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中邏輯演繹法的勝利

歷史歸納法和邏輯演繹法

在經濟學中充斥了兩種研究方法,一種是自然方法—邏輯演繹,一種是社會學方法—歷史歸納。在今天,你會看到一門純正的社會學,背後居然依靠數學所表示。讓很多童鞋對於經濟的研究望而卻步,自己雖然不敢說這是捨本逐末,但是可以對他背後的成因和關係進行簡單的梳理(獨家的)。

為什麼講經濟學是具有自然學科特性的社會學?一個最初的原因是觀察,因為我們只能觀察和統計財富、物價。接下來,我們的學科任務是,解釋財富、物價對於人民、國家的影響,歷史上有很多牛人對此進行了分析,在早期經濟學是篇哲學和歷史學的,所以這樣一個哲學性很強的詞「價值」,成為溝通理論和現實的橋樑。客觀上講,價值是存在的,但是我們不能觀察,所以經濟學的內在邏輯總是差強人意。到了後來,馬歇爾創立了現代微觀經濟學,對價值這一概念進行了徹底的捨棄,選擇了直接從價格的角度分析經濟行為,價格所涉及的演算法模擬於自然科學。

歷史歸納法在經濟學發展早期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講究一切從實際出發,用歷史去印證經濟規律,「以身證道」。但是,我們現代文明的歷史太過於短暫,這段歷史所形成的樣本去推斷真理,還是顯得十分脆弱。所以依靠看似老少皆宜的歷史歸納法,在有限的樣本背後,所能得出的結論是零散的。

根據我們「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按道理經濟學的最佳研究方法式,是歷史歸納法和邏輯演繹法所結合,但是現實卻差強人意。在我們捨棄了「價值」分析法的時候,經濟學基本上便從哲學中獨立開來,最直接的價格,能夠更加契合那個時代的腳步——微積分的普及所帶來的精密運算,這似乎是工業革命的支撐,也是經濟學的革命。這裡應該歸功於數學的天生吸引力,他的特徵就是極其穩定(嚴謹),所以他能支撐我們上天下海。經濟學的核心是供給和需求的匹配,在選擇研究方法上,數學所具有的穩定符合人們的願望(潛在),延續工業革命以來的無比榮光。如果,我們的社會經濟制度,能夠被數學證明具有內在的自洽性,那麼他直接證明了,我們所建立的一個制度是一個穩定的社會。

很遺憾,歷史歸納法並不具備此種特性,歷史歸納法是帶著哲學的眼觀去省視歷史,歷史所具有的唯物辯證法意味著,歷史是持續發展的,沒有一個制度能夠永恆的存在,誰都逃不了歷史的輪迴。因此,資本主義存在制度絕對真理性便受到質疑。

至於,經濟學為什麼選擇了邏輯演繹法,許多人給出的解釋是數學的嚴謹性和實用性。而我們則站在意識形態是最終形態的視角上去分析,數學能夠給出資本主義制度的自洽性證明,以數學的科學性做擔保,給世人描述了資本主義是最終形態,而顯然如果你學習高等微觀經濟學,實際上也是證明資本主義合理性的一個過程。

數學自洽性為什麼合理,因為經濟學裡有太多的不穩定假設,他所構建的邏輯體系類似於一個邏輯上的雙系統。就像我們對於宇宙的模擬一樣,我們的宇宙之所以在膨脹,是因為他有著一個對稱的系統,然後彼此相互刺激,彼此作為膨脹的動力,這種抽象的邏輯可以聯想三角函數,三角函數是一個線的畫圓,但是他卻有兩個圖形,sinx和cosx,這兩個圖形相互對稱,彼此支撐,同時出現,我們可以認為消費端是sinx,供給端是cosx,他們同時出現,我們的財富分配可以將其抽象為圓的圓心,他們只要保持圓心的穩定,這樣的系統便能構建。不過這僅僅解釋了存在性,因為sinx和cosx並未直接膨脹,記得我們的冪函數吧!我們給其增加一個維度,時間,這個表示的意思是每一個時間的系統狀態完全不一樣,所以按照邏輯的慣性,我們很自然的看到在連續的時間上,這個系統是有序膨脹的。(對不起,太抽象了)

?s??Iz??

推薦閱讀:

TAG:经济思想史 | 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