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迷霧中的光

《中國近代史》 蔣廷黻

我的近代史認知架構,基本來源於歷史課本。印象深刻的是虎門銷煙、太平天國、外國入侵、讓人背得迷糊的諸多條約……認知的豐富,則來之於書籍和媒體的閱讀,以及日常的見聞。

看完這本《中國近代史》,則對這段歷史有了更動態和全局的認知。

比如林則徐禁煙和第一次鴉片戰爭,從清廷皇帝態度、中央政策,英國人的反應,戰爭的經由及雙方後續的交涉。現在回看如同機關環環相扣推動前進,當時的各方面的經事人,卻是不甚了解彼此的規則的陌生人;邊打邊聊邊談條件,終於找到一個合適點。皇帝和士紳要安定的國度和面子,英國人要市場和銀子。

在往後,逐漸相互了解多了,諸國就欺負到頭上來;寬容明知的滿臣漢臣頗多,進取也有成效。不過比起列強和日本,成效不夠用。

民國時期的戰亂,書中講的較為粗略,畢竟成書於1938年危亡之時。對此蔣先生有對「名族主義」的期待,一是希望近代在列強逼迫下形成的民族主義、能讓民眾脫離家族家鄉的觀念,替代其時一盤散沙的局面;二是希望在此基礎上,民族意識結晶化具體化,在當時的國際局勢中取勝。

看完此書,能更直白的感受到當時國內的沉重,其時研究近代史的目的最為迫切:抗戰建國。

沒有我們現狀回望歷史的從容,如同我們現在對未來充滿疑惑。流血不止的國度和人民,在這歷史的迷霧中可能更加恐懼和助。唯有這些有識之士,在努力救亡圖存。

蔣先生在近代史中認為,俄、日、土三國接受現代科學、機械和民族主義,從而變得富強。中國若能如此,再吸取近代教訓經驗,則能復興。為此,投入政界並熟悉現代外交規則蔣先生,在抗日戰爭時期外交內政中都做了很多實有成效的工作。

題圖:

1937年,錢塘江大橋建成數月後即炸段。

1953年,錢江一橋恢復通車。

2017年,錢江一橋正常運行汽車和火車。

推薦閱讀:

第十章的暗號
自問自答 - 《Tribe of Mentors》的11個精選問題

TAG:近代史 | 读书笔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