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神經系統」解構智慧城市 華為的用心絲絲入扣
文/鄭凱
我們都有同樣的大城市印象:鋼筋混凝土的叢林,一眼望不到邊的摩天大樓與高架橋縱橫交錯,密集的人流和擁擠的街道,充滿了喧囂和無序。
其實,在這樣看似雜亂無章的城市當中,建設智慧的城市本質上就是一個將無序轉化為有序的過程。
如果我們將城市中發生的每個行為都看成數據,那麼在城市上空交織的數據網路就是有序的,換個角度看,在數據的世界裡,城市就有些像是回歸了田園,聯通不同應用的數據鏈條像是田間地壟,阡陌縱橫中更顯得欣欣向榮。
所以,什麼是智慧城市?就是通過聯接實現數據的交互,並從數據的分析形成感知,再通過智能的感知指導應用,來賦予城市新的生命力。正如華為EBG中國區總裁蔡英華在18日召開的「華為智慧城市峰會2017」上所說,「智慧城市是一個有機生命體,要具有自我演進、自我造血功能,智慧城市建設也是一個迭代演進的過程,只有起點,沒有終點。」
那麼,華為對智慧城市有何種新的解讀?
神經系統的解讀更有實際意義
這幾年,隨著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慧等新ICT技術的發展,智慧城市的難點也被逐一擊破,看到了走向落地的契機。
在各種針對智慧城市的對策當中,最流行的一種的就是「城市大腦」。作為一個城市的大腦,它可以為政府部門和企業打通信息關卡,為城市治理建設共享數據大平台。其實,這種中心化的思維符合了雲計算時代的發展背景,對處理數據大集中有明顯的促進,但並沒有對傳統智慧城市的架構有本質上的創新。
蔡英華說,「華為公司致力於打造智慧城市神經系統,助力城市數字化轉型,作為全球領先的ICT供應商,華為有能力,有信心為智慧城市建設打造全球領先的『神經系統』。」
我們知道,神經系統包含了大腦,但又不止於大腦。因為智慧城市是一個龐大的有機體,需要從端點感知、信息傳送、大腦分析決策、再到反饋指令、完成行動,這需要一個完整的神經網路來實現閉環。
所以,華為的優勢不僅在於智慧的大腦,更在於物聯網以及終端的聯接,所以稱之為「城市神經系統。」
如前文所總結的,智慧城市需要通過感知來驅動應用,顯然,神經系統才可以通過無處不在的網路,感知城市運行所有的末梢環節,來將智慧城市的意義發揮到最大。換言之,智慧城市解決的不僅僅是虛擬世界的數據,更多的是要通過對虛擬世界的控制反饋到物理世界的智能化。
這就是華為對智慧城市最新的解讀,比城市大腦的意義更進了一步。
四大制約因素和華為之道
當然,無論理論基礎做到何種創新,智慧城市所有的目標都是落地,同時因為城市建設的複雜性和陳舊的基礎設施和觀念所限,大多數的智慧城市都只能算是剛剛起步。
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首席專家洪小舟認為,「智慧城市建設是一個持續的過程,沒有終點,只有建設的先後。」
但是不得不承認,智慧城市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仍然有很多的制約因素。洪小舟認為,主要有基礎薄弱,機制不暢,財政投入和技術難度四個大的痛點。
首先,基礎薄弱更多的體現在數據的統籌難上。傳統政務更多的是條形的建設,跨部門打通比較差,數據統籌也比較差。而華為更多的關注ICT基礎設施,通過平台型的建設進行數據拉通和數據整合,可以發揮很好的打通效應。
其次,機制問題主要因為目前地方政府很多方面沒有打通,在進行智慧城市建設時有很多阻礙。這一點,華為一直認為智慧城市是「一把手工程」,所以華為通過頂層設計針對管理機制、管理組織來設計大數據局、智慧辦等機構,解決智慧城市建設橫向統籌機制的問題。
第三,財政問題,更多是觀念上的陳舊。有些地方政府沒有發現智慧城市是新的數字時代的產業抓手。而華為在一些智慧城市項目里幫助地方政府實現產業的升級和轉型。而政府方面也在積極做出改變。國家信息中心主任程曉波就談到,「十九大」對建設網路強國,數字中國,智慧社會做出了新的部署,對智慧城市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
最後,技術難度方面。因為智慧城市涉及到技術環節多樣,所以需要不同領域的企業開放合作共同去做出最佳實踐。那麼,華為基於「平台+生態」的戰略,本身有強大的ICT技術實力、又有豐富的智慧城市生態圈的合作夥伴。華為可以做到聚合眾智眾力,聯合各個環節的企業在各自領域做好自己擅長的事情,更好服務客戶、成就客戶。
不難發現,華為不僅對智慧城市有了全新認知,更有落地的實踐,所以圍繞這四大典型的制約因素,華為都一一給出了解決之道。
目前,華為智慧城市解決方案已幫助全球40多個國家建設了120多個智慧城市。在中國,僅2016年,華為就參與了42個智慧城市項目的建設,與62個城市簽署了智慧城市戰略合作協議。毫無疑問,華為在智慧城市領域的領先地位,就是通過這些活生生實例,一點一滴的積累而來的。
濰坊模式背後的啟示
在剛剛結束的巴塞羅那智慧城市博覽會上,山東濰坊從全球300多個參評城市中脫穎而出,獲得「2017年世界智慧城市提名獎」。同時在亞太智慧城市高峰論壇獲得國家信息中心和IDG頒發的」2017中國領軍智慧城市獎」。
作為華為助力智慧城市建設的一個新的標杆,濰坊模式顯然可以給全球建設中的智慧城市更多的啟示。
山東省濰坊市智慧辦副主任胡延年坦言,在早期的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也走了很多彎路,「IBM從2008年提出智慧城市,2010年進入中國,我們當時建了很多東西,花了很多力氣,但老百姓感受不到,建設者和感受者脫節。」
所以,讓胡延年反思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智慧城市建設要以人為本,通過信息化技術的手段,讓市民切實的感受到智慧城市對他的工作和生活帶來便利。而與華為的結緣,則讓濰坊智慧城市的建設又上升到一個新的層次。
「我們和華為基於NB-IoT物聯濰坊建設,通過物聯網的因素,把智慧城市建設維度更高、更深地拓展出去。原本只是人與人之間的聯接,但有了物聯網之後,就把建設的維度擴展到人與物和物與物的範疇。我們由此打造的城市核心系統,可以更好的收集數據,使決策變得更精準科學。」胡延年說。
同時,華為EBG中國區智慧城市業務部總裁張延德在總結濰坊模式的成功時,也認為濰坊給了華為很多的啟發,「想要建設智慧城市需要滿足四個條件:一是智慧城市的建設一定是一把手工程;二是建設智慧城市過程中,需要紮實的執行團隊;三是有紮實的投資,通過市場喚醒產業;四是成功支持背後,需要有以數字化為基礎的平台和環境。而濰坊市政府和華為以及華為合作夥伴,共同努力創造了這四個條件,打造出了『智慧濰坊』這一標杆。」
在此過程中,華為對濰坊的投入可不僅僅是技術,更多的通過生態搭建來推進整個濰坊的產業轉型,比如前不久,華為攜手合作夥伴在濰坊建立了華為濰坊城市物聯網產業聯盟,到目前為止已經聚集了超過50家企業,業務範圍覆蓋環保、停車、農業、水務、養老等諸多領域,目標是用3-5年時間形成100億元規模的物聯網產業。
我們常說,智慧似乎是看不著摸不到的東西,但華為對智慧城市的投入和努力是實實在在的,前有深圳智慧龍崗的案例支撐,如今又有智慧濰坊的標杆效應,這些成功都不是偶然,華為對智慧城市的用心絲絲入扣。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華為手機搶購?
※在華為上海研究所工作是怎樣一番體驗?
※華為matebook筆記本發布,為何有人罵?
※迄今為止你用過的最經典的安卓機是哪一款?
TAG:华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