冪方資本段錚:基因檢測產業鏈已形成,下游前景最為廣闊
據粗略統計,目前國內與基因行業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公司多達3000家。在基因測序領域,除了華大基因、貝瑞和康、諾禾致源等快速發展的領頭羊,還有眾多中小型公司依靠儀器製造、基因鑒定等細分業務謀求生存。而在基因治療領域,基因治療藥物雖問題明顯,但發展的步伐從未停止,一些企業及高校實驗室仍在發力,試圖發掘基因行業新的增長點。
投資人想要在這3000家公司中捕捉到優質項目並非易事,對基因行業的深入了解是做出正確決策的前提。近期,健一會有幸請到了冪方資本醫藥健康基金投資總監段錚,請他來講講基因行業的概況與投資機會。
本篇實錄系根據健一會沙龍第201位主講人段錚在健一會主辦的「冷觀基因行業熱潮」專題沙龍上的精彩分享整理而成,原標題為《基因行業投資機會梳理》,現標題為健一君所加。
根據嘉賓意見,分享內容已刪去部分敏感觀點及內部信息。
段 錚
北京大學藥學學士、長江商學院MBA,十年以上外企工作經歷和創業投資經歷,曾先後任職先靈葆雅、阿斯利康、安斯泰來等企業,對皮膚科、骨科、內科、抗腫瘤、免疫及泌尿外科領域有深刻理解。目前擔任冪方資本醫藥健康基金投資總監,負責醫藥項目開發及投資管理工作,重點關注基因領域項目,正進行上下游布局,目前已投項目包括嘉檢醫學。
基因行業主要分為兩塊,一塊是檢測,一塊是治療。基因檢測主要包括技術服務和醫療器械,細分領域有測序儀、測序服務、基因鑒定、診斷試劑、液體活檢和基因大數據等。基因治療這塊目前還處於早期階段,細分領域有生物技術及基因治療藥物開發等。
基因行業最近比較火爆,尤其是在華大基因和貝瑞和康上市之後。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行業。冪方資本是專註於生物醫藥和醫療領域的基金,主要看從preA到B輪的項目,我們對基因行業比較關注,這裡有一些心得和大家分享。
醫療觀念發生轉變,分子診斷增長顯著
在基因檢測領域,體外診斷(IVD)包含分子診斷、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即時檢驗(POCT)等細分行業。其中,分子診斷、免疫診斷和生化診斷分別對應了DNA和RNA、蛋白質、代謝物三個層面,各種不同的診斷方法通過不同層次、不同維度的多個指標,為醫生的臨床決策提供精確支持和依據。分子診斷比免疫診斷優異的地方在於,它還可以檢測遺傳性疾病。
免疫診斷的技術門檻如今不是很高,比如說試劑,可能只有幾個人的團隊用半年時間就可以開發出來,而且有多家上市公司在這個領域布局,競爭激烈。所以體外診斷在一級市場的投資機會有限,二級市場里的標的可能還有些投資價值。
分子診斷是體外診斷領域的增長明星,它市場份額很低,但增長率很高,至少比其他幾個細分行業的增長要快多了,這種現象無論在中國還是全球都是一樣,值得我們重點關注。
值得一提的是,分子診斷在實驗室檢查費用中佔比非常低,但卻影響了百分之七八十以上的臨床決策,尤其是在引入「精準醫療」概念之後,重大臨床決策都是依靠分子診斷做出來的。
醫院是分子診斷最主要的下遊客戶類型,從三甲醫院到二甲醫院,分子診斷正在從高往低逐層滲透,獨立醫學實驗室、血站和疾控中心等客戶類型也不可忽略。
從技術發展曲線上看,分子診斷目前處於高速成長期。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迭代,分子診斷將會帶來更多疾病早診和精確診斷的機會。在傳統醫療模式下,由於忽略了疾病的個體化特徵,大量的治療是無效且失敗的。目前,醫療界普遍認為,「在正確的時間,根據正確患者的正確遺傳學特徵,選擇正確劑量的正確藥物」是個體化醫療的核心,分子診斷成為篩選和鑒別不同患者個體化遺傳學特徵不可缺少的關鍵性技術。
常見的分子檢測手段包括PCR(聚合酶鏈式反應)、FISH(熒光原位雜交),基因晶元和二代測序等手段。不同技術在檢測靈敏度、通量、操作簡便程度及價格上各有特徵,臨床應用具有很強的互補性,因此將長期共存。
PCR和二代測序特點鮮明,在分子診斷技術中佔據主流地位,NGS增速最快,PCR體量最大。PCR操作簡單,普及性高,目前三甲醫院的檢驗科和中心實驗室都有配備PCR設備,靈敏度和準確度得到臨床認可。PCR的缺點在於它屬於定性分析,測樣數目少,通量是瓶頸。二代測序正好相反,高通量,信息量准而且大,它的缺點是分析過程比較複雜,測序儀非常昂貴。
PCR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代是普通PCR,它屬於定性分析,現在已經是紅海市場,無論是科研院所還是醫院都有,非常普遍;第二代是實時PCR,它能實現間接定量分析,但它的技術門檻不高,投資機會不大;第三代是數字PCR,它實現了直接定量分析,目前比較火。
面對測序技術的迭代,不能只看準確率
再看基因測序細分行業。從1977年第一代DNA測序技術(Sanger雙脫氧鏈終止法),發展至今三十多年時間,測序技術已取得了相當大的發展,從第一代到第二代乃至第三代,測序技術的每一次變革,均是在通量、準確性與成本等方面進行突破,都對基因組研究、疾病醫療研究、藥物研發、育種等領域產生巨大的推動作用。
我們內部也討論過三代測序的技術前景:隨著技術的迭代,三代測序能否提高到像一代、二代那樣99%的準確率呢?也許能,也許不能,但即便無法提高準確率,也不能說三代測序沒有意義。
長期來看,單分子測序(三代或四代納米孔)技術成熟,則形勢將會逆轉。即使二代技術成本上可以進一步降低到和納米孔技術媲美的地步,數據質量上也有所欠缺(讀長限制和擴增偏向,以及獲取數據解讀數據的耗時),市場上將會處於劣勢。特別是當單分子測序成熟,成本可以支撐個人全基因測序後,會開闢二代所無法開闢的全新市場空間。當個人全基因信息可以比較方便獲取,並由此刺激配套的疾病檢測方案,推動精準醫療的快速發展,整個測序市場將會爆發性增長,那將是單分子測序的天下。
當然,作為投資方,如果一味考慮三代測序的技術與準確率,有時候容易陷入死胡同,除了技術本身,還要看它在臨床方面能否找到一個適宜的場景。
從整個產業鏈看,上游是已成兵家必爭之地,其中儀器方面技術壁壘較高,國內很多團隊在做測序儀,有創業團隊,也有巨頭進場,主要看市場接受度,需要謹慎判斷。如果形不成技術壁壘,那就得拼渠道,看規模能否做大。
產業鏈中游主要看數據解讀功力。測序誰都能測,據說目前全外顯子已經便宜到測一次1000塊錢了,數據解讀更有門檻,受人才與數據積累量等要素限制,專業的數據分析公司有可能成為測序行業一匹黑馬。數據解讀領域我比較關注特定領域,比如說聚焦特定疾病或某個特定人群,如果什麼都做,基本上什麼都做不成。
產業鏈下游前景廣闊,無論是科研還是臨床檢測都已經比較成熟,很多用藥指導用PCR即可解決,無論是遺傳病診斷還是伴隨診斷,任何一個細分應用領域都有機會。
基因治療面對四大難題,CRISPR前景廣闊
基因治療總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基因沉默型,一個是基因表達型,分別治療基因過度表達和基因表達不足;如高血脂和血友病。目前基因治療存在幾個問題:1、靶向性低;2、基因治療安全性不確定,即一旦完成治療,能否及時剎車,結束基因突變;3、基因的適當表達,應根據病情的需要程度不同對治療進行控制;4、基因治療可能具有潛在的長期性和延遲性的副作用。
以我國第一款基因治療產品,也是世界第一款獲准上市的基因治療產品「今又生」為例,2006年被批准上市,但市場表現不好,有人認為是由於治療的有效性不足。而在國外,歐洲目前只批准了兩款基因治療藥物上市,美國則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基因治療藥物上市。
基因治療領域裡有兩大明星,分別是Spark和Bluebird,它們分別是是AAV載體技術平台和Lentivirus載體技術平台的代表。Spark用腺相關病毒做載體,Bluebird用慢病毒做載體。慢病毒在基因的導入過程是在體外進行的,而腺相關病毒是直接把這個病毒打進來。以現在的信息和發展狀態還看不出哪種病毒更有優勢,還是要看長期的臨床效果。核酸藥物也是目前值得關注的點,國內有公司在做相關的研究,但沒有形成規模和群體效應。
我們看好CRISPR(基因編輯技術)。CRISPR能夠讓人類對目標基因進行「編輯」,實現對特定DNA片段的敲除、加入等動作。
這項技術本身有可能接近臨床應用的節點,並在逐步解決其應用中存在的問題,如脫靶效應、重組效率、引起免疫反應及給葯途徑等問題。有團隊用這項技術在臨床上做了一些嘗試,深圳的一家公司利用這項技術治療地中海貧血病。
CRISPR主要是針對單基因遺傳病,這是一個很大的市場,因為很多罕見病都是單基因造成的,這是我們關注的原因。目前MIT(麻省理工學院)的張鋒教授在這一領域的研究值得關注。
生物醫藥行業是朝陽行業,只是這個行業比較枯燥,需要專業團隊參與。其中,基因行業成熟的地方機會少,不成熟的地方很多,風險也大。但基因檢測行業的產業鏈已經形成,投資時盡量選擇藍海部分,我們不建議去追一些風口、熱點,還是要謹慎布局,等待機會。
推薦閱讀:
※華大基因和博奧生物如何來看,哪家公司在基因領域更加有前景?
※如何看待23魔方新一輪融資後將999元基因檢測降到499元,同時WeGene也降至499元但限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