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小兵:自閉症社交干預的核心目標究竟是什麼?

鄒小兵

中山三院兒童發育行為中心主任

發育障礙領域著名專家

自閉症社交干預的核心目標究竟是什麼?

自閉症的康復教育一直是熱點話題,除了自閉症患病率顯著增高、影響人群甚廣之外,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治與不治、教與不教、練與不練」,對孩子最終結果的影響非常之大。

那麼,我們要訓練的是什麼?

社會交往是自閉症孩子的本質性障礙,我們現在對於自閉症的康復訓練——

強調以社交為核心內容,注重情緒調節、行為能力以及認知、語言、運動和生活自理等;

以結構化教育和隨機化訓練為基本框架,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以家長介導的家庭和自然環境下的訓練;

以行為療法(ABA)為主要手段、熟練運用獎勵、輔助、溫和懲罰、消退、漸隱、泛化等行為技術保證社交和其他干預目標的實現。

——這就是我們提出的BSR模式。

今天想深入闡述的一個問題就是,社交干預核心目標是什麼?

榮辱觀。

自閉症孩子往往

「不知榮辱」

「不知好歹」

「不知親疏」

「不知安危」

我們人的一生,從進幼兒園、上小學、中學、高中、大學到工作,只要還沒有到達與世無爭的境界,都在比較之中。

每當我在小區散步時,看到三五個小孩圍在一起聊天,我就會湊前去聽他們聊些啥。

一個小孩開始說:「我家裡有很多車,有2輛!」

另一個也不甘示弱:「我家有10輛呢!」

「我家有20輛!」

「我家有100輛!」

……

一個個小孩都把聲音提高三度,而沒有小朋友會蹦出來很得意的聲音:我家裡有一部汽車,哈哈!

這在我們看來明顯就是吹牛,但為什麼會吹牛?而且還是往多了吹?

究其原因:比較

小朋友們都在爭榮避辱!

很多自閉症孩子,好不容易融入普通學校坐在小學一年級的教室,老師卻常常反映孩子無視紀律,在上課的時候注意力不集中,不看老師,有時還會在眾目睽睽之下離開教室?為什麼會這樣?

我認為,一個孩子坐在課堂上能不能坐得住,有以下原因:

第一

老師講課精彩,符合孩子們的能力範圍和興趣;老師生動活潑、深入淺出,則包括自閉症孩子在內的所有的孩子都可以坐得住並盯著老師認真聽課。

第二

老師講得並不精彩,往往孩子們就會不想聽,但大多數孩子還是會遵守課堂紀律坐在教室里。

這時候班級里就會有四種不同的情況:

?

老師提問2+2等於幾,知道的可以舉手發言。

有些小孩就會舉手回答:4!

這時候老師就會誇他很棒,真聰明。

小孩回到家後也會很開心:媽媽,老師說我聰明。

這就說明我們的孩子在趨「榮」,爭取榮譽。

?

對於剛才老師的提問,有些孩子也知道答案,但他可能就不會舉手,也不說話,而是安靜地坐在座位上,不敢做小動作,也不敢走出教室。

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他知道如果隨意做小動作被老師發現,會有可能挨罵,不僅是老師會走到自己座位旁邊敲桌子,還有可能老師在下課後報告給爸爸媽媽。

而回到家後,就有可能會收到爸爸媽媽的批評,孩子不願意這樣,這就是在避「辱」,避免恥辱。

?

還有些小朋友,在老師寫黑板時,會在座位上悄悄做小動作,老師一回頭就馬上停止,裝作認真聽課的樣子,這也是在避「辱」。

?

就是我們自閉症的孩子,他會無所謂。

老師講得好,符合他的興趣,他會就認真聽。但講得不好或聽不懂,他就會東張西望,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如果老師批評,他也許會有一些害怕(說明程度不重),也許依然我行我素,甚至會大搖大擺走出課室,去外面玩了。

老師會問他去做什麼,他回答想去外面玩。

其結果如何,可想而知。

再舉一些例子——

一個高功能自閉症兒童在一位老人的生日宴會上說:「老爺爺,我的爺爺七十歲已經死了,可是你八十歲了,為什麼還沒有死?」

全場嘩然,孩子面臨什麼局面我們可以想像得到。

4歲的自閉症孩子看見一個陌生的帥哥,在爸媽不在場情況下,要求帥哥抱……

6歲的自閉症孩子上街不見了媽媽,自己繼續大搖大擺在大街上走了五個小時……

9歲的患高功能自閉症的學生在課堂上脫掉自己的褲子……

13歲的自閉症孩子在地鐵上去摸旁邊女孩的絲褲……

19歲的患高功能自閉症的大學生在課堂裏手淫……

上面這些情況,反映了患自閉症兒童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個共同問題,缺乏「榮辱觀」,不知親疏、不知好歹、不知安危。

這些都是社交領域的問題。

所以在自閉症干預過程中我們務必要訓練他們的榮辱觀,知榮辱、知好歹、知親疏、知安危,學會趨榮避辱,趨利避害。

如何訓練孩子的榮辱觀?

那我們應該如何訓練自閉症孩子的榮辱觀呢?

1 在平常的活動中建立榮辱觀。

大量開展社交互動遊戲,自閉症孩子的榮辱觀可以建立在日常活動中,比如拍球:「爸爸,我拍了18個,你只有16個,我厲害!」這是「榮」。而爸爸輸掉了,爸爸嘟起嘴來表現得不開心,這是「辱」。

又比如考試:「媽媽,我語文期中考試得了100分,鄰居小明考了99分,沒我高!」這也是榮。

2 石頭剪刀布。

有時候,我會問家長他們的小孩會玩剪刀石頭布嗎?家長點點頭。

然後我讓家長帶著孩子演示一遍,結果孩子拿出手隨便比划了一下。

這表明,小孩還不會玩,因為他不知道石頭剪刀布的宗旨是在爭得優先選擇權。

那我們就可以教他

第一步,教會孩子石頭剪刀布的玩法規則「誰贏誰」、「如何就是贏」。

第二步,讓孩子明白「贏了可以得到什麼」、「輸了是怎麼樣」。

比如,來開始石頭剪刀布!媽媽出了「剪刀」,寶寶出了「石頭」。

寶寶贏了,可以獲得他最喜歡的小餅乾,而媽媽輸了,則沒有小餅乾吃。

再來一局,剪刀石頭布,媽媽出了「步」,寶寶還是出了「石頭」。

那麼,這一局是媽媽贏,媽媽獲得小餅乾,而寶寶輸了沒有得吃。這就是規矩,這也是在訓練孩子的榮辱觀。

在做認知遊戲中,加入「比較」成分,例如,媽媽和孩子一起認卡片,誰認出一個得到一個小紅星,憑著小紅星可以換取某個小吃。這樣,認知遊戲就具有了社交互動意義。

跑步訓練:訓練的是大運動,但加上和爸爸比誰快的環節,就有了「比較」或社交的元素。

寫作業:抄寫生字,媽媽和孩子一起抄寫,看誰又快又工整。

爸爸和孩子輪流猜媽媽手上有什麼「寶貝」,誰猜到了就可以得到這個寶貝。

在超市,媽媽分別問孩子和寶寶,在哪裡有「蘋果」,爸爸指向錯誤一面,孩子指向了正確一面,表揚孩子,「侮辱」爸爸,孩子得意一回。

離家出門去公園,爸爸故意走了相反方向,孩子走了正確方向,媽媽表揚孩子記性好,爸爸「愚蠢」。

媽媽做老師,孩子和爸爸做學生,媽媽要求必須坐的住,否則會受處罰,爸爸「注意力不集中,站起來了」,媽媽把爸爸叫住,拿戒尺打了爸爸的手,爸爸灰溜溜坐下來,一臉委屈。

……

只要你願意去想去做,孩子的真實生活和遊戲活動中,社交其實無處不在,比較和榮辱也是無處不在的。

別覺得彆扭,普通發育兒童這些不怎麼需要訓練,但自閉症兒童必須刻意訓練。

除了上面的形式,角色扮演、社交故事、情景劇、真實情景錄像回放、動畫片、耳語、旁白等都可以運用,形成組合拳,可以取得不同的效果。

那種「教導性的」語言——「你要講禮貌」、「你不能打小朋友」、「這是蘋果,那是梨子」,這些我們日常習以為常的教導語言也不是不能用,但對於患自閉症兒童,還是「實景」演練比較容易成功。

不同的階段、程度

要有不同的榮辱訓練

榮辱觀是從一兩歲到老年都是需要的,因此不同的階段、程度,要有不同的榮辱訓練。

不同年齡孩子榮辱觀體現形式不同,對於1-2歲的嬰幼兒,他們有要得到食物、玩具等需求,我們可以「製造「出場景,讓孩子和別的孩子去比較,產生得到媽媽更多的愛和擁抱的機會,產生得到「更多」、「更大」、「更好」的食物、玩具的慾望,我們時而滿足,時而不滿足,製造「不公平」,孩子就會產生滿足、失望、高興、不高興、撒嬌;

隨著年齡增大,孩子會表現得意、顯示、炫耀、告訴……

三歲了,孩子會有告狀、撒謊、羨慕、妒忌、恨;再大一些,孩子就會在這些能力基礎上,產生比較、分享、合作、競爭、對抗、輪流,為了榮譽,他需要剋制、需要遵守規則、需要分享…..

這些就是我們需要在自閉症兒童身上逐漸培養出來的社交能力。

這些訓練很難嗎?

其實也不難,關鍵是開始的時候有些不習慣,做多了,寫寫劇本,寫寫計劃,有組織有計劃地做,就習慣了,孩子的變化和進步就來了。

不信試試!


推薦閱讀:

手腕扭傷怎麼進行康復訓練?
熱身原來還可以這麼好玩!
夜踏明月橋
榆柳蕭疏樓閣閑,月明直見嵩山雪

TAG:自闭症 | 干预 | 训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