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內向的你,自帶光芒,風光無限!

請點擊右上方紅字關注「峽谷有聲」,為你寫溫暖文字,陪你看世事繁華。

1.

從小到大,周圍的人都說,我是一個內向的人。

小時候如果家裡來了客人,我就悄悄躲在房間裡面,等到客廳里寂靜無聲了,才悄悄探出頭問,「客人走了嗎?」

在路上,我碰見熟人就偷偷往旁邊躲。有時候被強行拽出來,我就輕輕叫一聲然後躲到爸媽身後。

上幼兒園、上小學,我是絕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的。如果不幸被點名,只好硬著頭皮紅著臉小聲回答。

中學、再到大學,不得已要在大庭廣眾下講話,會提前焦慮和不安好久。

工作之後,除了必要的和需要的社交之外,周末節假日我也願意一個人待著。

說到獨處,我常常從中找到快樂。我喜歡那種從人潮人海中退出來,靜靜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的感覺。

長輩們談起我來,總會不吝嗇自己的遺憾。他們常說,「這孩子哪兒都好,就是太內向了!從小就這麼害羞,以後長大可怎麼辦呀?」

很多人認為不愛說話的人就是內向害羞的,認為內向的人不善於與人打交道。這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誤區。

長大後,我觀察了身邊很多內向的人,讀了很多人物傳記,也研究了心理學。才發現,內向真的不等於害羞。

害羞是一種社會焦慮,這不是性格決定的,是因為我們對某些陌生的社會情景缺少信心。

但凡過分在意別人怎樣看待自己的人都會害羞,而並不是只有內向的人才會害羞。

內向的人,其實是具備很強的社交技能的。

有很多演講大師,其實都是內向型人格,比如富蘭克林·羅斯福、甘地、林肯、比爾蓋茨、喬布斯。

現代心理學家發現,內向的人對於外界的刺激更為敏感,交際活動會讓他們消耗很多精力,會讓他們感覺到疲倦。

外向的人,需要通過社交來獲取能量,而內向的人則需要獨處來獲取能量。

內向的人,安靜獨處,並不是在逃避什麼,他們只是想充充電,重新啟程。

所以內向的人不是不具備社交能力,而是自主地選擇了不參與社交活動,因為他們在獨處中會獲得更大的愉悅感。

2.

著名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他從小就是個性格內向的人。曾幾何時,他也為自己的內向而感到苦惱。

上大學的時候,他感覺性格外向、情商高、會說話的人在學校是更受歡迎的。所以他下定決心,想要改變自己內向的性格。

武志紅花了差不多5年的時間,強迫自己和別人打交道,學習溝通的藝術,開始講笑話,說話也刻意變得幽默。

結果,他看上去確實變得更為「外向」了。他身邊的朋友越來越多了,異性緣也變得越來越好了。

武志紅說,外向而幽默的他只存在了4、5個月時間,後來他覺得太累,也覺得那不像是他自己,於是又變了原來的樣子。

人們通常覺得,內向的人不善言辭,總被人遺忘。

的確,內向的人容易顯得孤僻,但大多數內向人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交際都是沒問題的。況且,說話、溝通和演講都是可被鍛煉的技能。

著名的作家、演說家、政治家蕭伯納,年輕時非常內向,他很害怕當眾講話。

一次學術研討會上,蕭伯納被請上台演講。他非常緊張、非常狼狽地發表了講話,被大家嘲笑,他自己也覺得很丟人。

但是蕭伯納並未從此放棄,他利用一切機會在廣場、公園、車站等公眾場合進行瘋狂的演講演習。經過無數次的練習,蕭伯納終於成為一名演說家。

內向的人並不是喜歡沉悶,而是他們不喜歡把精力過多地耗費在某些膚淺或者無味的社交上。

周國平說:「我天性不宜交際,因為在社交場合,不是別人覺得我乏味,就是我覺得別人乏味。我害怕說平庸的話,這種心理使我緘口不言。」

內向的人更看重談話的質量而不是數量。

他們大多時候的「不愛說話」,不過是不喜歡講沒有品質的廢話。

3.

一位作家接受採訪時說,他小時候學習成績不好,體弱,內向,不怎麼和同齡人一起玩。所以,他的整個童年都很孤獨。

但是他博覽群書,並且在書里找到很多樂趣。

每次受到批評,他就找一個安靜的地方看書。

看書讓他發現,自己遇到的挫折不算什麼,因為書中的主人公往往會遇到更大的困難,卻都能熬過去。

因此,他能看輕自己遭遇,告訴自己,沒有什麼過不去的。於是,他回到自己的世界裡,找回生活的樂趣。

他發現,當他退守到自己的精神世界裡,總是能夠感覺更加清明、快樂。

這,慢慢地就成了他的一種生活方式。

長大後,他從內在世界出發去鑽研文學,以宣講內在的生命智慧去呼應外在世界。他從自身的自然位置出發,實踐自己的天賦使命,找到了一條與這個世界相交的點。

他說,讀書成為他的支柱,為他帶來了一個嶄新的世界。什麼事情轉個彎,回到這裡都可以被化解。

他不再是採取一種防禦的姿態面對變動的世界,而是從被動的精神退守,變成了主動地經營內在的自我。

人們看到內向的人往往都會覺得,這些人怎麼悶悶的,好像不快樂的樣子。

因為內向的人總是以安然靜默的姿態存在,不聲不響,所以容易被理解為不快樂。

事實上,他們只是喜歡享受另一種形式的快樂。

他們在晴天翻著書籍,寫下自己的感悟。

他們在雨天端起咖啡,思考人生的意義。

他們在雪天獨坐窗前,探索未來的世界。

4.

瑞典化學家諾貝爾從小性格十分內向。不過內向的他,擁有很多人所缺乏的堅毅和專註的品格。

他一生中,始終對炸藥研究保持著濃厚興趣。哪怕弟弟因他發明的炸藥發生爆炸事故,他也沒有由此被嚇到,而放棄他炸藥研究的夢想。

最終,他終於憑藉自己內向性格賦予自己的優勢,在自己的領域發揮出難以估量的影響,同時也收穫了巨額的財富。

除了諾貝爾以外,許多家喻戶曉的天才人物,牛頓、愛因斯坦、居里夫人、達芬奇、普京、曼德拉......都屬於性格內向的人。

人們常常覺得,內向的人更不容易成功。

《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的作者蘇姍·凱恩在研究了大量內向者之後,寫道:

「內向者天生善於把注意力集中於內在的精神世界,這使他們擁有高超的洞察力與理解力。他們善於將外部信息進行整理吸收,變為自己的內容,而不是簡單的全盤接受或否定。」

有個小男孩,出生就被母親拋棄,3歲時想盡方法惡作劇,上課從不聽講,從不完成家庭作業,頂撞老師,總是被趕出教室,性格孤僻,沒有朋友,常被人當做是「怪物」。

這個男孩,就是後來的美國矽谷傳奇人物史蒂夫·喬布斯,他是蘋果公司的聯合創始人之一。

有個內傾型性格的人,初期管理公司時,很少公開演講。他是個郵件狂魔,執行推進商業理念全靠不停地發郵件。

這個人,就是將騰訊帝國打造成了世界級企業的奇才馬化騰。

羅永浩說:「外向的人也許會左右這個世界,但是內向的人才會創造世界。」

其實與一般世俗的偏見相反,研究表明,內向的人,除了某些銷售崗位,在職業上相對於外向的人來說,並沒有劣勢。

反而在一些需要創造性、創新性的工作上,內向的人會更有優勢。

5.

著名心理學家榮格,在1921年的《心理類型學》中正式提出了外向(Extrovert)和內向(Introvert)的概念。

榮格認為,這兩種特質的區別在於:心理能量指向的方向。

外傾型人格的人認知世界時,以外在客觀事物為核心。他們傾向於通過群體交流獲取能量,很容易與外部世界和諧相處。

內傾型人格的人認知世界時,以內在的自我感受為核心。他們傾向於通過獨處獲取能量,習慣於將內在的感覺和觀念投射到外部環境中去。

然而,內向和外向並不絕對。

不是說一個內向的人就完全沒有外向的成分,也不是說一個外向的人就完全安靜不下來。每個人其實都有內向和外向的性格,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某種性格會處於主導地位。

很多時候它會隨著人的成長,隨著人閱歷的豐富而漸漸的發生變化,最後,大多數都會走向中庸。

內向和外向也沒有好壞之分

這是個世界對內向者人格懷「偏見」的時代,也是我們需要擺正對「性格」進行錯誤等級分類的時代。

這個社會需要外向者,也需要內向者。兩者本來就同樣精彩。

實際上,在專業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榮格,本身就是個十分內向的人,而且一直專註在自我的世界中。

正如納博科夫所說:「每個人或多或少都經歷著兩種力量的鬥爭:對獨處的渴望和走出去的衝動。內向,即對自己內心活躍的思考和幻想的興趣;以及外向,對外面的人和可見之物的興趣。」

只不過,內向的人,轉向內心的力量更為強大而已。

6.

你讀《哈利波特》,賞《向日葵》,聽《夜曲》時,有沒有想過創造它們的羅琳、梵高和貝多芬都是內向型人格呢?

你有沒有發現,來自內向星球的你,豈止沒有問題,簡直就自成一種了不起的逼格啊!

其實,生活的秘訣,就在於把自己放在合適的鎂光燈之下。

如果你曾因自己是個內向型的人而擔心,別沮喪了,趕緊去發掘自己的天賦吧。

你面臨的唯一挑戰就是,在你喜歡的而且擅長的領域,耐住寂寞,將專業發揮到極致。

就像周杰倫唱的,「認真的男人最美麗」。這句話,同樣適用於女人。

當你無比專註、魅力四射的時候,大家都會被你的專註、實力和成就所吸引,根本就不在意你性格如何了。

真正有魅力的人,跟內向外向無關,只跟他做人的品質以及做事的態度有關。

是的,你不需要改變自己的性格,但你需要認清自己。

你仍然可以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包括外向者的優點,讓自己成為更好更優秀的自己。

這個世界是多樣的,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內向者只是區別於外向者的另一種存在,僅此而已。

所以,內向的你,何必迎合社會的偏見,強迫自己從內在的世界裡走出來,強迫自己對某些人人強顏歡笑,強迫自己要變成另外一個人呢?

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做有意義的事情,潛心鑽研,深度思考,積極行動。對於內向者來說,這才是生活的正確打開方式。

因為,幸福的源泉,快樂的秘密,生命的意義,就是「成為你自己」啊!

因為,內向的你,原本就自帶光芒,風光無限啊!


推薦閱讀:

性格和善懦弱不會拒絕,被上司欺負該怎麼辦?
什麼叫做脾氣好?
如何克服自己不想和比自己優秀的人做朋友的缺點?

TAG:性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