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至五年的產品經理如何提升和突破?

我是PMCoder,一名產品經理,本篇文章大概4600字,讀完需要15分鐘。題目說的是能力的提升,其實是我個人定時的復盤。歡迎指正交流。

產品經理應該定時以旁觀者的角度對自己的歷史的工作和所做的產品規划進行復盤。下面這篇文章是對我自己的工作和能力的一個復盤和思考。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篇很理論的文章。理論文章相信大家看了很多,不過我也相信很多人看了就過了,並沒有消化和運用。我認為,我們確實應該掌握一定的理論,讀懂並內化到自己的知識系統里去,形成自己的做產品的方法論。產品經理提升個人能力,關鍵是需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產品方法論。這個方法論是什麼且應該包含哪些點,我還沒思考得很透徹,目前還比較零散和模糊,暫時按下不表,後面有想法會跟大家分享。

產品經理的能力,分兩種,一種是基本技能,比如數據分析能力,技術能力,交互設計能力,原型設計能力;另一種是綜合素質能力,這種能力說起來會比較虛,包括責任心、認知能力,產品感覺,商業能力,管理能力等等;在我的產品觀念里,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能力同樣重要,所以我時不時還會寫寫代碼、寫寫SQL查下數據和分析數據,而不僅僅是在思考的層面上活動,我們需要保持對技術和細節的理解能力,踐踏實地仰望星空。下面我會就基本的素質能力說下我的理解,但,首先需要指出的是我所說的可能都是錯的。

一.培養邏輯思考能力

解決問題的根本就是邏輯思考能力。先見之明、直覺也是從邏輯思考中產生的。由於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養成邏輯思考的習慣,所以就缺少了能夠解決問題的思路。什麼叫邏輯思維能力?關於邏輯思維也有不同的解讀。我個人認為邏輯思維能力下又分兩個原則,一是目的性原則,二是懷疑態度原則。

目的性原則可以理解為根據目標推導出達到目標所需要的一個公式或者步驟,然後對各個因子進行拆解,由大到小逐步的優化的一個過程。這個也可以理解為讀懂目標,然後進行目標拆解的思路。這樣的一個思維的過程就是形成你自己分析產品的方法論。比如說,我們負責一個產品的商業變現,需要提升一個應用的廣告收入,需要怎樣的一個分析思路?這時候,我們需要知道廣告收入是怎樣的一個公式得到的,廣告收入 = PV * CTR * price(點擊),這時候,我們知道,要想提升收入,可以去提示廣告的展示量,引入更多的廣告場景提升PV,或者優化廣告樣式和文案即提升廣告點擊率,又或者對接更優質的廣告主以提升廣告點擊的單價。如果是面向用戶型產品,假如我們需要提升產品的活躍DAU,需要怎樣的一種思路?這個問題就相對複雜些,但並不是無跡可尋。這時候,我們可以這麼來分析,產品的用戶分為新用戶,留存用戶(活躍和不活躍),流失用戶。這時候,我們提升產品活躍DAU的方法可以圍繞著這四大方面進行分析。對於新用戶,通過分析新用戶來源的各個流程的轉化率逐個提升,通過ASO(或SEO)提升產品的搜索排名;針對留存用戶,則分析用戶反饋和用戶的行為日誌,找出產品核心的價值和用戶痛點(這個很難,但非常重要)提升產品價值,或者策劃一些運營功能活動,提升非活躍的留存用戶,讓他們從安裝的用戶變成真正的活躍用戶;針對走失的用戶,則分析為什麼走失,如何設置挽留方案,使得這批用戶迴流。那麼經過這樣的一層層分析,你對產品的目的的分析就相對全面了。這樣,針對問題的解決思路就比較具有邏輯了。

二是懷疑原則,懷疑態度是產品經理必須保持的一種態度,多問幾個「為什麼」,懷疑的精神甚至是創新的必備精神。這種懷疑的態度,指示我們碰到問題時,先要調研一下發生問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舉個大家經常聽到例子來說,用戶說我要一匹更快的馬,我們不應該馬上就去找馬,而是要調研用戶背後的真實需求是什麼?如果用戶實際只是想走得更快,到達目的地的時間更短,那麼方法就很多了,馬只是用戶個人所能想到的一個方式而已,結果大家也猜到了,最終福特根據用戶的需求造就了汽車。

另外一個真實在工作中發生的例子,很多產品經理都說自己有很強數據分析能力,而在實際的工作中,能用心去理解每個關鍵環節數據,對每個數據的合理性進行分析的產品經理是比較少的。數據分析的方法中,比較常用的有漏斗分析方法,對比分析方法。方法是這樣,但是每個數據是否都合理,則需要你聯想上下文、用戶的場景進行思考解釋,這樣才能提升邏輯思考能力。

二.保持對市場的變化的敏感

為什麼要對市場保持足夠的敏感?因為互聯網的市場發展實在是太快了。中國PC互聯網從誕生到發展頂峰,大概用了十多年,到2012年附近PC流量發展到達頂峰。而移動互聯網從07年萌芽,11年~12年期間開始快速發展,經過5年的發展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率已經超過70%(微信MAU 9.8億),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使得聯網狀態無處不在,移動互聯網使得產品的使用場景變化很大,智能手機使原來線下很多需求由於智能手機的普及變得效率更高,比如說出行,比如說支付。這就是使用場景變化所帶來的需求的變化。一項互聯網新技術的變革,若想比較快速的抓住風口,我個人的方法論是「效率原則」和「組合創新」,即我們不去挖掘新的需求,而是將當前舊場景的強需求轉移到新場景,比如說,打車的需求一直是存在的,滴滴打車並沒有發現這個新的需求,而只是將原來招手打車和電話打車出行的需求跟移動互聯網結合起來,提升了效率,改變了整個出行的方式;又比如說,支付的需求其實也是一直存在的,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將原來大家用信用卡和銀行卡支付的方式與手機結合起來,並沒有挖掘新的需求,只是改變了使用的方式,提升了效率(零錢不用找了,不用帶各種卡了,手機在手,支付無憂)。了解市場的最新變化,進而了解這種變化所引起的使用場景的變化,觀察並思考有哪些需求結合新場景可以更高效,有哪些需求並還沒有互聯網化,而在新技術新市場的推動下會有互聯網化的可能。這些都是需要進行思考的問題。那麼Ai發展,各種語音智能、深度學習,是不是也有更多強需求未被互聯網化的產品將要由於效率的提升而互聯網化或者轉移呢?比如說電話客服、比如說駕駛等等。我認為,隨著語音以及自然語言處理能力的增強,搜索將會發生很大的變化,可以想像,若各位身邊都有類似鋼鐵俠「埃德溫·賈維斯(Edwin Jarvis)」的貼心小管家,你的搜索場景和使用方式還會是和現在一樣嗎?

三.留意用戶群體的變化(觀念、使用場景、消費意識)

互聯網進入中國已超過20年,互聯網普及也有十多年歷史,95後、00後出生之前互聯網就已存在,85後、90後在進入小學之後開始接觸互聯網。年輕化用戶作為互聯網原住民,已經習慣於通過互聯網去做一切可能的事情:娛樂、消費、社交甚至學習。因此年輕用戶的互聯網習慣跟80後那批用戶的習慣是不一樣的,他們追求個性化,崇尚創新,付費意識更強。作為產品經理,你需要話更多的時間去了解年輕的用戶,看看他們玩什麼,看什麼電視劇、電影,說什麼樣的流行語,等等。只有了解你的用戶群體你才能設計出一款用戶體驗好的產品。

四.提升認知能力;

1) 及時的歸納與總結,每隔一段時間對自己進行復盤:

產品的每個迭代的設計都是有目的的,產品經理對上線後的功能要及時歸納,產品的目的是否達到,如果目的是提升某個核心功能的使用率,數據上有沒有體現?用戶的反饋情況如何?如果是提升某個流程的轉化率,則需要對上線前後的效果進行對比。產品需求討論和開發的過程有沒有遇到了一些阻力,是通過怎樣的優化方案或者協調方案進行處理解決的。這些都可以進行歸納和總結的。

另外,產品經理在不同的時間段,比如說半年或者一年,都需要對自己之前所做的產品規划進行一個復盤,復盤的意義在於,假如讓你重新再做一遍這個產品,你會怎麼做?哪些功能優先順序並不高,哪些功能的優先順序應該要更高,有哪些當時的決策是不對的,另外,某些產品經理如果已經是產品負責人則需要定時復盤自己對產品創新以及產品方向的定義,當時你的產品方向是什麼,如果讓你再決定一次,你應該怎樣做。很多情況下,你都會發現,你現在的想法跟之前的想法是不一樣的了,有些同學甚至完全推翻自己的想法。這一點都不奇怪,說明你在思考,說明你在進步。

2)保持足夠的信息輸入

互聯網變化很快,這表示,若不能及時跟進時代的步伐就會被淘汰,但同時也表示新人的機會有很多。跟進變化步伐,關鍵在於信息的輸入。如何保持足夠的信息輸入?我在看傅盛的《認知三部曲》裡面有幾個概括,覺得非常的好,所以直接就拿過來用了。「第一,深入分析對手。花時間加大信息搜集,磨刀不誤砍柴工。第二,定期遍訪行業。了解對手,否則會失去行業認知。第三,不斷招聘行業里的人。他們不僅是來工作的,也會帶來行業里的認知。」除了以上三點之外,我加一條建議就是「多讀書」。我們應該保持學習的狀態,不斷的學習新的知識,包括書籍和課程,新的書籍建議大家去京東或者豆瓣去看看相關類別的榜單,而課程,在「得到」 和 「混沌大學」里有很多專業的前沿的大佬的課程,這些都是學習的好材料。

3)不斷的鞏固紮實的基礎技能,光有武功心法是不行的。

認知能力,很多情況下都僅僅是」武功心法」,光有武功心法是無法成為真正的高手的。武功心法可以讓你的武功從二流高手變成一流高手或者頂尖高手。但是,你必須要擁有你的基本技術技能。比如說,你說你數據分析能力很強,但是連基本的SQL查詢語句都不會;你說你對技術有很強的理解能力,但是連基本的編程知識,內存知識你都不了解;你說你對頁面設計很專業,但是連基本的排版和設計原則都不了解,面對所有需要基礎技能的能力都誇誇奇談,那麼就會出現無論是問題的討論還是實際的操作,不僅無法服眾,而且會給人一種滿嘴跑火車的感覺。鑒於此,我一向認為,文韜武略是一個產品經理的所應追求的,切忌紙上談兵。

4)擁有一個好的「導師」或者好的老闆;

「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這是韓愈《馬說》的經典句子。在職場中,一個好老闆確實相當的重要。對於一個大的團隊或者事業部來說,重要性甚至是「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的情況。一個好的導師或者老闆,除了能給你職場帶來更多、更有力的支持,還有他能以更高的高度、以旁觀者的角度去審視你的工作,及時反饋你的優勢和不足。這個非常重要。及時反饋這一點無論是設計產品還是個人能力提升來說都非常重要,這點我深有體會。我大學學的是力學,力學是物理和數學相關的學科,很多數學公式的推導,坦白說,我上大學之後才發現這學科我很不喜歡,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的反饋,你沒法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結構力學裡面很多都是經驗公式,這種情況導致的就是,沒有在真實的物體結構或者建築結構設計過的經驗,你是沒法完成結構的設計的,你所學的很多東西有時候都不如一個經驗!直到我學了計算機和音樂,你輸入是否正確都能及時的反饋,正確的和錯誤的都總有信息反饋。這樣你的方向是很明確的。那麼回到工作上,若有一個好的導師在思路和方向上能夠給予你及時的反饋,你能力的提升就會很快。回想這幾年,我還是比較幸運,遇到了一個亦師亦友的好老闆。

4. 用戶的增量意識(或流量紅利意識)

互聯網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一個新流量的紅利,從大的趨勢來說,2000年~2005年左右的PC流量紅利,2011~2016年的移動互聯網發展紅利,都是互聯網用戶快速增長的時期,在流量紅利時期,只要你產品做得不太差,基本都可以快速的獲取到用戶,因為這是一個一種沒有惡性競爭,充滿利潤和誘惑的新興市場,我們應該儘快的做大一到兩個產品,形成自己的壁壘,並且為未來的從藍海到紅海多準備。從小的趨勢來說,每個大的平台剛剛開始的時候都會有一個小的流量紅利,比如說剛開始做的淘寶的那一批商家都賺了不少,App Store 、Google play 剛剛起來的時候,應用還沒有多少,這時候搞個手電筒或者一些簡單的工具類應用就能獲取大批的用戶。這其實也是局部的流量紅利。但局部的流量紅利有時候很難把握,需要更多的思考,但最終落實到一個詞「嘗試」。而對於產品經理來說,必須對這個市場有一個基本的認知,就是對大趨勢和局部的流量紅利有一定的敏感。在流量紅利時期,要儘可能的發展產品和用戶,同時需要思考當流量紅利結束後應該要怎麼轉型。流量紅利的積累或許就是在非紅利期的糧草,不要等到走投無路時才考慮下一步,產品經理也要走到居安思危。

以上,為近期復盤和思考,未完待續......


推薦閱讀:

作為技術型產品經理新人如何學習前端和服務端知識?
互聯網產品經理如何系統歸納知識?

TAG:产品经理 | 产品经理进阶 | 思维与产品设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