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管你P事——那個從來不加班的年輕人後來過得怎麼樣?

文/小白(微信公眾號:職心術)

前幾天,有朋友給我推薦了一篇文章,叫作《那個從來不加班的年輕人後來過得怎麼樣?》,讓我談談自己的看法。

文章大意是講如果你想要在職場上有所成就,必須極度認真地工作,才能扭轉人生。內容讀起來挺不錯,但是太煽情的東西,我談不出來。這裡我就談兩點:

第一:加班的人也許不在少數,但是在職場上有所成就的確實不多。

原因有很多,單論加班本身來說,這就要看你的加班屬於哪個層次:

最低層次的加班就是所謂的效率低下或者能力不濟

上班的時候你玩手機、聊微信,然後工作沒幹完,沒辦法只能在下班後硬著頭皮弄弄完。原先單位有個小姑娘,偷偷躲在辦公位上看電視劇,每每到下班前在辦公室里大喊:今天又要加班了。

當然,還有一種就是工作能力欠佳或者工作習慣不好。記得自己剛上班的時候,領導讓我統計一些數據,第二天下午交給她。那天晚上,我真的是不吃不喝乾到10點才弄出來。結果第二天校驗的時候,發現還是錯了,只能推倒重來。時間顯然是不夠了,我只能去請教旁邊的一個女同事。結果人家用高超的EXCEL公式與技巧,不到一個小時就拿出了一份數據精準、格式優美、閱讀感良好的統計報告。回想前一天晚上我自己的「努力」,實在都不好意思告訴領導,我「加班」了。

稍微高一點層次的加班是為了「作秀」

這種類型員工的工作效率以及能力還是不錯的,上班時間內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絕對沒問題。那麼所謂的加班其實就是故意晚走一些時間,製造自己加班的假象。

手段嘛,無非就是三種——

一種就是領導不走、我不走。熬到領導要走了,對領導說一句「還有些額外的工作要做,弄完我就走」,然後領導說一句「辛苦了」,那麼這個作秀就算成功了;

第二種,萬一你碰到個加班狂的領導,實在熬不住要先走了,那麼也可以繼續作秀。比如等到晚一點,發一份自己事先準備好的郵件給領導,無非就是告訴他:你看,我這是在家裡加班;

第三種,就是發個什麼十點鐘燈火通明的照片或者開車離開公司的照片到朋友圈。當然了,這種作秀有幾個先決條件:領導能看到你的朋友圈;一定要有意無意把時間顯露出來;不能直接說自己的加班,得配上一些暖暖的、充滿鬥志或者煽情的雞湯話。這樣作秀的目的基本上就算達到了。

再高一點層次的加班就比較值得鼓勵了。這種加班的目的不是為了完成領導交辦的工作,而是自己給自己「找活」

——要麼是把某一個工作做得更好、更加完美,要麼就是想到領導前面、做到領導前面。等領導交辦的時候,才發現你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方案甚至基本上都搞定了。這種加班就是為了把工作不斷的往前趕。而在領導的心目中,你絕對是一個靠得住、努力上進的好員工。

不過,有一個問題,就是你會發現一個怪圈——工作永遠做不完。無論你提前做多少,剩餘的工作量都趨近於無窮大。能把這種加班堅持下來的人,我們不能說他的能力多優秀,但他的意志力絕對值得讚賞。

想想自己剛剛工作一年的時候,就是這種狀態。不過,我到沒有那麼高尚的目的,我想的是,今天多做一些,明天就能輕鬆一點。但是,絕大多數時候都是事與願違。第二天一開工,我會發現,更多的工作源源不斷地向自己涌過來,最直接的感覺是,前一天晚上「白乾」了。

最高層次的加班就比較厲害了,人家的加班是為了進行「思考」

——思考自己工作內容的來龍去脈、長遠意義、對於其他流程的影響、對於企業戰略的作用、改進的手段以及對於自我提升的價值。

所以,如果領導們看到這篇文章,發現你手底下有這種加班類型的員工,也不用太開心。經常因為這個目的而自主加班的,壓根就不可能在你這裡做一輩子的普通員工。要麼人家對於自己的職場晉陞雄心勃勃,要取你而代之、要麼人家在時刻準備著尋找更高、更大的平台。

當然了,還有很多比較「小眾」的加班類型:

比如不願意回家帶孩子的、為了減肥不回家吃飯的、用辦公室電腦打遊戲的等等。這種過於非主流的加班類型顯然不在我們的討論範圍之內。

所以,有必要明確一下的是,這篇《那個從來不加班的年輕人後來過得怎麼樣?》所講的「加班」肯定是後兩種比較積極向上的。

第二:那個後來不加班的年輕人到底怎麼樣了呢?這個答案乍一看,其實很簡單:當其他因素完全相同的情況下,他顯然沒有加班的小夥伴在職場上收穫的多。但是,問題就在於,那又如何呢?

我把這個問題放在了知乎上,有言辭激烈者給出的答案是「屌絲心態」、自甘墮落。我到覺得這個問題得分成三方面看:

如果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比如父母贍養、子女教育、家庭重擔等等,那這個時候你還選擇不加班、不奮鬥,就實在說不過去了。

尤其當你是一個男人的時候,這就太不「爺們」了。就像前幾天在知乎上看到的一個提問——我是一個男生,畢業後花父母的錢覺得很內疚,但又不想工作,該怎麼辦。然後,邀請我來回答。恕我對這個問題實在無能為力——你僅剩的一點內疚,如果還被我給安慰了,那我真的是「毀」人不倦。

如果你想在職場上更好地發展,那就得加班。

之前在做職場諮詢或者面試的時候,經常有應聘者跟我提一個條件——當然說的是比較含蓄了,大概意思就是,能不能不那麼辛苦,但是收入好看、工作穩定、最好還有點職務上的發展。我要不是因為諮詢師或者HR的身份早就開罵了。

如果有這樣的好事,又憑什麼會輪得到你。同樣的工作效率,人家工作10個小時,你工作7個小時,然後你發展的更好,有考慮過別人的感受嗎?我們經常講職場上的公平公正,其實最公平的就是哪位員工為組織帶來的價值越大,就給予更高的職務、更核心的崗位、更豐厚的薪酬。沒有比這個再好的組織文化了。

不過,這裡所說的一定是用能給組織帶來的價值來衡量的——當你沒有額外價值提供給組織的時候,你就剩加班了。

如果這位員工本身就沒什麼不可推卸的責任,對自己職業發展也沒啥更高的追求,那麼我們又何必用一個高尚的道德標準去苛責他。

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看過的一篇文章,叫作《不想買房,不想結婚,不想加班,現在的90後95後到底怎麼了?》。這篇文章中講到了日本學者提出的一個概念——低慾望社會

大意是說,當今的日本年輕人,已經呈現出沒有慾望、沒有夢想、沒有幹勁的狀態,如果你去問小孩子的夢想是什麼,女孩子可能會說成為一個面點師,男孩子或許會說,要做一個美髮師。「愛拼才會贏」是上一代傳唱的往事,胸無大志的時代已經到來。

在日本,年輕人不買房已經成為一種趨勢。他們不願意像上一輩一樣為了房子背負幾千萬日元的房貸,只要在繁華的地段租一個很小的房子,能享受到現代化的都市生活,就已經很滿足。

同時,晚婚甚至不婚現象盛行,60多歲依然沒結婚的大有人在,年輕人內心過於敏感,很怕受傷害,缺乏表白的勇氣,或者對婚姻抱著順其自然的心態。

說的簡單一點,就是大家熟知的「喪文化」或者「頹文化」。這些人追求簡單、自由、單一的生活方式,不屑於主流的成功標準,對奮鬥缺乏興趣與自信。

那麼如果是這種類型的員工,又何必去要求他加班呢?完成領導交辦的最基本的事宜,能有一份養活自己的工作,看看書、玩玩遊戲,最小範圍的人際交往就足以滿足內心全部的慾望。這又未嘗不是我們所說的一種「慾望閾值」的降低呢?

那個從來不加班的年輕人後來過得怎麼樣?如果這是一個問題的話,那我的看法就是四點:

▲ 肯定不會比同等條件下加班的人過得有職業成就感

▲ 只要能夠認識到努力的程度與你的收穫大多數情況下呈正相關關係,而你依舊選擇「低慾望」,那也會得到幸福

▲ 不要一方面欲求不滿,一方面又不願付出代價,那倒是白日做夢或者自討沒趣

▲ 是選擇高大上的職業成就,還是「喪文化」的小幸福,那是純粹的個人選擇,管你P事呢?


推薦閱讀:

上班摸魚會死死死死死
領導堅持公司用他自己畫的logo,怎麼樣讓他接受花錢找專業設計師設計logo的建議?
你在工作中面對過的最大壓力是什麼?你是怎樣渡過的?

TAG:职场 | 加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