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之道】推已及人才能教育人
原文:堯、舜率天下以仁,而民從之;桀紂率天下以暴,而民從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是故君子有諸己,而後求諸人,無諸己而後非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
字詞解釋,令,是命令或政令的意思。非,是責難的意思。諸,「之於」的合音。恕,是以己之心推斷別人的心。喻,是曉喻的意思。
這段話的意思是,唐堯和虞舜用仁愛之心領導大家,民眾都紛紛效仿;而夏桀和殷紂用暴政領導大家,民眾也紛紛採取暴力的手段。國君的政令和他自己的愛好相反,民眾是不會服從的,所以君子身上有這樣的美德,然後才能讓大家也有這樣的美德,自己的內心沒有惡才能指責別人身上的惡。如果藏在自己身上的品行不能推己及人,而能開導別人有這種品行,從來沒有這樣的道理。
很多人說我們怎樣才能做一個好領導,這裡就有答案,做一個好領導首先自己要修心,這就是做好領導的前提條件,修心之後你就與道越來越近了,與此同時,你的德就會增加,一個有德的人才能當一個好領導。所以國家講德才兼備就是這個道理,在德和才二者之中德是第一位的。
什麼要有德才能做一個好領導呢?這是因為民眾會上行下效,如果領導天天吃喝玩樂搞貪腐,自己還高喊:「同志們要廉政、要勤政為民。」大家是不會聽的。如果我對中心的同學莫不關心,卻要同學們來關心我,同學們是不會這樣做的,因為老師的表率作用差了。「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從」就是這個道理。
批評別人也如此,如果說我做不到,然後我還動不動批評其他同學,這個也沒有說服力,別人是不會聽你的。所以領導力不是別人給你的,是你自己給自己的。
現在大家說西方的選舉制度好,我說也未必。要真正按照修心的原理,「先諸己,而後求諸人」,先把自己內心修鍊成美好的品德,再去要求其他人,如果自己沒有能力就主動「禪讓」,讓那些真正有德才兼備的人走上領導崗位,這自然比選舉要好得多,所以任何制度沒有修心都很難做到完美。
不僅領導力是自己給的,同樣的道理,我們的財富、地位以及別人對自己的尊重都是自己給自己的,如果大家懂了這個道理,就算是一個明白人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我們以人際關係為例來說明。
如果我們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一定要知道別人內心恐懼什麼、焦慮什麼和擔心什麼,要知道別人的短板,我們才可能不去觸及別人的痛處,如果我們動不動就觸及別人的短處,別人內心就會很難過,別人就不願意同我們玩,我們就會少了朋友。
現實生活中,很多同學在人際交往中,要麼喋喋不休,要麼就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要麼表現得很強勢,你說這樣的人怎麼可能有良好的人際關係呢?你讓他們不這樣,他們做不到,因為他們內心有不可逾越的障礙,這些障礙讓自己看不到自己的言行對別人內心所造成的影響,這也就是大家所說的情商低。
要提高情商,就需要把自己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去掉,我們才能看清別人內心的障礙,所以情商不是靠學習知識堆積出來的,情商是修心修出來的。一旦我們把內心修好了,我們就能清楚地知道別人的短處,我們就會處處體諒別人的難處,自然我們就能贏得大家對我們的尊重。
像這位來自湖南的同學,剛開始來中心他天天在賓館裡打遊戲,老師知道嗎?當然知道,前一個月我幾乎不說,為什麼我什麼也不講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因為他內心很難過,他做不到不打遊戲。二是因為他心理敏感,如果批評他,他就會有抵觸,他就拒絕成長。剛來中心的同學因為沒有成長,幾乎都很敏感,所以老師就很少批評大家。
因為老師內心有這種成長的體驗,也就是說,老師過去難過的時候也會表現出各種各樣的懈怠,只有內心痛苦去掉了才可能每天高高興興地工作和生活。自己有這種體驗,就能知道同學內心有矛盾衝突的時候會是什麼感覺,會有什麼表現。因為老師對同學的寬容和理解,同學們在這裡就會感覺到很舒適,同學們才能成長得好。「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諸人者,未之有也。」如果不能推己及人,而能教育人的,這是不會成功的。
當然,作為老師,除了能理解同學的痛苦,還要能準確地「看到」同學實實在在的問題所在,這樣才能指導同學去解決這些問題。
推薦閱讀:
TAG:修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