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終極戰爭:24張牌照被註銷,牌照價格飆至20億 | 金融高管會

支付行業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一路跌落谷底。n9月初,海南海島一卡通支付網路有限公司牌照完成註銷,央行註銷支付牌照名單增至24家。n而在8月,25家支付企業收到央行罰單。n271張支付牌照,只剩下247張。而市面上牌照的價格,已飆升到20億。n最後的洗牌收官之戰,一觸即發……n

01 支付命運

支付行業,風聲鶴唳。

「第24家牌照被吊銷了」,支付行業的資深從業者金源說,每個支付公司都高度緊張,等待著命運之劍的落下。

這其中,因為嚴重違規被註銷牌照的,有13家,占絕大多數。

「偽造、變造、隱匿數據等手段故意規避監管要求,或惡意拒絕、阻礙檢查監督的」,金源說,根據相關規定,說明這13家存在以上問題。

而在8月,共有25家第三方支付公司被罰,沒收非法所得及罰款共計418.23萬元。

曾經黃金一時的支付行業,進入最深的陣痛和洗牌期。

中國支付行業的起源,是2003年的阿里巴巴。

當時,阿里的淘寶,亟待解決一個問題:網購中的買賣雙方,相互不認識,如何構建信任?

阿里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一個信用中介,買家先把錢打給中介,賣家發貨、買家確認後,中介再把錢打給賣家。

這個中介,就是買賣雙方信任橋樑。

一開始,阿里希望由銀行做這個中介,但被拒絕。無奈之下,阿里悄悄建立起自己的平台——支付寶。

但很快,阿里將發現,支付寶所蘊含的生命力,遠超過一個「附屬品」。

支付寶,成為第一尾找到龍門方向的鯉魚。

有了巨頭的示範,其他玩家恍然大悟,原來支付還能這麼玩?

2005年,被稱為「商務支付年」。

許多效仿支付寶模式的支付平台,如雨後春筍,成百上千冒出。市面上出現千家平台,有些兢兢業業,有些背靠大樹,有些則不懷好意。

這時候的支付行業,幾乎沒有門檻。

其商業模式也極為簡單,註冊一家公司,然後用公司的名義,在各個銀行開一個賬戶,這就相當於打通了所有的銀行系統。

用戶只要在這個公司上開通一個支付賬號,錢就可以在各個銀行間流動。

最瘋狂的時候,隨便一家小支付公司,就可以有幾個億、十幾億的錢在其間流通。

這樣的模式,離「非法集資」只有一線之隔,危險異常。

政府一直沒有給支付機構一個「名分」,「非法集資」又如達摩斯之劍,隨時有夢斷之虞。

支付寶,也有這種擔憂。2010年底,支付寶用戶突破5.5億,服務的商家超過46萬,積壓100多億的資金。

馬雲說:「阿里巴巴能讓我睡著覺,淘寶也能讓我睡著覺,支付寶讓我成天睡不著覺,因為隨時可能讓我進監獄」。

好在,監管開始提高行業門檻。

2011年5月,支付寶等27家支付機構,獲得了第一批支付牌照。

在隨後的四年時間裡,270家大大小小的支付機構,獲得了「通行證」。

可惜,支付行業卻不再是廣淼的藍海。這條河道曲折狹窄,逼仄的空間,根本容不下這麼多玩家。

02 艱難求生

「支付行業,講究的是規模效益,交易量達到一定量級,才有利潤,否則,連人員成本都無法覆蓋」,蘇寧金融研究院互聯網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薛洪言稱。

互聯網支付市場80%,被巨頭盤踞,線下收單則是銀聯的天下。

以支付寶為首的線上平台和銀聯你來我往,拳打腳踢,其他中小機構只能幹看著,撿些殘羹冷炙。

牌照業務範圍包括6大類,實際上,只有網路支付、銀行卡收單兩項,才能掙錢。

玩法就是收取手續費。

以線下收單為例,手續費長期按照7:2:1比例分成,發卡機構收取70%發卡行服務費、收單機構收取20%服務費,銀行卡清算機構收取10%網路服務費。

也就是說,10塊錢,第三方支付機構只能拿到2塊。

支付是個薄利的行業,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的機構,很難盈利。

他們的對手——支付寶、財付通、銀行等巨頭,不僅不差錢,而且根本不靠手續費賺錢。

巨頭們看重的,是支付帶來的客戶、數據、資金沉澱,可以延伸徵信、理財、信貸多條業務線。

根據央行抽樣數據表明:第三方支付機構中,交易額超過10000億元的有2家,其中盈利的2家;交易額在5000億~10000億的有5家,其中盈利的4家;交易額在1000億~5000億的有9家,其中盈利的9家;交易額在100億~1000億之間的有16家,其中盈利的10家;交易額在100億以下的有165家,其中盈利的僅51家。

可見,交易額在100億元以下的,盈利非常難。

這些小支付公司活得如何?

「活得生不如死」,某支付公司的高管稱,現在他們的交易額只有60多億。

「60多億,我們的收入只能來自沉澱資金在銀行的利息,還不夠我們給銀行支付手續費和人員開支」,該高管稱,他們為了求生,開始了一些非法小動作。

二清,就是其中的頑疾。

所謂「二清機構」,其實就是以前那些未拿到牌照的「支付大軍」,他們搖身一變,變成牌照大軍的「僱傭兵」,繼續干著原來的買賣。

二清機構類似外賣平台的代理商,他們去和商戶打交道,安裝pos機,培訓業務員等。

二清業務在一開始,主要是支付公司的代理商,不允許接觸客戶資金和銀行卡敏感信息,但後來,合規的代理商開始接觸客戶資金,變成了違規的「二清」機構,且愈演愈烈。

玩法就是,「二清」在某支付平台上開通一個賬戶,直接在二清賬戶上進行清算。

「如此,就會出現三清、四清,就像項目的層層轉包,100塊錢的項目,90轉給二清,二清再80轉給三清,如此循環」,薛洪言稱,三清的玩法,就是直接在二清的賬戶上,再開一個賬戶,以此類推。

於是,線下拓展市場,就成了一場代理商之間的混戰。

有報道稱,2014年國內二清公司已經超過2000家,年交易規模高達上萬億元。

層層轉包,還不是二清機構最大危害處。

「我們為了活下去,曾經嘗試對接澳門的賭場資金,進行洗錢交易」,接受採訪的支付公司高管稱,他們和「二清」公司暗合,授意其去對接不明來路的資金。

「我們不得不做,因為其他支付機構都這麼干,賭博、傳銷、貪污,越黑的錢,利潤越高」,該高管稱,因為最近政府監管收緊,導致很多支付機構不得不放棄黑色業務,「澳門賭業都大受影響」。

「市場就是一個劣幣驅逐良幣的過程」,薛洪言一針見血。

金融機構的反洗錢,一般是自己監控、上報的。但第三方支付公司,往往選擇避開銀聯清算,政府也監管不到其交易信息。

這些行為,已經從被動違規,升級為刑事犯罪。

而套碼問題,也是常見的暗箱操作的手段。

不同的商戶,MCC碼不同,手續費標準也不同。

商戶分為餐娛、一般、民生、公益四大類,手續費率分別為1.25%、0.78%、0.38%,公益類商戶則只收取服務成本價。

很多第三方支付,通過偽造虛假商戶信息、切機等方式,將原本高手續費的商戶偽裝成低手續費的商戶,比如,將一家餐館套用三農的MCC碼,可以大幅降低刷卡費率。

好在監管及時出手,在去年9月6日頒發了新的政策,業內稱為「96費改」,把商戶類別取消,採取市場定價原則,大概費率維持在0.6%左右。這讓二清和套碼,都變得難以操作。

監管將一個個黑灰產打掉,加劇了行業洗牌,讓小支付公司和非法經營的平台,無處可逃。

03 牌照之戰

支付行業呈現出強烈「馬太效應」,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支付寶、微信支付,幾乎一統天下;而中小平台,依舊在重壓下,掙扎於溫飽線。

小的平台求生無望,只能寄希望於:賣掉支付牌照。

2015年3月,支付牌照停止發放。此後,就開始上演牌照大戰。

2012年,一家第三方支付公司牌照開價3600萬,討價還價後,最終以2800萬成交;

2016年,恆大花了5.7億,收購集付通,曲線獲得支付牌照。

牌照中介羅晉透露,現在的牌照價格,已叫到了20億。

很多購買牌照者,都是巨頭公司,他們的生態閉環中,需要支付這一環。

因為支付必然牽涉到交易數據和用戶數據,巨頭公司可不想把核心數據外泄或與人共享。比如萬達和美團,可能都是出於這一考慮。

「大很多支付牌照只有地區和部分業務許可,真正有網路支付等許可權的全牌照,大概也就20-30張,現在大部分都已安家,剩下流通的,大概只有兩三張,價格才會水漲船高」,羅晉稱。

目前,市場上擁有支付牌照的公司還有247家,依然遠超市場需求。

「監管以後肯定是不會再放開牌照的申請了」,薛洪言稱,大的事業集團收購中小支付公司的牌照,這肯定是未來趨勢。

而這種兼并重組,在三四年內可以完成。

如果5年內沒有交易,牌照就會註銷。因此,下一次續牌之前,所有的持牌而沽的公司,都得在此之前出售。

牌照大戰持續上演,到了最終花落誰家的終極階段。

支付行業,最終的格局,大概是這樣的,活得滋潤的,大概有兩類:

一類是巨頭,支付寶和微信支付,還有一類,是巨頭公司閉環下的支付業務。

而其他平台,恐怕很難在巨頭的縫隙下生存。

從信任中介起源,再到爆髮式發展,如今的洗牌亂戰,支付行業進入最終收割季……

本文已獲一本財經授權發布,文:零和/墨菲


推薦閱讀:

影響國內手機支付普及應用的障礙是什麼?
支付行業里二清是指什麼?第三方機構不能接二清嗎?
為什麼蘋果 App Store 中國區的支付合作夥伴選擇首信易?

TAG:支付 | 第三方支付牌照 | 第三方支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