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從章太炎論「章」說起

據傳,有人問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貴姓。他答曰: 免貴,姓章。

那人又問: 是「弓長張」, 還是「立早章」?

他回答道: 「立早章」。

在一旁弟子黃侃過後問他:先生為什麼不說「音十章」而說「立早章」?

章太炎說: 現在一般人都只知道「立早章」 , 懂得「音十章」的較少,何況對方問的是「弓長張」還是「立早章」, 我更不能賣弄學問說「音十章」, 使人難堪。

筆者沒有考證這個故事的出處和真實性,但這件事應該頗符章太炎先生的性格和為人之道。

近代以來,中華國運維艱,章太炎先生以一介書生,棄筆持劍,力倡排滿救國,俠氣凌然又高風亮節。在歷經滄桑、叱吒風雲過後又自甘寂寞,退入書齋靜心治學講課。雖學識淵博卻從不賣弄。

我們知道章太炎先生學術上屬乾嘉學派,是晚清民初【古文經學派】的殿軍,【古文經學派】主要倡導「訓古字古音然後明經」,其核心理論就是許慎《說文》。明清以來的樸學大家莫不在《說文》上用功最多。

所以,章門學術同樣以《說文》為圭臬,他和弟子黃侃在二人都在《說文學》領域頗有建樹(章太炎最開始是懷疑甲骨文真實性的,他認為可能都是古董奸商偽造的,其主要理由就是:甲骨不可能在地下埋藏三千多年而不腐朽)。

而章太炎和黃侃所說的「音十章」,正是《說文解字》的訓詁:

《說文》:「章,樂竟為一章。從音從十。十,數之終也。」段玉裁註:「歌所止曰章。」

學者張凱在他的論文中引《說文》之說,以及經典例句為證,做了進一步的解釋,他也否認「立早章」,認可「音十章」:從「音」,表示與音樂有關;從「十」,以數之終表示音樂的終結。

故「章」的構形本義是:以「音、十」兩個部件,會「樂竟成章」之意,表示「樂章」之「章」。

《說文》這個牽強又曲折的說法,得到國學大師章太炎、黃侃以及學者張凱認可,那究竟對不對呢?

其實,從出土的古文字字形來看,「章」既非「立早」也非「音十」:

從上舉殷周金文構形來看,章從「?」,下面是「有橫畫的圓形」:

「?」也就是「?」是「乂」的初文,從甲骨文的象形來看,象「鐮刀類」的工具:

在古文字中,「?」和「辛」經常訛混不分,但它們是有區別的,「?」的豎筆在古文字中是彎的,「辛」的豎筆在古文字中是直的:

所以,我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許慎搞錯了,「章」既非「立早」也非「音十」。畢竟《說文》是小篆為本,更多先秦古文字許慎並沒有看到,這是時代局限性,並不妨礙《說文》之偉大。

如果上文所說的故事是真的,那麼,也就是因為章太炎先生開始對甲骨文等古文字持有懷疑態度,所以他也就依從《說文》的「音十章」之說。

行文到此,可能讀者要說這是「破而不立」,雖然打破許慎之訓詁,但是必須要拿出一個更有說服力的解釋。

其實,漢字構形本義能準確無誤的知道,只佔非常少的一部分,比如:「日月山林」等等,這些漢字構形本義簡單明了,毫無爭議;但是,大部分漢字的構形本義都有爭議,都有幾種說法。所以有時候,我可以非常肯定的說「它不是什麼」,但就是沒辦法肯定的說「它是什麼」,只能說「它可能是什麼」。

同樣,關於「章」的構形本義,學者提出過幾種說法,但證據力度不足以下最終定論,所以,學界目前對此問題未能取得一致。

簡要的綜述一下諸家之說:

  • 林義光認為,「章」的本義應該是「法」,漢字中從「辛(?)」的字都與法律刑罪有關,下面的「日」形構件,當為「束」,取「束之以法」之意,也就是「規章法度」之章。
  • 高天忠周疑「章」為「童」之省文,「童、章」古音相近。
  • 朱芳圃認為象柴薪燃燒時光彩成環之形,是「彰」的初文;
  • 夏淥認為此字從「辛(?)」從「日」,代表日光照耀新生枝葉,生氣勃勃的景象,是「暲」的初文。
  • 谷衍奎在其著作《漢字源流字典》中認為,「章」構形本義是「用鑿子在玉石上雕刻花紋」,「印章」是其引申義。

正因為證據缺乏,眾說紛紜,最新編纂的《字源》一書,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存疑未斷:

我個人傾向「章」應為「璋」之本字,字形:從「?」斷「玉」,頗符《說文》對「璋」的訓解:

 《說文》:「璋,剡上為圭,半圭為璋。從玉章聲。

其次,在先秦古文字中,「章」大部分都是表示玉制禮器「璋」的,目前所能見到最早的「章」字,出自殷商晚期青銅器【亞鳥且丁(集成3940)】,在此青銅器的銘文中,「章」表示禮器「玉璋」之意。如下圖:

最後,提起章太炎先生,想起他所處的那個時代,是華夏文明的低潮,文化自信度幾乎為零,【新文化運動】中豎起了「打到孔家店」的大旗,首先就拿漢字開刀,當時普遍的觀點是「漢字低級落後論、漢字拼音化」,比如:胡適、傅斯年等等,只有章太炎先生成為一股清流,他引經據典、洋洋洒洒寫出了《駁中國用萬國新語說》,反對拼音化,指出漢字優點長處。

魯迅曾言「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其實,與章太炎同為江浙人士的魯迅,早年就是章門弟子,他早年聽過章太炎先生《說文解字》課,他在雜文《關於太炎先生二三事》,以「春秋筆法」解釋自己當年何以去聽章太炎講學:

並非因為他是學者,卻為了他是有學問的革命家,所以直到現在,先生的音容笑貌,還在目前,而所講的《說文解字》,卻一句也不記得了。

其弦外之音就是說,並非因章太炎的學問,而是他是有名的革命者才去聽課,魯迅可能覺得章太炎的小學學問是「吃人的故紙堆學問」,不值一毛錢,所以不記得一個字。

另外,魯迅在他的雜文《趨時和復古》中,根據捕風捉影的「投壺事件」,含沙射影的譏諷章太炎「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原是拉車前進的好身手,腿肚大,臂膊也粗,這回還是請他拉,拉還是拉,然而是拉車屁股向後,這裡只好用古文,「嗚呼哀哉,尚饗」

「民國第一刀筆吏」非魯迅莫屬了。大部分民國文人都跟他有過筆戰,魯迅在文壇上跟人鬥了一輩子,臨死前還「一個都不原諒」,我覺得是有點累的。

----------------------------------------------------------------------------------------------------------

參考資料

  1. 章太炎
  2. 古文經學
  3. 張凱. (2005). 是『音十」而非「立早」. 漢字文化(1), 55-55.
  4. 李圃. (1999). 古文字詁林. 上海教育出版社,3 冊,第 141頁。
  5. 谷衍奎. (2008). 漢字源流字典. 語文出版社.頁1299
  6. 李學勤. (2012). 字源. 天津古籍出版社,上冊,198頁。
  7. 中國社會科學院. (2001). 殷周金文集成釋文. 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頁2132

推薦閱讀:

章太炎到底是何等人物,為什麼那麼多文化名人對他畢恭畢敬,一口一個「章師」?

TAG:经学 | 金文 | 章太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