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瓷器基礎指南:彩瓷
我們在上期節目里談論了中國的單色釉瓷器,那些幾乎只有一種顏色,但是以精純的色彩和優雅的形態達至高雅境界的藝術品。
而本期混亂博物館中,我們將會繼續了解中國的彩瓷,欣賞中國人在裝飾工藝里描繪細節的精湛本領,以及在那背後的技術發展源流。
https://www.zhihu.com/video/913913103236886528以下為視頻文字稿:
我們在上一期節目里大致介紹了中國瓷器中的單色釉品種,它們集中體現了東方審美對純粹形式的把握;而在本期節目中,我們將繼續介紹中國的彩釉瓷器,欣賞中國人在裝飾藝術中描摹事物時的精湛本領。
彩釉是用各色礦物顏料描繪裝飾過的瓷器,根據顏料位置不同,最基本的有釉下彩和釉上彩兩類。釉下彩是先在胎體上畫好圖案,再附上一層釉料,最後釉與圖案一次燒成的彩瓷。這樣的釉彩非常穩固,很難掉色。河北邯鄲磁州窯的白地黑彩是其中非常古老的品種,自宋元起就已活躍,黑色主要來自氧化充分的鐵和銅,花紋種類豐富,筆畫粗獷豪放,是典型的北方藝術。相比之下,誕生於元代的景德鎮青花瓷就更負盛名,潔白的胎體和精細的描繪代表了中國高度成熟的制瓷工藝,那種純正的湛藍色來自西域傳入的鈷,在邊緣處反覆糾纏的植物圖案,以及盈滿的畫面則與元代中期以來針對伊斯蘭國家的大規模外銷有關。這樣的瓷器代表中國一直流傳到歐洲,在很大程度上,「china」一詞最小的外延就是青花。而在國內,青花的鈷料工藝經過歷代改進,變得精純而豐富,到清代時可達八九個色號,可以近乎完美地再現中國水墨畫的意境。同時青花也不局限於純白的底色,官窯瓷器中有黃釉青花,還有在白釉上再掛黃彩、紅彩等,二次燒制出黃地青花、紅地青花等更加華貴的色彩。與青花大約同時誕生的是釉里紅,圖案樣式也與青花類似。白色胎底上用含銅的顏料著色,覆蓋透明的釉,在還原狀態下燒出鮮艷的氧化亞銅,所以與祭紅釉一樣有溫度敏感的技術難題,比青花少見得多。由於燒釉的溫度非常高,釉下彩的顏色大多不豐富,青花釉里紅就顯得鮮明可愛,相映成趣。而釉上彩是給已經燒好的釉面上色,再以較低的溫度二次燒制,色彩就可以格外的斑斕絢麗,充分展現藝術家的精湛功力。
最簡單的釉上彩只有一種顏色,紅彩是宋代就有的品種,因為要用到硫酸亞鐵,所以又叫礬紅、礬彩,最終著色的是氧化鐵,呈現出飽滿的硃紅色。類似的,也有用銅著色的綠彩,用錳著色的紫彩,還有直接用金粉上色,格外富貴的金彩。當然,紅彩和綠彩結合起來就是紅綠彩,到明代繼續加入黃彩和紫彩,還有已經成熟的青花,就可以得到更加豐富的五彩,但這就意味著上釉前和上釉後都要繪製,藍色與其它顏色並不協調。於是清代又有了釉上的藍彩,而且解決了溫度過高使畫面扭曲的技術問題,出現了更加精緻的五彩瓷器。而原先那種給青花瓷增加釉上彩的做法,就演變成了一種專門的鬥彩,即釉上彩和釉下彩爭奇鬥豔,到清代雍正是還融入了粉彩工藝,變得更加豐富。所謂粉彩是康熙年間出現的新品種,大量借鑒了西方的琺琅工藝,首先在白瓷上施加一層氧化鉛和氧化砷著色的不透光白玻璃,顏料施加後還要經過濃淡不同的渲染,而且此時顏料是以融化的玻璃為溶劑,可以調和出豐富的色彩,最終的成品可以成為極高水準的工筆花鳥。康熙和雍正時期的粉彩以淡雅的白地為主,乾隆皇帝卻瘋狂酷愛富麗堂皇花團錦簇的裝飾效果,官窯常常將粉彩、金彩、飽滿的單色釉結合起來,應用在各種複雜器形上,最終的效果堪稱媚俗,但工藝價值極高,是中國古代燒制藝術的巔峰品種。我們從琺琅工藝中借鑒了許多技術,還直接移植了琺琅工藝,造出更難得的琺琅彩。琺琅彩以硼為溶劑,以砷為乳濁劑,顏色格外均勻溫潤,而且堆料很厚,常常營造出清晰的立體感。這在乾隆時期再次發展出極高的工藝水平,能在已經遍布花紋的器皿表面再堆琺琅營造多層圖案,稱為「錦上添花」,但琺琅彩對溫度敏感,工藝水品很高,大多沒有大件,常見於茶盞、小碗、鼻煙壺等。
此外,還常有「廣彩」的說法,是指在廣東製作用於出口的瓷器,工藝上並不獨立。最後,就像其它任何一門工藝一樣,我們在中國瓷器的歷史中看到了技術革新帶來的藝術發展,這樣進步的歷程絕不會停滯在歷史中的某個時刻,而會持續不斷的綿延至今——今天的我們不用艷羨帝王家的奢華,或者嘆惋某些配方的失傳,論器形、色澤、畫工,還是任何指標,現代的瓷器工藝在任何方面都遙遙領先於古代。
推薦閱讀:
※盧芹齋:他曾是最大的古董商,靠半世紀對祖國的洗劫,讓西方人認識了中國藝術
※古董店源源不斷的古董從何而來?
※為什麼青銅器古董基本上都集中在春秋戰國時期?
※新中國成立後原國民黨高官的宅邸怎麼處理的?
※國家博物館裡陳列的名貴瓷器是真品還是複製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