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管理的「退出與呼籲」

題外話:慶祝下專欄關注人數突破150人!!!(會不會格局太小了)

退出還是呼籲?

在面臨產品/服務出現問題,或者權益受到損害時,我們經常徘徊在兩種選擇之中。不管是退出還是呼籲,都代表著人們進行權益維護或抗爭的行為。什麼時候選擇退出,什麼時候選擇呼籲?經濟學家認為,當退出的成本太高時,人們往往會選擇呼籲。

  • 假如,在面對劣質產品時,我們會選擇直接退貨或者拒絕購買,當然,假如碰到無良商家不給退貨或者故意刁難時,我們會傾向於選擇呼籲,要麼向層級更高的領導反應,要麼直接向社會公布商家的惡性。
  • 假如,在一家企業上班,結果發現企業績效年年在下降或者企業管理效率越來越低下,這時候企業員工也面臨兩種選擇,離開,或者向上級呼籲改善企業績效或管理效率。
  • 假如,在與別人合作干一件「大事」時,發現有人在合作過程中很是懈怠導致合作效率低下,這時候你是否會萌生退意,還是會選擇呼籲大家團結一致呢?

什麼因素會影響到你的選擇?忠誠啊!(不是我說的,阿爾伯特·O.赫希曼說的)在《退出、呼籲與忠誠—— 對企業、組織和國家衰退的回應》一書中,作者把那些能夠選擇退出而不選擇退出的行為都歸類到忠誠的範疇。回到上述三種假設情境,因為你對於某種產品或者服務的忠誠度,可能會使你放棄做出退出選擇;因為你對於所在企業的忠誠,可能會使你選擇與主管部門進行溝通;因為你對於合作的忠誠,可能會使你呼籲大家團結或者選擇訴諸於某種權威來維持這種合作。

然而,忠誠孕育中退出的可能。不是說,忠誠就選擇不退出。有時候,選擇繼續逗留其實隱藏著一種「將要退出」的威脅。而當進入成本或者退出成本很高時,往往會提高忠誠度。而產品的公共性也會影響忠誠度。

———————————————————分割線———————————————————

講了那麼多廢話,很多人可能會認為,這關公共管理「毛事」啊!退出啊(不看這篇「廢話」的成本的確很低,小編哭泣中o(╥﹏╥)o)

好了,你有沒有聽說過,查爾斯·蒂伯特(Charles Tiebout)的「用腳投票」理論,形象地說,就是你用你的腳選擇最能夠滿足自己偏好的地方居住啊!這個城市的公共服務太差,政府運行效率低下,走人啊,移民啊,反正有大把時光!但是我從小出生在這個城市,我熱愛它啊,不想走,要不給市長信箱寫個信反應反應吧,要不在微博微信上吐槽曝光它,難不成要走上街頭(六月飛雪中~~~)。

什麼「用腳投票」,你沒有聽過,那麼你聽過曼瑟爾·奧爾森(Mancur Olson)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吧,形象地說,就是三個和尚沒水喝啊!(彷彿回到小時候了,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面~~~)。作為一個城市,要發展啊,發展要跟別人合作,優勢互補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一堆耳熟能詳的名詞蹦了出來。你的家鄉有在搞「同城化」嗎?什麼,你那裡也有,同城化搞得怎麼樣,「手機撥打長途變市話」,國家都說全部取消長途和漫遊了,那還有什麼福利沒有?銀行卡異地不用手續費?好像沒有,這同城化搞得我獲得感很低啊!沒錯,就是獲得感!!!地方政府之間合作怎麼樣?有實力的中心城市帶著一群小弟在玩,真心累啊,想退出?不行啊,這是國家發展戰略啊!

什麼「集體行動的邏輯」,你也沒有聽過,那麼你聽說過「鄰避效應」(Not In My Back Yard, NIMBY)吧,形象地說,就是在你家旁邊弄個垃圾焚燒廠,你願意嗎?我心裡是有千百萬個不願意啊,怎麼辦呢?我惹不起還躲不起啊,我搬家,我移民!不行啊,現在房價那麼高,我買不起新房子啊,還得窩在這個地方,不行,我要抗議,上街頭!

什麼,這些你都沒有聽過,你是學公共管理的嘛!心累!!那我們來看一個研究吧!

研究問題是什麼?

在面對一個管理失敗的城市政府時,作為這個城市的居民,你是什麼反應?

這裡就需要用到上面所提的「用腳投票」理論了。「用腳投票」理論認為人們用腳投票在不同城市之間做出選擇,有利於促進城市之間的競爭,從而提高他們的效率。且不說這種競爭是強是弱。關鍵是由於收入、年齡等各種奇葩原因,我被困在了這座城啊!Each man has to learn to live with a certain amount of such dysfunctional or mis-behavior.

作者利用日本的兩個地方做了一個準實驗研究。一個地方叫Ohwani,這個地方面臨財政危機,所以進行了一系列財政改革,包括增稅、減少服務等;另一個地方叫Inakadate,這個地方沒有財政危機,其他社會人口條件與Ohwani相似(作者說的,我不是日本人我也不知道)。

作者是誰?

Shugo Shinohara,名詞一看就知道是日本人嘛,2016年從Rutgers博士畢業,什麼現在還在找工作???現在找工作都不容易啊!這是一篇JPART啊,公共管理領域影響因子最高的期刊啊。

研究方法是什麼?

DID嘛,倍差法(Difference-in-Differences)!在Ohwani和Inakadate隨機抽樣600個市民,回應率45%。怎麼抽樣,選民登記名單啊!2009-2015搬入或搬出這兩個地方的居民都被排除在外。2015年的調查怎麼知道市民2015年之前的態度?什麼,回憶法,而且還是兩步回憶法,先問現在的態度,再問之前的,容易形成對比嘛。這科學不?我還有記憶喚醒法,記憶激發因子,心理學常用方法啊,用在本文,就是詢問市民是否參加過2010年和2014年Ohwani的市長選舉,或者2008年和2012年Inakadate的市長選舉,然後順勢勾起它們投票時的回憶。

研究假設是什麼?

  • H1:有退出選擇的時候,市民在財政改革背景下更有可能考慮退出;
  • H2:財政改革將會正向影響市民的退出意向,負向或者對市民的呼籲行為沒有影響;
  • H3:社會資本越高或者過去投入越多(忠誠嘛),會降低退出意向,提高呼籲的行為選擇。

研究結論是什麼?

市民在財政改革的背景下,更有可能選擇退出啊,而市民呼籲的力度並不受到財政改革的影響!看圖吧

參考文獻

Hirschman, Albert O. 1970. Exit, voice, and loyalty: Responses to decline in

firms, organizations, and states. Boston,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hinohara, S. (2017). Exit, voice, and loyalty under municipal decline: a difference-in-difference analysis in Japan. Journal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Research and Theory, forthcoming.


推薦閱讀:

外行學習「公共政策」需要看哪些書?
JPART2016年度最佳論文大獎-Clerks or Kings? Partisan Alignment and Delegation to the US Bureaucracy
公共管理的「大問題」
如何評價「撤點並校」這一政策?

TAG:公共管理 | 行政管理 | 公共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