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因美36.8億大單之謎:救命之水or空中樓閣?

短短兩個月的時間,簽署了總計36.8億元的銷售合同,這對處於業績變臉、高管辭職、股價大跌、面臨ST等多重陰影下的貝因美而言,似乎是一個不錯的消息。

然而,野馬財經發現,這些訂單的簽訂對象,大都為「經銷商」而非最終客戶,且近兩年貝因美的虧損,很大一部分就是來自對經銷商應收賬款的計提。

如此說來,這尚未最終落地的36.8億元,能夠真正扭轉貝因美的頹勢嗎?

乳業巨頭深陷泥潭

「貝因美」這三個字,在中國可以說是家喻戶曉,憑藉著在三聚氰胺事件中的「清白之身」,自2008年以來發展迅速,2013年,更是達到營業收入61.2億元,歸屬凈利潤7.21億元的巔峰。

只是,自此之後,貝因美的經營狀況卻突然掉頭向下,應收、利潤雙雙進入了下降通道,甚至,在2016年出現了7.81億元的巨額虧損。

更加重要的是,2017年上半年,貝因美原本預計扭虧為盈。然而,7月15日,一份業績預告修正公告拋出,將原本的中報預期盈利2000萬元至5000 萬元,調整為預計虧損3.5億元至3.8億元。

而對於業績變臉,市場資金早已作出了反應,在公告發布前的7月11日,公司股價便突然出現閃崩,盤中直線跌停,第二天申請臨時停牌;之後復牌,股票繼續兩個跌停。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滬深交易所規定,公司連續兩年虧損,就將被「ST」處理,也就是說,貝因美下半年如果不能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這家曾經的乳業巨頭,將難以逃脫「戴帽」的命運。

除了財務狀況難以好轉,公司管理層亦出現了動蕩,公告顯示,自2016年末以來,貝因美副董事長、副總經理(財務總監)、董事等諸多高層,都出現了離職。

對於這些狀況,野馬財經與貝因美取得了聯繫,截至發稿,尚未取得回復。

而在10月13日,貝因美對深交所問詢函的回應中,對外部環境狀況的變化進行了描述,稱近年來嬰幼兒奶粉行業受跨境電商及國外企業品牌的衝擊較大;同時,國家奶粉新政配方註冊制未在預期時間發布,奶粉新政過渡期行業秩序持續混亂。

36.8億元訂單成救命之水

業績變臉、高管辭職、股價大跌、面臨ST......擺在貝因美面前的,是一個並不容易收拾的爛攤子。

不過,身處泥潭的貝因美,最近也傳出了一則不錯的消息:

根據2016年6月6日,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的「史上最嚴奶粉新政」,從2018年1月1日起,獲批的奶粉須在外包裝上標註配方註冊編號,未取得註冊的品牌,不得在境內銷售。

而在8月3日,貝因美旗下四個產品(12個配方)出現在了第一批通過企業名單上。

受此利好,自8月7日開始,貝因美相繼與孕嬰聯、達維優加等多家公司,簽署了總計36.8億元的銷售大單。其中,預期在2017年內完成的金額,為9.05億元。

相比之下,2017年上半年,貝因美總營業收入12.85億元,2016年全年亦不過27.64億元,如果上述協議最終都能夠落地,無疑給公司未來幾年的發展,吃了一顆定心丸。

只是野馬財經(微信公號:ymcj8686)注意到,這些協議要想最終變為真金白銀,落入貝因美的口袋,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公告顯示,上述合同皆為「框架協議」,並非最終訂單,這些經銷商能否最終吃下這36.8億元,還需要打上一個問號。

例如,添慶股份(837725.OC)為新三板掛牌公司,根據協議,其2017年貝因美產品的銷售目標為7500萬元,但這家公司2016年總營業收入不過3105萬元。

並且,即便經銷商將貨物都收入囊中,但是否能夠及時付款,同樣是個未知數。

應收計提高懸頭頂

上文提及,36.8億元協議的簽訂方,基本為經銷商,而野馬財經注意到,近兩年貝因美財務狀況的持續惡化,與經銷商應收賬款數額及賬齡的不斷增加有著很大的關係。

2016年末,貝因美應收賬款餘額12.86億元,共計計提壞賬準備1.2億元;2017年上半年,應收總額小幅上升至13.25億元,壞賬準備卻增長至2.94億元,翻了一倍有餘。

對此,高級會計師劉文斌向野馬財經表示,應收賬款賬齡越長,意味著收回可能性會下降,需要計提更多比例的壞賬。

而在10月30日剛剛發布的三季報上,雖然沒有公布應收賬款具體結構,但出現了絕對值減少,計提繼續增加,進而導致資產減值損失再度大幅增加的現象。

上圖截自貝因美2017年三季報

這意味著,貝因美應收的賬齡,到了2017年第三季度,可能雪上加霜。

至於為何會出現如此多難以收回的應收賬款,一位參加過相關調研的機構人士表示,在被問及業務下滑原因時,貝因美稱,「公司轉型時計劃通過代理商做市場推廣搶佔未覆蓋地域,一些代理商通過甩貨擾亂了價格體系,這是公司業績下滑的主要原因」。

野馬財經就上述問題向貝因美進行核實,但同樣沒有回復。

不過,對比2016年與2015年財報,在銷售費用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公司營業收入卻從44.67億元暴跌至27.64億元,近乎腰斬。劉文斌分析,這背後的原因,的確可能有價格戰、渠道混亂等諸多因素。

如此局面,留給貝因美的時間和機會不多了。

這家1992年從長三角起家,曾經品牌、口碑都不錯的國產奶粉巨頭貝因美,如今內憂外患。對外要正面應對眾多進口奶粉的激烈競爭,對內還要應付眾多國有機構加持的其他乳品企業,以及新希望乳業這樣一些頗具實力的新入局者的攻城略地。

究竟應該如何克服公司治理、層級管理的問題,渡過眼前的財務難關,歡迎在文末留言。


推薦閱讀:

為什麼很少國產脫脂牛奶?
一天喝一升牛奶會怎麼樣?
加拿大奶牛不打抗生素,是不是謠言?
早上喝涼牛奶,為什麼國產的會拉肚子進口的就沒事呢?
牛奶可以和伏特加混合嗎?

TAG:上市公司 | 牛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