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橋公司玩國際教育,保殼艱難靠賣資產「回血」
作者丨葉露
來源丨野馬財經
聚焦教育領域似乎成了轉型的集體出路,比如匯冠股份放棄精密製造業一頭扎進智能教育;勤上股份則置出半導體照明業務,轉向教育;而中泰橋樑(002659.SZ)也拋下「造橋」的原主業,直奔一年學費近20萬的國際教育去了……
今天的主角中泰橋樑於2012年上市,主業為橋樑製造,不過,近年來,公司經營狀況不太穩定,起伏較大,2016年,營業收入更是同比腰斬,並出現虧損。
同時,截至第三季度,公司2017年已經累計虧損6193萬元,如果不能在最後的時刻扭虧為盈,則將逃脫不了被「ST」的命運。
當然,如此情況下,公司也沒有坐以待斃。
一方面,從2015年開始,中泰橋樑已經引入了國際教育業務,不過還在培育發展期,遠水難解近渴;另一方面,公司則將旗下橋樑業務剝離了出去,不僅減少了未來可能的虧損,而且通過非經常性損益,直接改善了財務狀況。
因此,中泰橋樑在全年業績預告稱,2017年凈利潤為2000萬元-3500萬元,眼下的燃眉之急倒是過去了,以後怎麼走,還得繼續觀察。
一年半虧損過億,過河「賣橋」 ?
10月底,中泰橋樑的資產剝離進入正軌,30日晚間連發13份公告,不僅回復了深交所有關重大資產出售的問詢函,並且於31日復牌,一周陰跌過後,11月7日收於14.20元/股,較停牌時累計下跌6%。
被剝離的資產主體名為「新中泰」,主營業務為橋樑鋼結構,據披露的《重大資產出售暨關聯交易草案》,天津中晶建材以掛牌價格63924.29萬元取得新中泰100%股權。經過此次資產剝離,中泰橋樑將轉行教育產業。
不過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發現,值6個多億的新中泰實際上很年輕,2016年4月28日才由中泰橋樑成立,2017年2月中泰橋樑通過了資產下沉議案,由新中泰承繼中泰橋樑全部橋樑鋼業務的經營。
主業之一被打包到另外的公司,不出意外,其戰略布局也會產生變化,但中泰橋樑在跨界至國際教育之後一直打著雙主業並行的旗號,甚至在2017年半年報里還在提及「相關資產注入單一公司是為了推進雙主業的運營」,暢想雙主業的美好,可沒過幾天便轉身賣了橋。
上海明倫律師事務所王智斌律師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採訪時,稱類似「言行不一」的行為,客觀上可能對投資者構成誤導。
隨後便有投資者在深交所互動易中詢問是否「言行不一」,中泰橋樑方面給這位投資者翻譯了「曝光」的本意以及引申義,稱公司的信披並無問題。
至於短時間內賣掉前主營業務的原因,中泰橋樑稱近年來宏觀經濟增速放緩、行業競爭加劇、原材料價格波動、用工成本上升等因素,盈利能力受到影響。其財務數據顯示,中泰橋樑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前三季度的凈利潤分別為286.38萬元、-9604.54萬元、-6193.26萬元,而出售的新中泰則在2016年、2017年上半年分別虧損8427.17萬元、323.62萬元。
正如中泰橋樑所陳述的一樣,橋樑業務在扯著後腿,剝離原有主業之後,則有可能擺脫橋樑業務對業績的不利影響,而此次交易將給公司帶來約1.44億元的收益,直接反轉2017年業績,扭虧為盈。
從橋樑到教育,資本運作來保殼?
從時間軸來看,中泰橋樑實際上2015年就開始想辦法謀發展了。自2012年上市,中泰橋樑的業績便一蹶不振,2015年凈利潤直接同比下滑70%,中泰橋樑隨後設立全資子公司北京文華學信教育投資有限公司,涉足教育,增資文凱興。16年7月非公開發行募集資金17.5億元,用來投資文凱興建設朝陽凱文學校。
隨著增發股票的上市,中泰橋樑易主,控股股東變為擁有海淀區核心教育資源的八大處。
隨著橋樑業務的剝離,中泰橋樑變身成為教育股,而市場上也少不了質疑的聲音稱「打時間差規避借殼」。確實,從操作上來看,先經過變更實控人的增發,再出售資產變更主營業務,中泰橋樑似乎規避了借殼。
中泰橋樑就這一問題回復稱今年1月份在收購國際教育資產時,由於標的資產財務數據佔比未達到相關標準,認為不構成借殼上市。
聯訊證券分析師則告訴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最近上市公司這種情況很普遍,力推主業變更,但這些應該不是借殼,只是一種潮流。但也有分析師認為與收購時間跨度有關,分兩年收購,且中間更換了實控人,實際上也規避了「五年核查期」的規定。
知識點:被稱為「史上最嚴借殼新規」的《重組辦法》第十三條進行了專門規定:在計算資產累積數額時,不僅限在一年內的範圍內累計,而是整整五年。但條件是,得從上市公司控制權發生變化後開始計算。
復盤中泰橋樑的一系列動作,倒不難理解其中的邏輯,畢竟新股東為國資背景,且手握教育資源,2017年如果繼續虧損,中泰橋樑便難逃被ST,對於新股東來說,屆時再要進行資本運作,就困難了。
有業內人士告訴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從三季報數據來看,營收增長81.24%,除去教育開始運營外,橋樑業績似乎有所回暖,但整體仍然在虧損,並且年底並不能靠業務止損,此時出售虧損的資產保凈利潤是比較可行的辦法,並且,從長遠來看,橋樑業務也得置出上市公司。
雖說賣掉資產暫時可以補血,也可以免遭負累,可這都是短期的事,核心還是得新主業能夠獲得長足發展,具備穩定經營的能力。
野馬財經梳理後發現,中泰橋樑現有的教育資產包括文凱興教育、正在建設朝陽凱文學校;凱文智信,服務于海淀凱文學校;凱文學信,致力於國際化體育教育平台;凱文睿信,主要從事國際學校產業相關的出國留學、升學指導培訓業務。
從財務表現上來看,跨界的中泰橋樑目前處於一種原主業不行,新主業發展還未起來的狀態,2017年半年報中教育的收入佔比不過才10%,文凱興教育、凱文智信、凱文睿信分別實現營收75.47萬元、2280.83萬元、183.99萬元,其中只有凱文睿信實現凈利潤29.75萬元,一年學費平均20多萬的海淀凱文學校已虧損4000萬。在公告中,中泰橋樑也承認了國際教育投資回報周期較長的問題,朝陽凱文學校滿員都需要7年。
這也是深交所所關心的,面對問詢,中泰橋樑用業績承諾說話,稱原股東北京銀葉金宏投資合夥企業承諾凱文智信2017年至2019年三年累計凈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若未實現利潤承諾,則將以現金方式補償。
野馬財經也試圖聯繫中泰橋樑詢問未來業績問題,但截至發稿,未取得回復。
而從招生情況上看,2017年開學時,兩所國際學校共招收900名學生,一人20萬學費,那就是1.8個億,完全覆蓋不了前期動輒10多億的成本,讓小編算算,如果滿員,兩所學校4500人,9億進賬,從長線來看,投資國際教育有肉吃,但怎樣安穩度過「青黃不接」的時間段才是關鍵。
各位壕,20萬一年的學費,你們願意付嗎?評論區走一波……
推薦閱讀:
※留學生和國際學生最好「Get」的技能
※北京有哪些國際學校?
※國際學校也挑家長 選擇學校關鍵還得看它
TAG:国际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