險家、建築愛好者等紛紛進入這個城寨里昏暗、狹小的巷子,試圖在這些迷宮裡找尋他們的答案。
甚至,「城寨觀光指南」,「美食探尋指南」也紛紛被炮製出來。如果它還在,我一定會想去探尋一下裡面的美食。
整齊劃一的高樓,shopping mall就很好嗎?各個城市都能找尋到的連鎖飲食就好嗎?我一直覺得一座城市獨一無二的氣質與靈魂,一定會凝結在當地獨特的美食中。
甜品,就是香港文化的獨特氣質。
前不久去香港出差,獨自坐地鐵跑到中環,原本我的計劃是要去Lady M這家高顏值的網紅甜品店,或者是中村藤吉這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日本抹茶店。
臨時起意,朝荷里活道方向走去。第一次來香港時就住在那裡,附近有不少的小店值得逛一逛。
邊走邊從網搜附近的美食,一家叫「玉葉甜品」的小店引起了我的興趣,TVB的很多劇都曾在這兒取景噢,看著蠻有趣的。
沿著導航給出的路線,立刻尋摸過去,可是當導航顯示100米左右的時候,我卻失去了方向,向左向右都顯示偏離目標。這是怎麼一回事?就在我快放棄的時候,忽然發現在我的左手有一個小鋪子,擺著四五張小桌子,我好奇的走上前一看,鐵皮的小鋪子上寫著「玉葉甜品」。
「天呀」,內心驚不住叫出聲來。居然這麼小、這麼破!好在價格相當公道。
點了「香草綠豆沙和糖不甩,都只有13港幣。找個桌子坐下來,發現這個小店其實就是個路邊攤,頭頂上是一塊用來遮風擋雨的大油布,位於道路的轉角口,難怪看不到招牌。
我很好奇,這個只有兩三平米的小鐵皮屋子裡是如何進行美食製作的?
很快,甜品端上來。六顆熱熱的甜不甩很是驚艷,軟軟糯糯,甜度適中,有一點姜味,再加上些許脆脆的椰絲,真的很棒;
熱的香草綠豆沙也燉的不錯,沙綿悠長。其實這兩款非常適合現在北京寒冷的冬天呢。
不一會兒,來了兩位拼桌的日本人,點了海帶綠豆沙。對於海帶這種菜與綠豆沙做成甜品,我是很困惑的,立刻在網上翻看,發現它居然是粵菜中清涼解暑的經典,甚至還能治高血壓之類。
對這家店的評價中,除了味道外,居然還有一個關鍵詞是「老闆娘的脾氣」,據說經常生氣,不給客人好臉色看。我吃東西的過程中,暗中觀察著老闆娘,確實一直板著臉。
甚至有人點評說綠豆沙、糖不甩和老闆娘是本店三大招牌。當然也偶爾有食客遇到老闆娘心情相對較好的時候,還會聊上幾句,據說玉葉是她母親的名字,這有小店已經有40多家的歷史了。
當地人常來吃個豬腳面、雲吞面之類,甜品店還賣面,冰室不只是賣冰飲,這也是香港的一大特色吧。
吃完這兩份甜品,我對於高大上的Lady M和抹茶甜品已經沒有多大的興趣。
在香港,無論是甜品,還是腊味、麵食等,隨便找一家味道也都不會差。快速的節奏,激烈的競爭,高昂的地價,已經讓最後生存下來的飲食鋪子屬於各方面的綜合能力都較強的店面。
既有高端的米其林,又有下里巴人的街邊小攤,這種兼容並蓄也是香港的一大魅力所在。
這兩天查資料,才知道《生化危機6》、《攻殼機動隊》等電影的靈感是來自於九龍城寨,包括在《使命召喚之黑色行動》中,九龍關卡就再現了九龍城寒錯綜複雜的地形,被評為最受玩家歡迎的地圖。
這座最早起源於宋朝,曾是防衛外敵據點的貧民窟,居然是世界上那麼多科幻、恐怖的電影掛上鉤,這本身就具有一種魔幻色彩。
工業化給人類帶來的先進與文明,會有多少能沉澱下來?又會給人類帶來多少的幸福?這有待時間去考驗。
但我想說的,即使是一碗綠豆沙和糖不甩,如果有「人」、有故事、有歷史傳沉,食客才會念念不忘。
推薦閱讀:
※香港報刊都是八卦娛樂嗎?有沒有類似大陸《南方周末》這樣的嚴肅報刊?
※蘋果日報和高登論壇能不能代表香港民眾關於大陸的主流民意?
※香港人到底是個什麼樣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