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管理好90後?
一
前天參加老東家的一個圓桌會,參會的都是各大公司HR高管,70後為主,其中一個主題很有意思:如何管理90後?
我參與的那個環節,主持人找來3位優秀的90後,跟我一起討論,讓台下的70後高管們,聽聽90後員工的心聲。
其中一個問題是:「你為什麼會選擇現在的工作?」
幾位年輕人的回答非常有意思——
1. 入職不到1年的體制內記者,講他小時候看世博會,看到記者們通過報道把上海的風貌展現給全世界,覺得這個工作太厲害了,從此在心裡種下一顆「長大做記者」的種子;
2. 工作幾個月的騰訊產品經理,說她一直在追求成長,不管是實習還是後來選擇加入騰訊,都是在試圖讓自己變得更強大;
3. 開野馬、在車企做產品規劃的年輕人,講他對車的狂熱愛好,講他將來的夢想是能完整規劃一台車。
最後總結的時候,我對台下的高管們說:
「這些年輕人,他們心中仍然有一團火。所以,面對他們,我們應該想辦法,保護他們心中的那團火,而不是絞盡腦汁,試圖從外部用框架、制度逼迫他們做事。只有如此,才能最終成就他們、也成就公司。」
後來跟在場一位70後交流,他說自己想起了年輕時候的故事:
他一畢業就做了諮詢顧問,特別享受那種幫人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那時候跟一個很要好的小夥伴,互相挑戰對方的方案、一起模擬管理層彙報,興奮到睡不著。
他跟小夥伴互相約定,將來要成為這個行業最有名的諮詢顧問,而且看誰能夠先升到合伙人。
但後來,他因為一次大幅的跳槽漲薪吸引,去了甲方,繼而發現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不被需要、做的方案也因為一些政治原因被擱置,就認為自己的那些堅持是無用的,逐漸開始隨波逐流。
直到今年,已經升到合伙人的小夥伴,自己出來做了一家小而美的諮詢公司,興奮地跟他述說當年的理想。
他有點自嘲地說:「你說這些年輕人心中有一團火,我也有。只不過,我忽略了火,只看到了煙,還覺得它太嗆人。」
二
所以,那團火到底是什麼?是賺錢、是夢想、還是成長?
我曾經做過很多次加薪溝通,就是在給團隊加工資之後,跟對方溝通具體數字以及原因。
我通常會問對方一個問題:你覺得怎麼樣?這對你的生活會有什麼改變嗎?
我聽過3種典型回答——
有人說:我每個月會多存一些錢。
有人說:我是個吃貨,以後可以經常去吃好吃的了!有人說:對生活不會有什麼改變吧,不過我很開心,給我加工資,說明你很認可我。
看起來,同樣是加工資,但是每個人對加工資的定義是不一樣的。所以,我們說「工作為了錢」的時候,並不是在說同一種目的。
因為錢只是個形式,而每個人想要更多的錢,背後的需求都是不一樣的:可能是喜歡錢帶來的安全感,可能是喜歡錢帶來的物質享受,還有可能是,錢只是一個被認可的象徵。
所以本質來說:錢不是我們的驅動力所在,它背後一定是有一個更高維度的需求。
而這個更高維度的需求,才是定義一個人、決定一個人未來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們心中那團火的起源。
三
關於驅動力和需求,也就是:人為什麼要做一些事情、以及多大程度上堅持做一些事情,前人早有研究。
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把人的需求從低到高分成五個層次;
麥克利蘭的動機理論,把人的高層次需求歸納為,對成就、權力和親和的需求;
ERG需要理論,在馬斯洛的基礎上,把人的需要分為生存、關係和成長發展。
結合這些理論,我們發現,自己終日追求的,無非是這些東西:安全感,被認可及被尊重,情感與歸屬,成長和發展,自我實現……
比如,對於開頭那幾個90後年輕人來說,他們對現在的工作投入巨大的熱情,原因分別是:
體制內記者是被認可和被尊重,產品經理是成長和發展,車企產品規劃是自我實現。
這才是他們心中那團火的來源。
那麼,這些因素會如何影響你呢?
1. 關於安全感,比如有些人從小生活貧窮、物質短缺,會造成他對更多金錢的渴求,我在第一家公司,接觸過一些頂尖的銷售人員,驅動力就來源於此。
再比如,有些人小時候經歷父母下崗,所以畢業之後拼了命考公務員,也是因為追求安全感
安全感本身不是火焰,對安全感的追求,才是火焰。
2. 關於被認可及被尊重,布萊恩·史蒂文森在他的TED演講中,講過一個故事,他的外婆有10個子女,所以跟他相處的時間非常短。
9歲的時候,外婆跟他說「我觀察你一段時間了,你是個特別的孩子,沒有什麼你做不到的事情」。緊接著,外婆讓他答應做到三件事,包括「不喝酒、永遠愛媽媽、永遠走正確的路」。幾十年來,他真的做到了!
可他後來才知道,外婆跟每個外孫都這麼說。
我們一直希望自己與眾不同、希望自己被認可和被尊重。所以,我們才會追求那些社會地位高的職業,才會在自己的工作上努力做到頂尖。
3. 關於情感與歸屬。我的一位朋友,從企業跳槽去了諮詢公司,結果沒到1個月就辭職了,我問他為什麼,他說:諮詢公司真是可怕!大家都在出差,我剛進去沒項目,一個人在辦公室待著,感覺哪天我死了都不會有人知道。
對一些人來說,情感和歸屬,對他來說更加重要。為了這一點,他在工作中,願意非常努力地去幫助下屬成長、幫助同事解決問題,但是卻不願接受大家都出差、只留自己在辦公室。
4. 關於成長和發展。對很多人來說,如果他感到自己沒有比去年甚至上個月更加進步,會非常恐慌。所以他會不斷尋求更多挑戰、更多成長,拒絕重複勞動。
5. 關於自我實現,也就是說,對於這個社會來說,你的價值是什麼?你能做什麼、不能做什麼?很多時候,我們會被這些問題所困擾。所以,我們希望自己能夠做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在這些需求當中,每個人都是有不同偏重的。
找到你偏重的那個需求,也就找到了你做事的驅動力,你內心的那團火也就燃燒起來了。
你心裡燒的到底是哪一團火,才能夠清晰地定義你自己,才能決定你會做什麼樣的工作、跟什麼樣的人結婚,以及,會有什麼樣的人生。
四
我們常常忽略那團火的重要性,忽略它的存在。
如果我們問一個人:你為什麼沒有做成一件事情?比如,你為什麼沒有拿下這個客戶,或者你為什麼沒有學會游泳,或者你為什麼沒能堅持看書。
他們會有千千萬萬個理由,可能是「我沒有足夠的時間」,可能是「我沒有足夠的資源」,可能是「我沒有足夠的知識」,還有可能是「我沒有足夠的能力」。
聽起來都很有道理……
唯獨沒有提到:他有多想做那件事。
仔細想想,所謂的資源、時間、知識、能力都不應該是問題。因為這些都是可改變的因素。
資源難道不是爭取的嗎?知識難道不是可以學習的嗎?能力難道不是可以提高的嗎?至於時間,如果1個月做不到,那就2個月……
這些從來不是障礙,只是我們「沒那麼想做一件事情的借口」罷了。
所以,在我們智商達到門檻要求的前提下,決定我們最終能否做成一件事的最關鍵因素,或許不是能力,而是內心有沒有那團火。
只要有,那麼所謂的能力、資源、知識這些,都是可解決的。
可是,我們卻常常忽略這團火的重要性。
五
或許我們也意識到了這團火的重要性,但是會覺得「我先解決賺錢的問題,再去找那團火,畢竟需求層次是會提升的」。
很不幸,關於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並沒有確切地證據證明,滿足了低層次需求,就會進入高層次。
我有一位中學同學,在學生時代就是我的偶像,上進、驕傲、成績好,長得也很美,後來進了復旦。畢業出來之後,在事業單位做了10年行政。
因為畢業的時候,媽媽希望她找一份穩定的工作,早日成家,甚至以自己身體不好為由,來讓她妥協,最後她不得已,到了現在這家單位做行政。
期間曾經想過離開,後來又因為有了孩子,就擱置了,結果一待就是10年。
我去年底創業之後,她就經常在朋友圈幫我安利。
我說:你怎麼比我還積極啊?
她說:我有時候會覺得渾身沒勁,什麼都不想做;可偶爾又覺得渾身都是勁兒,但是,我沒處使。所以我只能幫你使勁兒,讓我自己感覺好一些。
後來,我跟她說:你的境況已經跟當初不一樣了。你現在有了家庭,滿足了你媽媽的願望;孩子也不小了,不需要你花太多時間;而且你又沒有經濟壓力。這些生存問題全部都解決了,你明明可以重新追求內心的小理想啊。
但後來,她還是做著這份工作,一直猶豫著沒有動。
我想起一個故事:
大象很小的時候,人們用一條很細的鐵鏈拴住它,那時他力氣小,很難掙脫。
嘗試很多次之後,它就放棄抵抗了,但是它在成年之後,其實力氣已經很大了,但它卻無法掙脫那根細細的鐵鏈,因為他已經自己限制了自己,不再想逃脫了。
六
我們都會老,我們都會被社會所改變,我們也都會向社會妥協,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但是,這一切的妥協應該是這樣的狀態:當年輕時,可以為了一些事情而選擇光榮地死;當年長時,可以為了一些事情而選擇卑微地活。
雖然做法不同,但心中那團火卻不會滅。
我一直記得,開頭那位90後體制內記者說——他經常有一些大膽的想法,但他的老闆常常簡單粗暴地拒絕,只是吼他一句:「到底我是老闆,還是你是老闆?」
我特別不希望,這樣一個心懷夢想的年輕人,內心的火焰會被所謂的「層級規則」、「政治規則」、「體制規則」澆滅。
然後在10年之後,他自己成了領導,又開始對著自己團隊的年輕人,重複當年他領導的那句話——
「到底我是老闆,還是你是老闆?」
所以,問自己一些問題,找到屬於自己的那團火吧!
問問自己:你為什麼會在做現在的事情?它滿足了你的什麼需求?
問問自己:5年前、10年前的自己,所想像的未來狀態是什麼?還應該問問自己:如果你沒有金錢壓力、同伴壓力和長輩壓力,還會過著跟現在一樣的生活嗎?最後問問自己:你看到心中那團火了嗎?還是你只看到了它嗆人的煙
相關文章:
1. 《「現在的年輕人太難取悅了!」丨圈外孫圈圈》
圈圈薦語:關於90後的另一篇文章
2. 《大多數人,都是怎樣揮霍自己天賦的》
圈圈薦語:實際上,意願也是一種天賦,這篇文章有提到
關注圈外孫圈圈(ID:iquanwai),回復【精華】,送你20篇最精華的文章
推薦閱讀:
※無菌產品生產工作期間,該不該讓員工帶入手機?
※如何解決工廠」淡季開工不足,旺季加班加點也趕不及」的情況?
※作為公司高管,你每天上班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