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90後作家的文藝理想

《叄》創刊於2014年,那時候主編蔡城夜才滿20歲,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身上已經有了作家、編劇、導演的三重光環,因改編並執導孟京輝經典話劇《戀愛的犀牛》而一度成為城中熱話。剛離開呆了三年的話劇團,突然閑下來的蔡城夜百般不適應,便拉著葉鶯和張芳源一起創辦了叄學社。《叄》便是文學藝術公益組織叄學社旗下的一本生活文藝美學雜誌,關注光怪陸離額度藝術、字字兼金的文學和五味雜陳的生活。

對蔡城夜來說,做獨立雜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自認是一個懶散的人,很難去堅持做一件連續性的東西,甚至有一點排斥這種面對團體所需要肩負的責任心。2016年初,當我得知《叄》的存在以後,我做了大量的搜索,對這本小眾的獨立雜誌,網路上存在的信息還太少,曾經出版的春夏秋冬四期也已經全數售磬,那時候的我一度認為這本雜誌已經停刊了。萬萬沒想到,2016年末,他們又推出了第五期,2016年刊《叄:痛覺》。

「痛,怕是你我最想要迴避,卻最真切,最尖銳的力量。然而它出現時,你才前所未有地感受到生命的不可理喻。」《叄》將「痛」劃分出三個單元來陳述,分別為「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換成人話來說便是基於愛、生存與理想帶給我們的痛與思。而在封面之上,你會看到畫家青箏兒如何用寫意的水彩畫描繪難以講出口的情緒和感受。《叄》所想呈現的痛,不只是「痛」本身,更多是這層情緒帶給人的力量與見證。

在主編蔡城夜看來,《叄》是一部屬於人文世界的紀錄片,面向所有熱愛生活並且相信紙質書籍不死和會被文字與圖片感動的人。蔡城夜強調,文藝的行動不是模仿,而是創作。這便是《叄》的理念。當下我們擁有了豐富的精神世界,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接收太多,創作的慾望卻反而變得薄弱了。

《叄》的存在,得以讓那些有想法有理念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展示他們的創作,他們的能量。雖然小眾的獨立雜誌難以濺起巨大的水花,但是泛起的漣漪終將觸及彼此。《叄》從未構想過什麼巨大的成功,高昂的印刷費用讓雜誌出版成為一個「可持續型的賠本買賣」。但是《叄》仍在繼續,只願更多人能通過這本雜誌感受到紙質的文字與圖片的魅力,因為這本雜誌去更多的閱讀,如果能因此而開始嘗試創作,那便更好了。

——————————

之前總是嫌麻煩,時常在官網上找圖片做展示。這一期難得克服懶癌自己拍了!未來還是希望能儘可能地分享實拍的照片,或許還能用拍視頻的方式,翻給大家看看?

以上,請大家監督檢閱!!

推薦閱讀:

有一些詩歌描述這樣的內容:(單相思)男生喜歡女生,女生卻對男生沒有興趣,男生很悲傷。古今中外,這樣的詩歌有哪些?
如何理解寫作中的敘事節奏?
你見過最美的藝術品是什麼?
怎麼評價 牽絲戲?
有哪些像從你的全世界路過這樣的好聽的治癒的廣播電台節目?

TAG:杂志 | 独立杂志 | 文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