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川論經典中醫(六):經典中醫教育斷層
作者:潘曉川
由道而術,道術並行
說到中醫教育,都會信誓旦旦地強調學習經典的重要性,而事實上,經典在學校的課程中卻被邊緣化了。學習經典,關鍵在於學習其獨特的思維方式,最終落實到提高臨床技能之上,而不只是考古式的咬文嚼字,把經典當成裝潢。
求學路難尋
2013年在南京召開的第三屆世界中醫藥教育大會上,我撰文提出經典中醫有其獨特的學科性質,應當作為獨立的學科,在中醫院校的碩士和博士設立相關課程。而其重要相關學科,也應當以宏觀為主,如哲學,天文學,高等數學等。
之後,我全力在全球範圍致力推廣經典中醫,數年過去,欣喜地發現,很多中醫專業人員及愛好者對經典中醫學習熱情高漲,通過對經典的學習,可以迅速提高臨床水平。但對於廣大同道而言,可以找到正確學習經典的道路並不通暢。
師資稀缺
2015 年在我擔任加拿大BC省中醫藥管理局理事的時候,力主將省內高級中醫師(Dr. TCM)課程轉化為經典方向,為保證高級中醫師在經典水平上高於中醫師(Practitioner)水平,將易經、難經等列入課程,申報省衛生廳備案,省內中醫學院的五年級課程要進行調整,隨後高級中醫師執業考試也會做出相應的改變。
原本2016年省內中醫學院應當執行新的五年級教學方案,但各個學校校長提出,沒有辦法找到可以勝任的教師,一致要求暫緩一年執行。經典中醫教育的斷層,由此可窺見一斑。
為了解決經典教學師資問題,建議由中醫藥管理局集中培訓各學院的經典中醫師資隊伍,是一條切實可行的辦法。
2014 年我和劉方老師曾經在瑞士開辦過一期「經典中醫師資班」的試驗田,結果證明,短期內培養出經典中醫師資隊伍,是有捷徑可以走的。
煌普:可悲的中醫教學
現代中醫是出於政治需要,按照西醫意識形態對中醫進行改造的產物,作為系統工程的「全國中醫學院通用教材」則是由幾個當時還是二十齣頭的小毛孩編造出來的,這幾個學西醫的編寫者對中醫的認識,是來自於「西學中培訓班」。
當年全國統編教材的編寫者之一張大釗,在他的回憶錄「我與中西醫結合事業」中寫道:「1962年我在西醫學習中醫班畢業,就參加了當時衛生部主管中醫工作的副部長主持的全國中醫學院第二版教材修訂會議;最後指派黃星信,曹鳴高,金壽山和我四個人一起在上海編審整套教材,1964年全套18本全部出版,成為內地和海外中醫學院的主要教學課本。由於課本上印有我們幾個編者的名字,因此我們幾個系統學習過中醫的高級西醫的名字,在海外就有了很高的知名度」。
文革期間「簡化內容」後出版了三版教材,後來1978年的四版教材,以及1982年的五版教材等,都是在這個版本上「重新補充修訂」而成的。
無怪中醫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們公開發表的言論說:「中國幾十年沒有培養出真正的中醫。」——現代教育報2001.8.10
去年8月,在潘曉川教授的課上有幸與北京中醫藥大學湯立新教授交流,她和我們提起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值得深思:「我在給新加坡的交流生講課時,我跟他們說,我講的內容你們一定要學好,因為要應付考試。但是你們如果想學真中醫,在這個課上你找不到,去找潘老師,他那裡才是真正的中醫。」
兩段例子,兩個時代。時至今日,已過半個世紀了。可悲的中醫教學,發人深思啊!
相關閱讀
潘曉川:經典中醫的定義
潘曉川論經典中醫(一):錯誤的中醫科研方向就是「逼良為娼」
潘曉川論經典中醫(二):朝聞道,夕死可矣
潘曉川論經典中醫(三):回歸經典,尊重古制,溯本清源
潘曉川論經典中醫(四):內證轉為外證的突破
潘曉川論經典中醫(五):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潘曉川,經典中醫自洽體系的建立者、研究者、實踐者與推廣者,知名經典中醫獨立學者。
經典中醫自洽體系,立論於中國古代天文學、天道易經、中醫典籍,是張仲景傷寒論體系之後唯一自圓其說且道術並行中醫體系。理論哲學環節為「天道易經」。臨床技術環節包含「針靈」、「艾魂」、「葯精」以及「琴神」,分別為平脈針法、平脈灸法、平脈葯法以及平脈五音。(微信公眾號:panccm)
煌普中醫,煌普中醫是一家以經典中醫推廣、教學、研發為核心業務的機構。煌普,願為經典中醫復興之路鋪路人!(應用商店搜索APP:煌普中醫)
推薦閱讀:
※中藥臨床試驗如何確認療效?
※怎樣辨別真假心絞痛?
※家裡有祖傳治腎炎的秘方,怎麼發揚讓更多人受惠?
※反正中藥都是要煎的,為什麼要先泡半個小時呢?
※中醫有沒有"不能"治療的疾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