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書吧+餐飲,400平米單店日銷三萬,這種「複合型便利店」能成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嗎?
記者出身的徐元文是位「零售業新兵」,但他創辦的濟南宜快宜慢便利店卻探索出一種卻區別於羅森、7-eleven等傳統便利店的創新模式——即面積在400平方米,融入常規商品、書吧、餐飲、烘焙等多個業態的複合型便利店。
宜快宜慢創立於2014年,此前以10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的標準型便利店為主,單店日銷一萬元左右。由於規模有限,在便利店業態大軍中,宜快宜慢名不見經傳。
2016年,徐元文決定開出複合型門店,其差異化競爭力有所凸顯。他在400平方米的經營面積中,融入便利店、書吧、餐飲、烘焙等多個業態。隨後,宜快宜慢的「複合店+標準店」雙線戰略逐步落地。
這一方面使得宜快宜慢「逼格」提升,得到綠地、萬科等知名開發商的青睞。另一方面,複合型門店為宜快宜慢開闢出新的盈利機會點。據徐元文表示,目前開出的3家複合型門店,日均銷售三萬元左右,已經實現單店盈利。
但對比業界常見的標準型便利店,複合型門店的房租、人力成本更高,開店速度更慢,且坪效相對較低。甚至這一問題在宜快宜慢管理層中間也產生不同看法。比如,宜快宜慢副總經理李曉鷗曾表示,「要把門店經營面積從400平方米減到150平方米,我肯定會砍去佔地最多的書吧、文創板塊。」
複合型便利店能成為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嗎?它盈利的邏輯在哪裡?《第三隻眼看零售》日前實地走訪宜快宜慢。我們認為,有三個問題值得關注,即宜快宜慢是否存在由標準店「養」複合店現象;他們的商品力、運營力及標準化能力,能否支撐其快速擴張;以及對於區域零售企業來說,類似於宜快宜慢這樣的創新商業模式,是否具備借鑒意義。
「大小店型」雙線發展
借複合業態獲取潛在收益
據宜快宜慢官方透露,當門店數突破50家之後,或可實現總部、單店共同盈利。按照規劃,宜快宜慢複合店與標準店的門店數比例將趨近於2:8。由此可以看出,標準店短期內必然是宜快宜慢的主要盈利點。複合型門店,將發揮對接戰略合作方、塑造品牌影響力以及引導消費習慣等職能。
徐元文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宜快宜慢相當於建造一塊商品池,由書吧、餐飲、烘焙等業態充當內部商品。根據門店所在商圈、物業結構以及對標客群等因素,宜快宜慢會將其自有組合,衍生出便利店+書吧+餐飲;便利店+餐飲+烘焙等模式。」
目前來看,餐飲業態幾乎是所有宜快宜慢門店中的必備板塊。它通常為8至12種早、午餐品類,用來對標CBD商圈上班族的用餐需求。「我們希望為顧客營造一種聽著音樂,看著微信,排著隊購買快餐的消費場景。」據李曉鷗透露,在美聯廣場店中,宜快宜慢的餐飲、便利店銷售佔比分別為50%。
但從這一層面來看,宜快宜慢目前存在兩處矛盾需要平衡。其一是門店客流峰谷差值太大,使得員工配置難以提升性價比。其二是餐飲+書吧區域需佔據50%左右的門店面積,對於強調坪效的便利店業態來說,物業承租壓力相對增大。
對此,徐元文回應稱,「餐飲業態本就需要一定的員工配置,宜快宜慢通過早、午高峰已經獲取了一定收益,加上便利店常規商品銷售,足以支撐門店的人力架構,並且能夠盈利。」
以美蓮廣場店為例,《第三隻眼看零售》了解到,該門店物業一年房租在70萬左右。店內分為三個區域,便利店區域配置有4名員工、餐飲前台、後廚各有三名員工。按照濟南地區3000元左右的便利店平均薪資計算,其人力成本每年在40萬元左右。另外從時間成本來算,宜快宜慢開一家標準型便利店只需10天,而複合型門店的前期籌備長達3個月。
如此高成本運作,徐元文為什麼堅持布局複合型門店?原因或在於三個方面。在潛在收益方面,宜快宜慢意圖借便利店+書吧+餐飲等業態組合方式,將門店改造為一種迎合年輕白領的生活方式店。且不論具體經營效果,這一舉措確實吸引了綠地、萬科等產業方關注。
「試想一下,萬科的房價為25000元/平方米左右,在濟南屬於中高端住宅區。你在裡面開一家夫妻老婆店,相對來說有些不搭調。」徐元文分析稱。因而,宜快宜慢一方面藉此與上述產業方達成合作,提升其品牌影響力;另一方面,宜快宜慢甚至能在新店培養期,在部分地產項目合作中,獲得有價格優勢的物業支持。
在實際經營過程中,宜快宜慢通過聯營等方式攤薄運營成本。李曉鷗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門店中的烘焙、文創、 餐飲等板塊為聯營。我們會與合作方存在聯營扣點與外租區經營兩種模式,當業績超過預期點,則採用扣點分成,反之則收取保底租金。」在此基礎上,宜快宜慢會逐步優化合作商,使其在產生引流效果時,隨之帶動門店業績。
更重要的是,宜快宜慢有23家標準型便利店,是其培養複合型門店的基礎支持。據了解,標準型便利店單店日均銷售1萬元左右,高於本土便利店單店日銷4700元的平均水平。
選擇性「拷貝」7-eleven
以百萬級加盟門檻提升品質
「7-eleven、羅森等日資便利店已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營邏輯,新興的本土便利店企業沒有必要全部創新,你只要努力的學習複製就可以。但框架是別人的,內容還得自己填充。以鮮食品類為例,如果你把上海7-eleven、全家暢銷的飯糰、壽司、沙拉等品類拿到濟南來賣,一定會死。因為濟南人不吃冷餐。」李曉鷗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
為此,宜快宜慢在選址、運營以及搭建供應鏈體系等環節,以7-eleven的標準化模型為基礎,逐漸摸索出自己的操作邏輯。
舉例來說,宜快宜慢的選址標準大體上會參考四個因素。
其一是周邊客群應以年輕人為主,例如網路科技公司扎堆的CBD辦公區;
其二是競爭業態調研,舉例來說,濟南當地的另一家連鎖便利店品牌為統一銀座,在濟南主城區中開有150多家門店。宜快宜慢在選址時,便會有所規避。
其三是房租成本,綜合來看,宜快宜慢門店租金最低在單日每平米1.5元左右,最高可達單日6元/平方米。
其四是物業結構,因為有餐飲業態,宜快宜慢會考慮380V電壓、上下水結構、能夠容納堂食區域的門店面積等因素。為做到標準化複製,宜快宜慢甚至會要求物業門頭寬度最低不得少於4.8米。
走進宜快宜慢門店可以看出,其便利店板塊的商品結構與日資便利店品牌較為接近,但在單品上具有差異性。舉例來說,東源大廈店屬於辦公區門店,卻有拖鞋、400Ml洗髮水等社區店中的常見單品。據該門店相關負責人介紹,上述單品並非一開始就有,也是通過商品汰換機制增加的特色商品。
《第三隻眼看零售》了解到,宜快宜慢每兩周進行一次商品更新,他們會參考動銷率、必需品類、天貓等電商搜索排名、競爭業態市調、網紅商品等因素綜合選品。
以食品為例,宜快宜慢組織了一夥「吃貨達人」,由5至10名各個年齡段的消費者組成,根據他們的意見反饋確定是否上架。但面對創可貼、碘酒、牙刷等單品時,因為它們屬於必需品類,即使動銷率相對較低,宜快宜慢仍然會保留。
一位熟悉徐元文的友人表示,宜快宜慢初創時,只有一家門店,面對供應商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只能現金採購。為此,宜快宜慢的商品採購更為謹慎。發展至今,宜快宜慢逐漸過渡到向上級代理商進行賬期採購,要求他們將商品統一配送至倉儲中心。
為了提升配送效率,同時降低門店庫存壓力。宜快宜慢有一套配送機制,例如針對飲用水、速食麵等批量銷售的單品,採用整箱配送,但對於大部分單品,宜快宜慢也能做到拆零配送。其中常規商品兩日一配,低溫商品、鮮食等品類一日一配。
但是,《第三隻眼看零售》共走訪了兩家複合型門店和一家標準型門店,發現部分品類存在缺貨現象。我們推測,這或許與門店無法精準測算訂貨量有關,為降低報損率,只能讓貨架缺貨。
為此,宜快宜慢要優化供應鏈的穩定性,擴大門店規模,提升採購量即成為必要前提。因而,開展加盟也是他們最新的業務重點。據李曉鷗透露,宜快宜慢將採取緊密型的託管式加盟,加盟主只需承擔加盟費、開店成本,物業房租、人工等運營費用,總部可代為經營,使其獲得門店分紅。「我們目前已開出兩家加盟店,未來或將直營店與加盟店比例控制在2:8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開一家宜快宜慢複合型門店需要一百萬元左右,明顯高於美宜佳等本土便利店品牌五六十萬的開店成本,這無疑提升了加盟門檻。但在宜快宜慢看來,其目標加盟者並非是以夫妻老婆店經營者為代表的個體戶,而是面向有穩定工作,具備財務基礎,有投資意向的企事業單位中高層。
「只有這樣,我們才有可能把控加盟店品質,同時提升開店速度。」徐元文表示,「我們對加盟店的管理甚至會細化到燈光控制層面,標準便利店的燈光色溫應該在6000K左右,為正白光,從而突出商品;但在餐飲區域,宜快宜慢就要將色溫控制在3000K以下,使其呈現出暖白光。」
業態組合或為表象
差異化策略才是轉型根本
宜快宜慢能夠獲得綠地、萬科等產業方關注,一大原因在於它提供了濟南市場此前沒有的業態組合。這是他的差異化競爭力,但未必能夠為區域零售企業所複製。綜合經受市場檢驗的各種創新業態來看,差異化是實體零售業的轉型根本,但並非僅限於商品,而是能夠延伸至業態、價格、服務甚至空間設計等多個層面。
如同生鮮傳奇總經理沈華峰所說,「什麼是差異化,你把同品質的商品做到價格最低,這就是最大的差異化。」這一策略使生鮮傳奇成為價格殺手,在千里之外的福州,也讓永輝超級物種下分的各個工坊業績飄紅。以鮭魚工坊為例,由於能夠通過食材處理、供應鏈管理以及售賣方式等手段,將三文魚零售價做到低于海鮮市場批發價,鮭魚工坊首店開業時即可做到單店日銷30頭三文魚。
在商品方面,對標單一品類,獲取差異化競爭力也是不少便利店品牌的主流選擇。例如全家、羅森等日資便利店以鮮食著稱,南京蘇果好的便利則將重點放在了自有品牌開發板塊。隨著宜快宜慢的門店數不斷增長,如何尋找持續可合作的聯營方,也是一大難點。為此,他們計劃不久後將自有品牌開發提上日程,或將從商品、鮮食、書吧、清吧等多個方向進行嘗試。
「舉例來說,人們願意去誠品書店,是因為它代表了一種生活方式。我在便利店中引入書吧元素,也是希望能夠突破本土便利店照搬日資品牌的怪圈。」徐雲文告訴《第三隻眼看零售》,「我是記者出身,從2014年開始做便利店,算不上老零售人。但或許也因為這樣,我沒有大多數實體零售企業遵循的傳統基因,反而更敢於另闢蹊徑。」【完】
第三隻眼看零售遍訪零售企業
提供行業資訊、精品培訓、商務考察、品牌傳播、項目對接等全方位服務
搜索關注微信公眾號:第三隻眼看零售
第一時間掌握新鮮、獨家、原創的「真資訊」
推薦閱讀:
※大家怎麼看待便利店選址問題?
※盒馬鮮生為啥要做便利店?侯毅:全面分切「辦公室場景」
※如何花38元在全家便利店吃豪華午餐
TAG:便利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