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王路:七種作意與止觀

感謝 @釋續祥 師父邀請我回答這個問題:

作意心所在止觀禪修時扮演何種角色?它和「尋思」有次地關係嗎?

問題描述:「看了瑜伽師地論聲聞地中的七種作意,想問一下作意心所在止觀中的作用。另外要是能敘述清楚「七種作意」與「遣相作意」的關係就更好了。」

我搜集了一些資料,作為簡略說明。很多地方,為了便於理解,我換成了自己的表述,也許有不準確的地方:

1、離欲界欲,七種作意都需要。七種作意是:了相作意。勝解作意。遠離作意。攝樂作意。觀察作意。加行究竟作意。加行究竟果作意。(《瑜伽論》卷11、卷33)

2、七種作意也可以細分為四十種作意。七種作意和四十種作意的相攝關係在《瑜伽論》卷11。

3、《瑜伽論》卷30提到,有四種作意在九住心中,是奢摩他品(止):力勵運轉作意、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無功用運轉作意。這四種作意和卷11的四十種作意表述略有不同。以我的理解:無間缺運轉作意,是卷11的有功用運轉作意所攝;無功用運轉作意,即卷11的自然運轉作意。

4、九住心中的四種作意如下:內住、續住:力勵運轉作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有間缺運轉作意;專註一趣:無間缺運轉作意;等持:無功用運轉作意。其中,力勵運轉作意,不在七種作意所攝中。有間缺運轉作意、無間缺運轉作意(有功用運轉作意),是七作意中前四種作意(了相、勝解、遠離、攝樂)所攝。無功用運轉作意(自然運轉作意),是七作意中後兩種作意(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所攝。

5、七作意中,了相作意,是通過作意了達欲界粗相、初靜慮靜相。了達欲界粗相,是尋思欲界的義、事、相、品類、時、道理的過失。這六種尋思的細節,詳見《顯揚聖教論》卷7。了達欲界粗相後,離開這種欲界粗相,就了知了初靜慮靜相。

6、勝解作意,是尋思欲界粗相、初靜慮靜相,反覆生起堅定的信解。

7、遠離作意,是當初分煩惱生起時,為了斷除它,起對治的方法,與對治的方法俱時生起的作意。

8、攝樂作意,是已經斷除欲界初分煩惱,遠離欲界粗重之後,從後面各種境界的喜樂當中出來。攝樂作意還有另一種解釋:為了斷除昏沉、睡眠、掉舉、纏。九住心中所說的攝樂作意,應是後一種。

9、觀察作意,是觀察自身,在一個所緣境上思惟清凈妙樂之相,這時發現各種染習仍然存在,知道自己還沒有解脫。

10、方便究竟作意,是由於不斷練習止觀,終於能夠暫時調伏煩惱,得到初靜慮方便道。

11、方便究竟果作意,是在證入初靜慮根本定時,俱生的作意。

12、初靜慮有七種作意,四禪八定,都是有七種作意。(5條至12條,皆《顯揚聖教論》卷7。)

13、《瑜伽師地論略纂》卷5、《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卷9、《華嚴經內章門等雜孔目章》卷3都對以上過程有簡要概括。

14、《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卷36的概括最為簡要:瑜伽三十三明修行八定皆有七種作意。一了相作意。謂了欣厭相故。二勝解作意。謂正是修行。三遠離作意。謂與斷道俱。四攝樂作意。謂少分觸證喜樂。五觀察作意。謂重觀試練。六加行究竟作意。謂心得離繫。七加行究竟果作意。謂無間證入。上修行中已攝其四。前修行因中有觀察作意。後二作意在證入中。七中前五通貫八定。下八定中各有後二故。

14、在見道之前,有了相、勝解作意。了相作意,在五停心觀、總別念處。勝解作意,在四善根、觀四諦。修遠離作意,通達四諦真如,永斷見惑。觀察見惑、修惑,已斷、未斷,是觀察作意。之後起攝樂作意,斷修惑。已斷二果、三果的修惑乃至非想八品修惑後,更起加行究竟作意,即是非想第九無間道金剛喻定,後面就是加行究竟果,是小乘無學位、大乘盡智無生智位。(《瑜伽論記》卷8)

15、七種作意與九品惑的關係:「七種作意伏九品惑。初三作意伏初二品。第四作意伏中三品。後三作意伏後三品。對法談彼初二作意未能伏盡三品惑。故名不斷惑。非二作意不斷彼初二品世間。如義燈說。」(《大乘法苑義林章決擇記》卷1)

16、《瑜伽論》卷31說到除遣相的五種作意:其正除遣復有五種。一內攝其心故。二不念作意故。三於餘作意故。四對治作意故。五無相界作意故。當知此中由九相心住。毘鉢舍那而為上首。故名內攝其心。由於最初背一切相無亂安住。故名不念作意。由緣餘定地境思惟餘定地。故名於餘作意。由思惟不淨對治於淨。乃至思惟阿那波那念對治尋思。思惟虛空界對治諸色。故名對治作意。由於一切相不作意思惟。於無相界作意思惟。故名無相界作意。雖遍安立一切所緣。正除遣相總有五種。然此義中正意。唯取內攝其心不念作意。

17、《解深密經》卷3說:菩薩先由止、觀,得二種所緣:有分別影像所緣、無分別影像所緣,又由見道,證得事邊際所緣,在後面的一切地中進修修道,於這三種所緣作意思惟,就好比用一根細的楔子把粗的楔子挑出來,再由更細的楔子把細楔子挑出來,這叫「以楔出楔方便遣內相」,直到證得無上菩提,得所作成滿所緣。


推薦閱讀:

學生時代的「通報批評」「記過」是真的記入檔案了么?還是說這只是學校的一種管理方式?
有哪些文藝的生日賀詞?
我們都將會變成一個普通人嗎?
衛子夫的不爭不顯不露同樣適用於現代社會嗎?

TAG: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