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事實,別太愛自己的觀點 ∣ 警惕迎合你的人
1
有位工程師,欣賞吳軍和鄒欣給自己的著作起名的方式——浪潮之巔、數學之美、構建之法、文明之光、編程之美、移山之道、大學之路、矽谷之謎......瞧,都是四個字! 得,他也給他的專欄起了四個字的標題,從此,他寫文章,也都儘可能用四個字做標題。有一次,寫書評,書評寫得很好,他也要用四個字做標題。我瞅了瞅那標題,覺得他用的四個字並不貼切,不能提綱挈領地概括他的整篇書評。然而,他太愛「用四個字做標題」這一觀點了,死活不願意改。如此一來,挺好的書評內容,就有些受限於那四個字的標題。君不見,吳軍老師寫了那麼多個帶「之」字的書,但是去年的《智能時代》雖然還是四個字,但沒了「之」,今年已經上市的吳軍新書《見識》,書名就倆字,且沒有「之」。不知這位工程師怎麼看。
在我看來,這是某種迂腐和教條,不知變通。光看到人家採用的形式,看不到人家這樣起書名,更重要的是形神兼備,書名與內容相得益彰,作者欣然,讀者買賬。而他則只是偷懶,簡單地借鑒了形式,並沒有仔細考慮自己的內容是不是適合這樣的形式,當內容並不適合這樣的四個字標題時,也還是寧可削足適履。這麼做,他自己施施然,讀者可就未必買賬了。讀者如果不買賬,那付出再多,也只能是自娛自樂,久而久之,輸出轉化不成價值,還會有多大的熱情繼續輸出呢?
2
有個朋友,苦惱於自己的溝通技巧不足,時常與人難以達成有效溝通,找我詢問。我說,溝通技巧是建立在換位思考的能力之上的,你的場景感較弱,自己說了一番話出去,卻想像不到別人聽了之後會是怎麼個情景,自然就不容易達成溝通效果。他問:那我該如何訓練換位思考能力,如何增強對場景感的想像呢? 我建議他試一試看電視劇,看看不同場景下人家是怎麼對話的。他聽了我的建議,去看我推薦的電視劇。過了好一陣子,我們見面聊起來,他還是抱怨溝通技巧不足。我問他:"電視劇管用不? " 他大吐苦水:"哎喲,快別提電視劇了,我一看電視劇啊,就停不下來,非要一口氣看完。我可不敢看電視劇了! 」 我笑了,問他是不是被劇情推著跑,他連連點頭。我說,這個簡單啊,你去網上先把文字版的分集劇情都看了,再來細品劇中對話和人物的心理活動唄。他恍然:「 哦,還可以這樣操作哈。」 我暗笑:這麼簡單的事兒,這位老兄咋就想不到呢?
過後,這件事在我腦海里回放了很久,我慢慢悟道,之所以這位朋友想不到可以先到網上把文字版分集劇情都看了,大概還是因為他太執著於「我一看電視劇就沒法停下來」這個觀點了,他是如此熱愛這個觀點,以至於很簡單的道理也懶得去想一想。
3
今天上午,在文明之光讀者群里,和群友們聊及自己最近的一些體會,談到我對羅輯思維和」得到「專欄的看法。
Me:昨晚和孩子一起聽了熊太行的一篇專欄——獨立攻略:為什麼要遠離「關係中的未成年人」,孩子非常喜歡,覺得裡面好些話都印證了她在學校里和同學相處的一些觀感。講真,熊太行的【關係攻略】專欄一開始我並不是那麼喜歡,訂閱了,但看的不多,也加了他豆瓣,有時看看他的豆瓣廣播,也沒看出多少精彩,就放著。但我最近開始堅持聽羅胖的羅輯思維音頻了,他的音頻屬於免費專區的,免費專區都是精品,很節約時間,這樣就能聽到各個專欄里的精華。 這讓我認識到,我一開始忽視了外界互動帶給專欄的能量,而是以靜態的眼光在看待專欄的寫作。實際上,外界的良性互動刺激了專欄作者的寬頻閱讀動機和深入思考,提升了輸出的質量。
群友Z:外界的互動刺激了專欄作者的寬頻閱讀動機和深入思考,提升了輸出的質量。///贊~[玫瑰] Me:專欄的同台競技,也使得作者們都在暗暗下功夫,互相偷藝,這種環境、平台、同台演出帶來的能量,也是我忽視了的。 群友Z:他們的互動是挺有意思。我曾經問過萬維鋼老師自己喜歡誰的專欄,他說吳老師和何帆老師,哈哈哈,剛好組成了我最喜歡的F3Me:這些人都是人尖子,學習能力很強的,我卻簡單地認為人家吃老本,何況他們同樣有機會去行萬里路啊 。群友Z:真的是這樣,對比何帆老師第一季跟第二季,可以非常明顯地看到一個人是如何努力改變局面。Me:羅胖一再解說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潰》,我聽了之後,讀這本書的確就快了很多,早就買了,但以前一直放著不讀。群友Z: 我一直覺得只要作者是聰明人,書寫啥無所謂,都值得一讀。得到之後,更加確定這一點。每天看F3,對自己也是鞭策。 Me:相信這樣的學術著作經過這麼一番解讀,銷量會大幅上升,也會帶給年輕人很大的幫助。同時讓作者得到應有的回報。 群友Z:這書今年確實也再版了 。Me:所以,重要的不是一開始做到了最好,而是能夠更好,持續更好。
群友L:所以,重要的不是一開始做到了最好,而是能夠更好,持續更好。-[玫瑰][玫瑰][玫瑰] Me:我也注意到好些歷史公眾號開始有了自己的有聲節目,如果做的好,和得到平台合作,得到推廣(如六神磊磊),好的內容就能得到應有的傳播。 Me: 還是要尊重事實,別太熱愛自己的觀點。
對羅輯思維和【得到】專欄,我一直心存疑慮。常去知乎,也能看到不少對他們的批評,左看右看,覺得批評有理。在文明之光群里,批評羅輯思維似乎也是一邊倒的聲音。
不過,我還是會記住吳軍老師的話,他告訴我:不要急於追捧一個新事物,也不要急於否定它,多觀察,等一等。
有一天,文明之光群里一位群友分享他收聽【得到】app上的有聲節目的體會,說「我每天必聽免費專區的節目」。他這麼隨口一說,我就在思忖:為什麼他每天必聽免費專區的節目呢? 這位網友我並不認識,也不是什麼名人,但我還是會反覆想他講過的這句話。
我的微信朋友圈裡,只有三個人的動態沒被屏蔽,其中一位是H,H的朋友圈動態質量比較高,我把他的動態當作每月一次的信息過濾器(更優質的過濾器是每周一次)。他是【得到】app的忠實用戶,花了2000多元訂閱了10多個專欄,覺得很划算。
H是我眼中的聰明人,而且他是做投資的,他覺得划算且願意投資的事情,我就會想一想。於是,我開始每天聽【得到】的有聲節目,先從免費專區開始聽。第一天聽就受益匪淺,因為有一條音頻告訴我,你要把重要的事情當作去醫院看病,要儘力保證這個時間。這個比喻一下子觸動了我,我當即下了兩個決心:首先,要把每天的鍛煉時間和聽【得到】專欄的時間一起保證,邊走路邊聽,每天必須保證收聽半小時【得到】的有聲節目,每天到了下午兩點半就放下手頭一切事情,晴天出門走路,下雨就在樓下大廳走路。第二,到了晚上10點,放下手頭一切事情,睡覺。
其實,為了督促自己堅持每天鍛煉,我已經收集了不少故事,比如,作家池莉每天下午3點出門,固定步行兩個小時。加拿大女作家門羅每天必走5公里,萬一哪天沒完成還一定會補回來。至於村上春樹,他堅持長跑的故事就更有名了,還寫成了書《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
然而,這些故事卻都還沒有真正推動我能夠把鍛煉的時間固定下來。鍛煉,我一直堅持的還不錯的,但是,我並沒有很堅定地去想好一個合適的固定時間,能讓自己不被打擾地堅持好這項重要的人生投資。可我明明在督促女兒堅持鍛煉上面做得越來越好。【得到】的這則音頻在我非常需要一個堅持的理由的時候,用去醫院看病的比喻給了我一個強有力的推動,可謂雪裡送炭。
那麼,我是不是就變成偏愛H的觀點,像他那樣花大量時間去聽【得到】上的節目呢? 不會。我們各自的工作背景不同,各自需要的知識結構不同,我會根據自己的需求來規劃投入到【得到】上的時間。
而且,我還會反過來思考,我欣賞的朋友H推崇【得到】,但我更佩服的朋友T則幾乎從不關注【得到】,我的好奇心依然開放著:T惜時如金,他不碰【得到】,是不是也有他的道理呢?
另外,專欄作者同台競技,往好里想,是我上面講的作者們會相互偷藝,各顯其能,水漲船高。但如果引入的作者不當,該作者專會迎合讀者,結果粉絲量越來越多,使得其他輸出幫助讀者成長乾貨的專欄作者憤憤不平,導致也開始下意識地迎合讀者,專欄質量水化。如此一來,「破窗效應」出現,福兮,禍兮?
身為讀者的我,是不是應該經常在這樣看起來矛盾的觀點中多掂量,以擦亮自己的雙眼,不讓自己一不留神掉進坑裡,或與優質的思想擦肩而過。
4
有一天,14歲的女兒玥總激動地拿著一篇文章給我看,說「 媽媽媽媽,雪小禪的文章寫得很有意思,你快看看。」 正在做晚飯的我放下鍋鏟,看了兩眼,再看看眼中閃爍著期待的光芒的女兒,微微點頭,含糊地說了一聲「不錯」。聽了我的肯定之後,女兒喜滋滋地去做作業了。第二天早上,玥總又提到了雪小禪,說「 媽媽媽媽,我發了幾張雪小禪的微博截圖到你微信上,你快看看。」 於是,便去看,嚯嚯,發了六張截圖,其中一張如下:
孩子的目光依然充滿期待,期待著媽媽的肯定。我依然含糊地說「不錯」。孩子激動地說:「媽媽,你給我買雪小禪的書吧。」 我點點頭,沒再接她的話茬。
過了兩天,玥總跑來問我:「媽媽,你買了雪小禪的書嗎?」 告訴她還沒買,她立刻說:「媽媽,別買了,我不想看她的文字了。」 靜聽她的敘說,母女倆聊起來。
娃:我去知乎上查了,知乎上好些人都說她的文筆很做作。我再看她的文章,覺得沒那麼好了。
Me:你一下子覺得她很好,一下子又覺得別人的觀點對,有沒有思考過為什麼會轉變這麼大?
娃:沒有想過。
Me:14歲的少女,正在追求個人獨立,反感自己以前的過於合群和熱鬧,她的文字一下子契合了你內心的這種需要,你覺得她的文字好懂你的心啊,對不對?
娃:是的,我覺得她把我的心裡話說出來了。
Me:但那是你內心全部的聲音嗎?你真的只希望和朋友淡薄相處,不希望和知己長時間暢談嗎?
娃:媽媽,我只想和你長時間暢談,我覺得你最懂我。
Me:你也不是只「喜歡陌生」 吧,出去旅行了回到家裡就感嘆「還是我們家最好 」。
娃:嗯,我也喜歡熟悉的環境。媽媽,你這麼一說,我覺得雪小禪真的不能代表我內心的想法。
Me:得說她的文字不能代表你內心的全部想法。多年前,媽媽也喜歡過雪小禪,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她還是只寫這樣的文字,媽媽覺得她就是在迎合你們這麼大的小孩的不成熟心態,她自己沒什麼進步。你原先喜歡聽的竹桑的歌曲、馬克西姆的鋼琴曲,都存在著迎合聽眾的問題。
娃:媽媽,你上次把知乎上對馬克西姆的評價發給我看了之後,我就沒那麼喜歡他了。
Me:是啊,媽媽還給你買了馬克西姆的海報,你丟在一邊,媽媽還真沒想到你變得那麼快。
娃:是啊,我是不是變得太快了?
Me:我倒覺得會不會是你已經有點厭倦自己過於喜歡某種風格,而這種風格的東西到後來一直都是在迎合你,只是讓你覺得順耳入眼,並沒有促使你思考和成長。所以,當你看到反對的聲音時,立刻就接受了。這個時候也要小心,問問自己,是不是否定得太快了。
娃:媽媽,你既然不欣賞雪小禪和馬克西姆,為什麼還答應給我買雪小禪的書,還買了馬克西姆的海報呢?
Me:媽媽覺得這是一個過程,媽媽尊重你此時的選擇,再說了,雪小禪和馬克西姆都算不上洪水猛獸,媽媽當年還貼過郭富城的寫真海報呢,沒什麼大不了的。況且你又不是只聽馬克西姆,也不是只看雪小禪,你還看王小波,還聽肖邦呢,慢慢地就會有分辨。
娃:媽媽,我要去看王小波。那你現在還喜歡郭富城嗎?
Me:王小波是不錯,不過,媽媽最近在讀舒國治的《台北小吃札記》,覺得寫得好,文字清淡有味,推薦你看看,吶,在衛生間里。至於郭富城嘛,他最近的電影《密戰》我還是有興趣看看的,但不會去電影院看,等網上開始放了再看。
娃:媽媽,真喜歡和你聊天。我去做作業了。
5
前兩天讀了一篇文章:熱愛討論國民性的都是文化蠕蟲
很喜歡裡面的幾段話:
義大利足球二戰後的輝煌,和謙虛謹慎的學習精神直接相關。義大利人引以為豪的「鏈式防守」,實際是30年代由奧地利教練拉帕恩開創的。
70年代荷蘭足球崛起後,義大利足協的科維爾恰諾教練員培訓班成為學習和研究歐陸各種技戰術潮流的基地。畢業生里,原AC米蘭和義大利國家隊主教練薩基對後來的義大利足球理念影響最大,薩基就是一個公開的荷蘭足球推崇者。但2006年以後的義大利足球,每一個人都認為自己是世界冠軍,認為義大利足球的一切都是原生的、傳統的、民族的,而且會是生生不息、永不褪色的。媒體也熱衷這樣的書寫。顯然是錯的,如果沒有觀念的碰撞,沒有新內容注入,任何一種「傳統」都註定短命。頗為諷刺的是,2006年後整整12年,執教義大利國家隊成績最好的普蘭德利(2012年歐洲杯亞軍),卻是個堅定的改革派。然而,2014年世界盃普蘭德利的義大利隊遭遇滑鐵盧,他立即被抨擊為傳統和現實的雙重叛徒。普蘭德利離開後,我對義大利隊徹底不再有任何期待,不抱以任何熱情。在生活中,我不喜歡任何形式的固步自封,憎惡各種自以為是的傳統,當然也不會給義大利足球某種感情特許。
我歡迎什麼樣的提問者/諮詢者。
你若用心,我願陪伴。只是一段時間裡,個人精力有限,名額有限,請等一等。
推薦閱讀:
※是不是幾乎所有的人都感覺年齡越大時間過得越快?為什麼會這樣?
※作為設計 Leader,你應該做些什麼
※了解世界如果伴隨著痛苦,那又是否還應該去了解?
※一個和資深職場人士共同成長的機會,你感興趣嗎?
TAG:个人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