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交流和運用它的話筒

目錄

+認識交流

+如何更有效的交流

和交流打個招呼

交流,是得到反饋信息。

所得信息可分為兩方面,關係層面,內容層面。

交流是雙向的。比如我和尾巴。尾巴回話,說他會陪我。我卻見他表情疏離。我們的對話,是內容溝通,而我對他反應的觀察,獨立於我們的對話內容,有時,甚至關注不同主題,是關係溝通。

如果一方中斷交流。尾巴走了,未知會我一句。我不知他是為我好而離去,還是厭倦式的拋棄。從關係層面上解讀,他背叛了我。這仍是信息反饋。

若我們從不曾接觸過呢?我卻寧願如此。無法接收彼此信息,便不存在交流。即使我再恨他,再思念他,我們的關係不過是浮夢一場。夢醒後,我常摔倒,是因身體缺失了某部份,讓我難以保持平衡,而不是尾巴的存在造成。我便能不怪他。

交流,你來我往,驟斷亦往,無往則空。

可憐我皮膚的瘀腫。還是疼愛自己的身體吧,萬物中唯有它是無條件地奉我為主管,憑盡全力地聽令於我,是我最親密最虔誠的組成部份,因此我也該給予它愛和保護。

交流的主體與對象,是宇宙萬物。

成員包含實,生物,非生物;

虛,意識,記憶,情緒,精神;

內,組成自己的;

外,互相察覺的。

人善移情,聽到水聲,感到流水溫柔。這是水流想表達的嗎?非也,水流的溫柔只在韻律而不在情感。我們和無情感物質的溝通,也只能是物質層面的。

如何交流?

交流經由感官媒介:視,音,嗅,觸。打架親吻,撫摸敲彈,是接觸交流。語言,樂曲,聲響屬於音覺交流。

交流形態分為實時的,已成的。像寫文作畫,舞蹈表演,物體運動屬實時;那前者的已成形態,便是文章畫作,照片影視,雕塑模型了。

內容則由頻率,程度,排列等元素組成。一撇一捺構成字,編排段落構成文,行文習慣構成風格。一人出現之頻率高低,瞳孔之縮放程度,亦能構成含義。

交流的結果,是相互規律。

交流雙方對彼此的理解,在交流過程中不斷更新,後置於交流行為。而雙方/多方在對弈過程中,造就相處模式,相互規律;再宏觀,宇宙法則。

風來,樹葉晃動;樹樁結實,風便繞道。陰盛陽衰,陽盛陰衰。萬物來往,用自身形態與質量對話,這就是自然的交流法。

如何更有效地交流?

做到形式準確且服務於慾望。

有效的交流,是信息發出者與信息接收者理解對應,知音識曲;不對應則相反,對牛彈琴。

正因高質量交流的需求,許多媒介誕生。以語言為例,中文的天,表天;地,表地,語言使用者不將天與地的含義混淆。由於這種指代功能,語言在大眾間普及教學。

討論理解對應與否,先明確目的

如果信息發出者的目的,是理解偏差呢?好像作者在打造某情節時,希望「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而每位讀者的解讀確呈個人化。達到信息發出者的目的,那就是理解對應,高質量交流。

所以,一個設計師的交稿看起來十分不走心,或許不是真畫得爛,而是他正想讓人知道,他不願畫呢~

目的明確後,選擇媒介及形式。

舊的,傳統的媒介不一定比新媒介有效,或者正因為前人用得太多,再使用效果就減弱了。

動畫中渲染一人心情急切,用她落拳時的高頻撞門聲體現,這是老辦法。可以換種方式呈現嗎?比如由聲音交流移向視覺交流,用熒屏上有節奏閃現的紅色大點來體現情緒。有效的媒介替代利用,就是創新。

藝術家Tobias Gutmann,做過企劃Let』s Make Language,他讓世界各地的人將自己腦海中的物品概念畫出,比如房子。不同居住地區的人畫下的房子各形各色,藝術家本人則從中尋找共通點,做出全人類都能看懂的「房子」,以及其他種種圖標。這就是探索理解對應。

但我卻不太喜歡日本真人劇演員誇張的演繹方式。誇張的優點,是直觀易懂,能快速達到與觀眾的理解對應。這同時帶來問題,由於演員採用著簡易的表達對應系統,演繹的過程僅是刻板符號的重複套用。

沒有細節與深度,缺乏同種情緒不同層次的明確性,和不同情緒間的特殊性,是一種速成,快餐式表演。

成人間的交流,語言佔比很大,無語言情況下的交流效率不多被重視,或被歸類於潛意識,第六感判斷。不使用語言的表達,要求交流主體調用其餘條件釋放信息,也要求對象的感受器處於恰當的敏感。

想像一下身處異地,在未充分掌握當地語言的情況下,交流效率下降了多少?是否用了很多其他方式來傳遞信息?並使對方領悟了?

建立不需要過分依賴某種媒介達到交流質量的意識,可在與人交流時更有信心。擴大感受範圍,既能擔當無語言情況下對信息捕捉的代償,也使人靈氣。

我的定義,靈氣是感受器官活躍,能很快地領會到以種種方式呈現的輸入信息;能輕鬆地在多種方式中,挑選出恰當的釋放信息。是個好形容詞。

人們習得過多規矩,使下意識里積滿了陳腔濫調,突破下意識地選擇形式的習慣,去發現不同媒介的可能性。

對比媒介,是否三維比二維更接近真相?是否越立體越真實的,越接近真相?

當然低維較高維信息密度低,可視為局限;但同樣的,越立體的創作,需模擬的信息量越大,誤差積多,即使維度高也難近真相。哪方更接近真相,取決於創作者對真相的了解,是否高於應用的信息密度。

漫畫家能將心中抽象人物豐滿到幾成,就能畫出幾多信息;若要把畫中人轉化成三維,須豐滿至其能立於三維邏輯,並且仍然符合作者心意。豐滿不到此維,表明人物信息量少,最多適於二維呈現。

若作者雖能將人物推至三維,卻不存在適合手段,為了避免錯誤傳達,還是借二維表達最好。殘忍一點,後一例可類比漫畫翻拍真人劇,演員的塑造未能貼合原先的理想人物。

往多大的瓶里裝多少的水,選擇與信息密度匹配的媒介,交流質量更好。

第三步,表達到位。

繪畫來說,簡單的畫面也能成功傳遞特定氛圍,如果在技術未夠火候的情況下想更細化,容易在加工過程中折損原先的氛圍。畢竟加強特定氛圍的元素若不善利用,有偏差的加強只會讓畫面信息混亂。

理解留白,提點的價值,反而可以避免這種畫蛇添足。技術用到接近目的時,將補完的步驟留給觀眾。

當媒介不如所願,或利用不好媒介,只做到力所能及,而非強求完整性,交流效率更高。

如此,形式至上就是錯的?

形式至上可以有兩種解釋方法,一種是在遵循形式的過程中過分淹沒慾望。另一種,追求形式本身就是慾望。

後者無錯,王爾德提倡的美至上,就是追求形式美,而非道德意義。其實,在選擇使用不同形式的過程中,慾望也會漸漸變化,適應現實,無可厚非。而第一種,錯在為了成就形式或體現技術,去阻攔,歪曲信息的原本含義。這也常見於應試吧。

如果認為純技術流的畫沒有靈魂,那麼,難道追求技術的慾望,次過發泄情緒的慾望么?都是慾望而已。

不過有些人即使發洩慾望,採用的也是新作派,顛覆格局;有些人即使追求技術,也追求的老技術,無革新意義罷。

交流欲是本質,手段只是工具。不為工具的局限而迷失,一是習得在這個工具里表達,二是不用完全依賴於它,利用其他工具輔佐使用。手段與本質越是表裡服帖,交流信息越是清晰。


推薦閱讀:

如何向你欣賞的人學習
非專業人士在討論到涉及專業知識的話題時需要注意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思維總是很跳躍?
為什麼有的人明明很虛偽卻感覺其人緣很好,而有的人明明很善良卻感覺被孤立?

TAG:交流 | 交流技巧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