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貸開放移動信貸整體技術 從千億市場到三十多萬億的邏輯
【聽楊姐說】
「已經有五十多家銀行主動找到我們!」飛貸聯合創始人、首席產品官卜凡德透露,飛貸要向以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開放自己的「核心」能力——輸出領先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已經成了業內討論的焦點。
看起來有些匪夷所思,這家唯一入選美國沃頓商學院的中國金融案例的公司,正在主動從2C市場轉向2B,不,應該說是試圖做一次2C+2B的升級。
飛貸董事長兼CEO唐俠給出的理由異常簡單:如果飛貸能夠開放自己的核心能力,那麼中小商業銀行、小貸機構等傳統金融機構就可以分分鐘輕易製造出「自己的飛貸」——這是一個可能達到30萬億的市場。
飛貸的這套能力,既不像BAT那樣在自己固定的用戶池中撈取那些「優質客戶」,也不是找人擔保、審核再進行放貸的「老一套」,而是來一個審一個的「即查即貸」型——這意味著,飛貸可以服務的用戶是中國所有有貸款需求的人!
銀行們紛紛來詢問的大多數問題集中在兩個上——飛貸自己還做不做2C的市場,以及飛貸能給他們輸出哪些「核心能力」,幫助他們做到哪些服務?
飛貸的答案是明確的:第一,暫時並不放棄隨借隨還的助貸APP——飛貸,這個軟體一年內用戶增長數量整整76倍!在接下來的日子裡,飛貸將更多地將其視為一塊「自留地」,一旦有了什麼好的服務idea,可以先在這塊試驗田裡實施再輸出,確保提供給B端用戶的是經過驗證的成熟領先技術。
第二,此次飛貸準備好的升級——其實是一次全方位的能力輸出,涉及九大模塊,30多種功能,覆蓋中小銀行、金融機構在做小微貸款時的幾乎一切需求!
那麼飛貸為什麼要這麼玩?是不是有什麼「企圖」呢?
從台前到幕後
對於飛貸來講,這是一次「從台前轉向幕後」的升級。
楊姐以前給大家講過,飛貸的2C生意是基於一個痛點,這個痛點就是中小企業、個人有些急用的時候,銀行沒法提供高效服務,所以被飛貸找到了商機,比如楊姐這樣資質的用戶。
但飛貸也並不是自己把錢借給用戶。儘管用戶都要登錄飛貸APP來借錢,表面上看是跟飛貸借,但其實是飛貸用一個充滿了黑科技的「盒子」來判定楊姐是否有信用有能力還錢,然後再把楊姐推薦給銀行,銀行再把錢借給用戶,其生意模式為:
「B(銀行)2B(飛貸)2C(用戶)」——飛貸直接面對用戶。
但是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因為每個銀行都有貸款配額管控的監管,這個配額是央媽定的,因此我們經常聽到年底銀行沒錢發放貸款的說法,所以有的時候如果銀行沒錢借給用戶,用戶就會很不爽,認為是飛貸的問題。那麼升級之後又怎樣呢?
銀行如果接了飛貸的服務,那麼以後楊姐就可以直接找銀行,銀行有了飛貸的核心能力,可以快速、大幅提升自己的產品:例如基於移動信貸的風控技術,當然還有能夠承載高並發數毫秒級處理的IT技術等等,楊姐就可以在銀行貸到款,跟此前的「飛貸」一樣。
懂了吧,如此一來,飛貸將從此前對接十家銀行,轉為對接所有銀行,其生意模式為:「B(銀行)2B(飛貸)」,再由銀行直接面對用戶。
當然,飛貸並不只給銀行為主的金融機構提供單一的IT技術或風控能力,而是一整套「武功」。
飛貸董事長兼CEO唐俠
換句話說,飛貸其實是把所有的核心數據和服務模塊,經過研發後產品化,形成了九大模塊,構成移動信貸整體技術輸出的體系:產品、科技、核算與清算、風控、貸後管理、大數據、客戶價值管理、品牌營銷支持、經營決策支持等等。
中國普惠金融學院金融研究院院長貝多廣把飛貸的升級看成是「為全世界普惠金融發現了一條捷徑,對普惠金融的發展是一種指引。」
財經評論人葉檀則認為,飛貸不像阿里、京東,需要買東西才有數據。飛貸不依賴於特定的消費或社交場景數據,是真正的風控體系。如果飛貸把這套技術系統運用到金融機構,那麼她相信中國的信用時代就真的到來了。
美國個人信貸信用評分機構費埃哲(FICO)中國區總裁陳建則指出:「飛貸輸出移動信貸整體技術,還有意識地引進了業界最先進的技術,找全世界最領先的合作夥伴,對業界,尤其是中小型金融機構是特別大的好事。這套技術涉及了方方面面,是『整體』賦能金融機構。」
在楊姐看來,傳統銀行現在是面臨很大困境的,他們越來越抓不住用戶了——論支付,現在哪個年輕人不是把零錢放在餘額寶、微信里當信用卡刷;論理財,銀行5%的收益……唉,也就是退休的人為了維穩才能忍受;論貸款呢,艾瑪,那馬化騰家的微粒貸、馬雲家的螞蟻小貸——厲害不厲害楊姐我就不說了,這些難道本來不都是銀行有心無力顧及的市場么?
現在呢,飛貸這麼一干,對於銀行來說,不再像以前那樣只出錢,而是可以擁有自己的個人小貸用戶——艾瑪,恐怕大家不知道,小貸其實也有高頻需求,唐俠在會上透露的一個數字是,使用頻次最高的一位小企業主一年在飛貸上借了100多次錢,用於生意周轉。
風口:普惠金融最後一公里
唐俠口中的「普惠金融」一直是政府非常鼓勵、支持的,2017年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上明確提出「金融要脫虛向實,服務實體經濟」「藉助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助力普惠金融」,宏觀政策導向非常明確。
那麼這個實際存在的普惠金融市場空間究竟有多大呢?
人民銀行今年發布的2016年金融報告中提到,去年的小微及個人消費信貸規模接近23萬億,而且可預見這依然是沒有被充分滿足的需求。
沒錯,這就是飛貸看中的那個未來:監管層有明確的政策導向,銀行有強烈的轉型意願,用戶有巨大的需求!
然而,在過去幾年中普惠金融行業的發展也暴露出了諸多痛點。
「因為過往監管法規要求、業務特性、體制等諸多原因,各家金融機構在推進普惠金融的建設方面,無論是產品設計、風險管理技術、互聯網科技技術等方面都舉步維艱,進展緩慢,難以滿足市場的巨大需求。在前不久舉辦的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吳曉靈女士就直言『普惠金融的最後一公里落地』是一大難題!」卜凡德說。
為什麼飛貸能認為自己輸出領先的移動信貸整體技術是銀行們感興趣的呢——因為基於速度和成本的考慮,銀行產生了「一步到達彼岸」的需求。
舉一個栗子,互聯網化的轉型要面對諸多的明槍暗箭,飛貸也是跨過很多溝溝坎坎、踩過很多雷區才到達今日的核心。
「這裡面還不僅僅是辛苦的問題,轉型的直接成本、試錯的成本,以及作為金融行業必然的風險損失成本都是非常巨大的。」卜凡德說:「在過去這些年,飛貸算過一筆賬,我們的人才、軟硬體投入以及風險成本,累計投資已經超過了20個億,這不是一般的機構能承受得了的,況且就算能投入也未必能成功,還面臨著時間窗口的問題等等。」
飛貸首席產品官卜凡德
而飛貸今天的戰略升級,其實也是從市場需求中來的。
沒錯,銀行們其實也經歷了太多的痛點、困惑,走了很多彎路,在過去與眾多的金融機構合作的過程中,唐俠、卜凡德以及飛貸的其他管理層其實已經不斷收到各家機構向其提出的訴求——除了資產助貸的合作,可否向銀行機構們提供技術的輸出?
「飛貸在過去兩年業務暴增,通過努力我們當然也可以在未來做到上千億,但是與巨大的需求相比,單靠飛貸毫無疑問是滿足不了的。」唐俠坦白地說:「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和思考,飛貸才決定進行戰略升級:移動信貸整體技術輸出!」
順「勢」
「原來基於內部的創新是如此蒼白無力,無法給你帶來真正的競爭核心力量。我們自從接觸到戰略定位這門學科以後,逐漸明白,我們的創新、轉型都是要基於我們的用戶。」這是飛貸CEO唐俠在反思飛貸的幾次轉型時的真心話。。
唐俠此次戰略升級想抓住的機會,就是在普惠金融的大潮下銀行升級純線上信貸產品的迫切願望。換句話說,銀行才是這個大潮剛剛興起時率先產生需求、且這個需求即將井噴的市場——透過服務銀行,飛貸仍然服務於用戶。
而在這個井噴中的市場中,傳統銀行們只有去攜手金融科技夥伴才是最優選。當然,對於飛貸這樣的技術公司來說,可以令其商業模式更加豐富。
這很容易理解,如果此前飛貸只能做到千億規模的話,未來飛貸要面對的則是30萬億的市場。當然,與此同時飛貸的合作夥伴也將從原來的十多家擴展到兩三百家中小銀行機構。
「干著賣白菜的工作操著賣白粉的心」的楊姐曾經問過飛貸首席產品官卜凡德一個問題,針對銀行是怎樣進行收費,是按照服務包年、包月還是每鑒定一筆,收一次服務費?
在楊姐看來,包年包月可能現在是賺得多點,但一旦業務量爆發,無疑還是按次的服務費的收入比較具有想像空間!
卜凡德的回答是:這是一個與合作金融機構共贏的商業模式,我們的收費一定是基於合作方獲利我們才會有收益,當然具體的收費一定是看合作的具體內容而定的!
推薦閱讀:
TAG:信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