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了這些積極心理學知識,我更抑鬱了

8年前,我開始學習積極心理學。那時候我已經拿到一個名校的碩士學位,也有了一份體面而穩定的工作,我四肢健全,不窮,不笨,也不醜——可是我不快樂。

我總是在想,就像是人類可以用科學的方法登月一樣,這世上怎麼會沒有一套讓人變快樂的科學方法呢?我做了大量的調研,看了國內外幾百本心理書,卻驚訝地發現——真的沒有!T_T

關於幸福,所有的知識、經驗,都是個人的,主觀的,而且魚龍混雜,不成體系。

不過我倒是找到了一絲線索——積極心理學。據說它是專門關注人類幸福的一門科學。

那個時候,和大多數人一樣,我對它的了解不超過本·沙哈爾的「哈佛幸福課」,但直覺告訴我,如果要找尋幸福的方法,一定得是在這裡了,畢竟,科學嘛,聽起來就很靠譜!於是我義無反顧地鑽了進去。

不曾想,這只是一段血淚史的序幕!

哪些積極心理學知識,讓我更抑鬱了?

我查閱了積極心理學在當時的許多文獻,那時候的主流研究話題是主觀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這種幸福是通過人的積極情緒和生活滿意度來體現的。

當時大多數積極心理學者抱有的思路是:

1)要證明幸福的重要性;

2)要了解幸福與哪些因素有關,特別是去關注幸福的人都是什麼樣,然後如法炮製。

結果我看了一圈之後,不僅沒找到幸福的方法,反而越來越抑鬱了。

舉幾個例子,帶你們感受一下這些濃濃的「毒雞湯」有多生猛。(注意:當時的我是處在一個非常不快樂的狀態。)

毒雞湯1:幸福的人更長壽 (那你說,不幸福的人咋辦?咋辦?)

Ed·Diener回顧了大量研究,發現主觀幸福感更高的人將來更健康、更長壽。其中最著名的當屬一項對修女自傳的縱向研究,180名天主教修女在22歲時寫下的自傳能夠直接預測她們的壽命,其中在自傳中表達更多積極情緒的修女活了更久。

毒雞湯2:幸福的人賺更多錢 (所以和勤奮無關咯?不幸福的人只能窮死嗎?)

一篇文獻回顧了22項縱向研究,發現積極情緒能夠預測未來的工作表現、生產力和收入。當年更開心的人現在更可能被僱用,並且掙得更多。其中一項研究還發現,當初開心的人在畢業20年後比不開心的人多掙25000美元。

毒雞湯3:愛笑的女人更幸福 (我不愛笑,你這詛咒夠狠!)

僅僅是從微笑的眼角魚尾紋中就能預測出未來婚姻的幸福程度。嘴角上揚,魚尾紋出現,這是一種發自內心的微笑,由法國人迪香發現,因此得名「迪香式微笑」(Duchenne Smile)。學者們研究了某女子學院畢業照上141名女生的表情,並且追蹤她們幾十年後的生活狀況,發現那些擁有迪香式微笑的女生後來更可能結婚,並能長期維持婚姻,在之後的30年中也過得更如意。

毒雞湯4:外向的人更幸福 (這讓內向的我情何以堪!)

大量研究證實,主觀幸福感與外向性格正相關。而內外向性格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決定的。對於雙胞胎的研究進一步證實了幸福的遺傳傾向,有的人天生就是樂天派,而有的人天生就是喪氣包。在此基礎上,加拿大卡爾頓大學教授Zelenski的實驗研究還發現,模仿外向者的行為,內向者就可以變得更開心。

以上只是幾個例子,翻看文獻,你會被此類文獻淹沒,它們還會告訴你,與不快樂的人相比,快樂的人更惹人喜歡,更有創造力,更樂觀,更自信,有更強的領導力,更積極的人際關係……

悲觀自卑內向的我,難道只能孤獨終老了么?

對照一下自己,糟糕,我幾乎包攬了所有不幸福人的特點:悲觀,自卑,內向,不愛社交,更何況,我不會在自傳里表達快樂的情感,也不會在照相時露出帶魚尾紋的微笑……所以,我這個倒霉鬼可能不會活得太久,而且可能會孤老終生,無依無伴,最最重要的是,這一切都寫在基因里了,我唯一可以做的就是認命!

哦不,其實我還可以做一件事,就是假裝自己是個外向的人,但願還能用力笑出魚尾紋……——如果這招好使的話,還要積極心理學幹嘛?那些設計研究的傢伙,你們是不是都過得太幸福了,站著說話不腰疼?考慮過我們這些喪氣包的疾苦嗎?我真是一邊罵著一邊把它們讀下來的,讀完就抑鬱了,陷入深深的憂慮和絕望之中。

不過在當時,有一類文獻還是成功博得了我的好感,就是Deci和Ryan提出的「自我決定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它根據人對行為的自我決定程度來解讀動機,強調了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對於個體幸福的重要性。該理論源自人本主義心理學傳統,認為人是積極的有機體,先天具足心理成長和發展的潛能;同時,該理論也得到了大量實證研究的證實。簡單來說,這個理論告訴我們,只要發乎於自己的興趣、熱情、內在需求而行動,每個人都可以更健康,更快樂,更卓越。看到這裡,我受傷的小心臟終於得到一絲安慰。

之後,我跨入積極心理學的專業,經過一番深入探究,發現一個令我著迷的幸福話題——福流(flow,又譯為「心流」)。至少我知道它的提出者米哈伊·契克森米哈伊教授並沒有太多迪香式的微笑,是個喜歡安靜沉思的老人家。

福流可以說是自我決定論的一個更先進、更落地的演變,充分展現出在內在動機的作用之下,人是如何地投入、沉醉、忘我,因此而獲得幸福;而這種幸福不僅僅包含喜悅,還包含意義感和成就感。更令人高興的是,研究發現,福流體驗的獲得與內外向程度毫無關係。

福流被認為是一種最優體驗,這種「最優」不是與他人橫向比較而得到的最優,而是每個人都可以達到的屬於自己的最優。

像這樣的幸福知識,就給予了每個人尋求幸福的平等機會,讓人心生希望。也是在深度學習和體驗福流理論的過程中,我很大程度上得到療愈,找到了幸福的途徑。

積極心理學中的享樂論和現實論:我是如何變成一個更幸福的人的?

事實上,在後來的學習中我發現,積極心理學裡關於幸福的知識被大體分為了兩派。一類屬於享樂論(hedonic),它所涉及的更多是快樂、滿足,或是有魚尾紋的笑臉;而另一類是現實論(eudaimonic),它更多關注的是人的成長、生命的意義和價值。

早期以享樂論為主的積極心理學,曾受到一些學者犀利而中肯的批評,大概他們和我一樣,也不怎麼快樂吧!有人指出,積極心理學只不過是將心理健康與某一類特定性格的人聯繫在一起罷了——就是那些快樂、開朗、目標導向、追名逐利的外向者。還有人指出,這些研究有責難受害者之嫌,誘使人們認為,不快樂的人都是無病呻吟,咎由自取。

隨著這門學科的不斷發展成熟,其關於幸福的研究也逐漸向現實論轉變。有更多關注人類潛能和成長的話題湧現出來,除了自我決定論和福流之外,還包括積極心理干預、正念、愛、同理心、堅毅、優勢的發現與培養,以及有關人類積極天性和良知的探究等等。

這些話題的共通之處在於,它們不再用單一的準繩來區分幸福和不幸福的人,在橫向比較之後得出一些普遍規律,生搬硬套在個體身上,而是去探索每一個個體自身可以達到的最大幸福潛能。

漸漸地,我不再糾結於自己不夠外向,也不再擔心自己沒有迪香式的微笑,而是去發現自己身上許多獨特的優勢和美德,包括求知慾、愛、善良、勇氣……而且,我還堅持練習正念,培養積極心態,在內在的驅動力下做事,於是越來越有自信,越來越看到希望,也開始擁有越來越多的開心和滿足。這時,我驚喜地發現,我比以前更外向了,也更愛笑了。

在積極心理學的領域,我用了10年時間,去看到這個學科的全貌與未來,同時不斷從一線的實踐者當中取經,這才徹底蛻變成一個更幸福的人。我寫下這段歷程,是希望其他像我一樣不快樂的人尋求幸福的道路不至於這麼漫長。

積極心理學就是這樣一門才不到20歲的年輕學科,它還在不斷演化。從我的觀察來看,它已經越來越豐富地描繪出幸福的「what」,也逐漸從幸福的「what」向幸福的「how」轉變,這也將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其實,那些享樂論的幸福研究並不是錯的,假的,它們展現出的是幸福的一個側面,如果用那些研究發現去強調幸福的重要性,從而激勵人們遠離抑鬱,追求幸福,那會是有幫助的。但是在如何持續提升幸福感方面,它們可能不會給你什麼好建議。而現實論的幸福研究,或許才是可以真正讓你邁向幸福人生目標的階梯。

總之,學積極心理學還是要謹慎,專家們在解讀積極心理學時更要謹慎。別讓那些幸福的科學知識變成了心靈毒藥。知識是死的,人是活的。我們學習知識,最終是為了開啟智慧。

如果積極心理學有一天向你證明,吃飯能讓人高興,你不必因此而一直不停地吃下去。

文 | Helen Yan

公眾號 | hquest

推薦閱讀:

【認真想】幸福生活中的瑣碎美好
你最幸福的時刻是怎麼樣的?
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麼?
你從多少歲過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

TAG:积极心理学 | 幸福 | 心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