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名物

名物是歷史學入門的鑰匙之一。那麼,什麼是名物呢?

要對一個詞有全面的了解,就必須知道這個詞最早出現在哪裡。劉興均先生認為「『名物』一詞最早出現於《周禮》」他的這種認為是有前提條件的。據劉興均先生考證,在現存的秦漢文獻中,「名物」一詞出現在三部文獻中,分別是《周禮》、《管子》、《春秋繁露》。由於《周禮》和《管子》的成書時間存在爭議,劉興均先生採用的是洪誠、朱謙之兩位先生的意見認為是《周禮》東周時代的作品。《管子》中僅出現了一次,並且文中的「名物」不是我們要探討的對象。而《春秋繁露》中董仲舒對「名物」並沒有作出信實的解釋。

那麼,關於「名物」要怎麼定義?

《古代漢語知識辭典》:「早期一般指草木獸蟲魚等生物名稱。」並且說「名物既是訓詁學問題,又是生物學問題。」陸宗達、王寧在《訓詁方法論》中指出「名物」是相當於「專名」的東西,它所指稱的對象範圍比較特定(就概念來說,就是外延很小)而特徵比較具體(就概念來說內涵較大)。對「名物」的界說必須坐實於古代文獻,所以劉興均先生將《周禮》中有關「名物」的內容拿出來進行分析,並且通過對「名物」的「物」本義進行探究,認為「物」表示顏色。進而對「名物」作出如下定義:

名物是指上古時代某些特定事類品物的名稱。這些名稱記錄了當時人們對特定事類品物

從顏色、性狀、形制、等差、功能、質料等諸特徵加以辨別的認識。它體現了先民對現實世界的感知以及對事類品物的類別屬性的把握。

說到名物,不得不推薦一本實用的工具書。朱茂漢先生的《怎樣查找事物的起源——談<事物紀原>等書》中,介紹了關於《事物紀原》的大體情況。我最近一段時間正在閱讀中華書局1989年版的《事物紀原》。關於該書作者是否為高原,成書時間是否為宋代存在爭議。

張志和先生認為該書成書於明代。在《<事物紀原>成書於明代考》一文中,列出以下三點證據

1. 明朝人閻敬為該書作序稱其作者不可考

2. 書中言及宋事,皆稱宋朝。而不稱本朝或國朝或皇朝

3. 書中內容多出自《宋朝會要》,而收入《四庫全書》時,始題為宋高承撰,但原書無作者姓名,亦無序。

朱仙林、曹書傑先生則認為《事物紀原》初本成於宋代。該文作者,對《事物紀原》的版本進行探究,通過目錄書中出現的該書卷數進行對比梳理,發現明本根據宋本而來。而且在宋元人所寫筆記小說中引用了高承的《事物紀原》。王明清《揮麈前錄》卷一:「本朝高承撰《事物紀原》,自謂博極,而不取此何耶?」可以證明,王氏是見過宋本《事物紀原》的。至於「書中言及宋事,皆稱宋朝。而不稱本朝或國朝或皇朝」,「明本《紀原》中引作《宋朝會要》者,在宋刻本二十卷本,《重訂事物紀原》及宋朝人引用《紀原》之文中正作《國朝會要》」因此,朱仙傑和曹書傑先生的出的結論是:「《紀原》的第一作者確為北宋高承。但這並不是說今本《紀原》完全是高承的北宋舊本,因為南宋建安余氏已刊有二十卷本的《重修事物紀原》,可見後人對《紀原》的增補工作也是客觀事實。今本《事物紀原》似成於多人之手的說法基本可信。今本的最後完成也不排除在明代的可能性。」這樣的結論是合理的。

同樣是考證《事物紀原》的成書時間,但是得出的結論卻不一樣。因為兩篇文章運用的史料不一樣。王瑞來先生在《「盡信書不如無書」——透過<朝野類要>看<四庫全書>對文獻的改竄》的結語中,提到「幾年前,《中國文化典籍與文化》的一篇論文便揭露四庫館臣誤改之一例。該文指出,有文章考證雲,唐代詩人張九齡與王灣的詩中提及之『綦毋學士』即開元時期有名的目錄學家『毋煚』。作為姓氏的『綦毋』與『毋』互通。文獻證據使用了北宋初年初年成書之《太平御覽》和清人《續茶經》的引文。該二書均將『毋煚』記作『綦毋煚』但經調查,宋刻本《太平御覽》和清雍正刻本《續茶經》卻均作『毋煚』,並未作『綦毋煚』。問題出在《四庫全書》的誤抄。而考證者又恰巧使用的是《四庫全書》電子版,從而得出錯誤結論。」由此可見,運用史料很關鍵。為啥很多老師告訴學生寫歷史專業論文不要引用四庫本的文獻,我想王瑞來先生的結語已經很好的解答了這個問題。

參考資料:

1. 劉興均 《「名物」的定義與名物詞的確定》 西南師範大學學報1998年第五期

2. 張志和 《<事物紀原>成書於明代考》 東方論壇2001年 第四期

3. 朱仙林 曹書傑 《<事物紀原>初本成書於宋代考》 歷史文獻研究 總第31輯

4. 王瑞來 《文獻可征——宋代史籍叢考》 山西教育出版社2015年八月

5.(宋)高承撰 (明)李果訂 金圓 許沛藻點校 《事物紀原》點校前言 中華書局1989年


推薦閱讀:

【山鬼留人丨名物志】龍涎香

TAG:名物学 | 史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