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酒無聊醉不成[I]—風情萬種的威士忌

威士忌(Whisky)這個單詞最早來自蓋爾語「Usquebaugh」,意思是「生命之水」。後來這個單詞漸漸演變為「Usky」,最後又演變成了「Whisky」。可見威士忌連名字都充滿歲月的滄桑感,更何況是威士忌的根本——酒液呢?所有的威士忌在完成蒸餾之後,都需要經過至關重要,同時最消耗時間的一個步驟——熟成。

剛蒸餾出來的新酒(New Pot)是透明無色,但又辛辣刺口(一杯二鍋頭,嗆到眼淚流,哈...),金屬、硫磺的味道十分厚重。這些新酒唯有經過歲月的洗禮,才能溫存柔媚,不輕浮不冷艷,柔和易飲,恰到好處,卻又飽含許多令人驚嘆的風味。當然,在陳年時所使用的木桶不同,最後熟成後的威士忌風味也不盡相同。

在威士忌熟成的過程中,有些威士忌會從一而終,有些威士忌會朝三暮四。

從一而終篇

什麼是單桶Single Cask?

最古早,蘇格蘭人釀造威士忌並沒有在橡木桶熟成這一技藝,而是直接飲用剛蒸餾出來的新酒(想像自己第一次喝烈酒那種被嗆的感覺,更辛辣,更嗆),啊,勇敢的人兒啊!!!

17世紀末到18世紀初,封建任性的蘇格蘭政府決定全力打壓民間威士忌釀造業——收稅、收高稅、收很高的稅、收超級無敵高的稅,很多中小型釀酒廠不堪重負,關廠不做,或是偷偷摸摸的做地下黨,正所謂「你有你的張良計,我有我的過牆梯」,地下黨們便將酒液注入西班牙雪莉桶中進行儲存(後面也形成了蘇格蘭威士忌的風味大宗),後來人們發現這「無意的碰撞」,使酒的風味變得豐富而獨特。

於是,在1988年的《蘇格蘭威士忌法案》中,規定蘇格蘭威士忌必須在桶中熟成三年。直至今天,雪莉桶風味成為了蘇格蘭風味大宗之一。

19世紀前期,由於玻璃瓶還是奢侈品,運用還未普及,因此威士忌釀酒廠也不懂得將熟成好的威士忌進行二次包裝,而是將整桶的威士忌賣給酒館或雜貨店等零售商,所以那時的酒鬼,都是自己提著小酒壺去打酒(有沒有一種小朋友背著小書包,說媽媽我去「打醬油」的既視感,哈哈哈),這大概就是最原始的「單桶(Single Cask)威士忌」了。

我們來粗略理解一下「單桶Single Cask「這個概念:如果一個桶中的威士忌從蒸餾到灌桶,直到裝瓶銷售為止都只在一個酒桶裡頭進行熟成,這種情況下釀出來的威士忌就被稱為「單桶(Single Cask)威士忌「。敲黑板,劃重點,「單桶」中的「單Single」字強調的是不與其他類型桶混合的獨立性,而不是桶中酒自身經歷換桶的數量,就比如一桶威士忌在雪莉桶陳年了8年,突然某天巡廠的時候發現酒桶破損,不能存放威士忌了,只能換到新雪莉桶里再陳年8年,只要在這個過程中沒有混入其他桶類(比如:波本桶、豬頭桶)的原酒,在這種情況下釀造而成的威士忌,仍然是「單桶(Single Cask)威士忌」。

由於單桶威士忌非常個性化,且具有不可複製性,因此釀酒師都會將最詳細的資料寫出來彰顯個性,於是在單桶威士忌的酒標上可以看到「Single Cask」字樣,以及入桶年份、裝瓶日期、橡木桶類型、桶號和限量裝瓶的總數及單瓶的瓶號。

當形成一種模式之後,就會慢慢的發展擴大...

單桶威士忌的市場

「市場經濟,魚龍混雜,泥沙俱下,完全正常,並不可怕。只要魚龍相爭,龍不變成魚;泥沙俱下,沙不與泥為伍,而且龍更勇猛,沙更純正就行。不必指望魚全變成龍,也不必指望泥全變成沙。清一色並不是最好的局面。當然,龍退化為魚,沙腐化為泥也不好。」

提到單桶威士忌市場,就要專門提提OB(原廠裝瓶)與IB(獨立裝瓶商)了。

OB、IB

OB(Official Bottling或Original Bottling)就是釀酒廠自己選通,自己裝瓶銷售,雖然這種形式在現代屢見不鮮,但在舊時代卻不是這樣的。

在上文有提到在19世紀前期,威士忌釀酒廠是把整桶威士忌原酒批發給酒館或是雜貨店等零售商,然後由這些零售商在自己的店裡分裝出售給消費者,這應該是最原始的IB(獨立裝瓶商)形式了。1895年, 時勢造英雄,James Gordon和John Alexander MacPhail在蘇格蘭斯佩賽區合夥開了一間百貨商店——Gordon & MacPhail,且買進了不計其數的桶裝威士忌原酒,然後用自家品牌名裝瓶銷售,迄今為止,G&M已經有120年的單一麥芽威士忌灌裝以及銷售經驗的歷史,算是業界先驅。

有人開創先河,就會有人跟著做,這就漸漸形成了一條初具規模的IB產業線。

不過,在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濟蕭條後,許多實力不夠的IB廠商直接就關門大吉了,只有極少數實力雄厚的IB廠商(比如:G&M、BBR、道格拉斯等)倖存了下來。二戰之後,由於IB廠商過於少,威士忌釀酒廠才被迫於自己裝瓶銷售。自此,蘇格蘭威士忌便開啟了OB、IB二分天下的時代。

就如JJ歌詞里唱的一般:「東漢末年分三國,烽火連天不休」,這是一場無硝煙的戰爭,商人們之間的較量。

威士忌釀酒廠不是大傻子,也明白這些由獨立裝瓶商裝瓶販售的威士忌一經上市,必然會和自家的產品形成競爭關係,不過,兵來將擋,水來土掩,那我就賣比較年輕的酒給你好了。但是,你以為獨立裝瓶商有那麼好搞定的嗎?擁有火眼金睛的他們,通常可以挑出一桶極好的威士忌,大概就是所謂的「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黃沙始到金」。然而,俗語告訴我們「終日打雁,終被雁啄」,他們也會有看走眼的時候,由於是單桶的原因,他們往往連調和補救的機會都沒有,白白瞎了一桶原酒的錢。

20世紀30年代,由於蘇格蘭經濟大蕭條,許多優秀的威士忌釀酒廠難以生存,只能以倒閉收場,這時獨立裝瓶商又順應時勢以低價購進大批量優秀的單桶威士忌(行行行,5塊就5塊,再送一把蔥),這也讓後人品嘗到了那些優秀釀酒廠所釀造的威士忌,體驗舊時風味。

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這些場面又重演了一遍,釀酒廠一桶一桶的原酒往外賣,以維持生存,不容易啊不容易,所以手中有老酒的我們且喝且珍惜吧。直至今日,驀然回首,發現當年為了渡過難關賣出了太多的單桶,以至於現在很多釀酒廠自家都沒有高年份的酒。自此,越來越多釀酒廠決定不再向獨立裝瓶商以及個人出賣單桶威士忌。也許在不久的將來,老年份的單桶威士忌將會更加囤積居奇。

IB產業鏈算是順應時代而生,順應時代發展,卻又順應時代沒落(相對於沒有以前輝煌?)。

如今縱觀市場,單桶(Single Cask)威士忌的整體價格一直都水漲船高。那麼如何選購單桶威士忌呢?

之所以單桶威士忌價格高,一是看年份,二是看這批單桶威士忌裝瓶的數量。就比如近日麥卡倫雪莉桶桶裝威士忌在香港賣出290萬港元,創下新的世界記錄,這桶威士忌蒸餾於1987年4月13日,大概裝瓶為228瓶,而每瓶價格為10166港元/700ml。當然價格上,消費者承擔了天使的分享。

有些收藏系列每年只推出一個桶,一年就賣個幾百瓶,相當於限量版在流通,比如:布朗拉高年份1972年單桶威士忌,那可真是限量版中的限量。

再然後就是單桶威士忌的度數一般未經稀釋,一般50~63.5度不等,所以消費者消費的價格當然還包括蘇格蘭政府稅金。更不要提其它的人為操盤因素了,例如……(自己想像)。

獨立裝瓶商Duncan Taylor的Peter Currie也曾說過:「關於單桶供給的議題其實再單純不過:桶真的越來越少了。那些大型酒廠正在收購大量庫存以應付未來可預期的上升需求,尤其是中國與印度的調和威士忌市場。」

收OB,喝IB

引用林一峰先生對單桶威士忌的看法:「作為OB產品來說,只要是出品的單桶產品,看到就可以馬上下手。因為對於原廠來說,做單桶酒的目的並不是賺錢,更注重的是品牌價值的提升,如果一隻桶能夠打動總釀酒師,讓他做出這種決定,那一定是一隻相當讓人驚艷的桶。而IB出品的單桶,勝在一些多品牌多桶型的選擇上,因此在把關上肯定會比不上原廠,更適合一些有基礎的消費者去選擇。」

「單桶(Single Cask)威士忌」,他就像旅人在朝聖的路途上,孤身一人跋涉過茫茫沙漠。而天邊,又分明有星芒為他綻放,為他指引方向,對他說,不忘初心,直至白髮蒼蒼。

——————————————

作者:...

本文為酒蟲網原創,嚴禁未經授權的抄襲複製,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及作者。

酒蟲網只專註於威士忌文化發展,打造中國最大的威士忌社區,關注更多資訊和交流請留意酒蟲網APP。

酒蟲網-中國最大的威士忌社區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請問雪莉豬頭桶跟雪莉桶有什麼區別?sherry hogshead和sherry butt?
倒出的威士忌放了一晚上還能喝嗎?
第一次喝威士忌先喝哪種比較好?有什麼好的推薦?
有沒有新灌裝比老酒口味好的單麥推薦?
威士忌里的紅方、黑方、綠方、金方、藍方都有什麼區別?

TAG:威士忌 | 单一麦芽威士忌 | 烈酒蒸馏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