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賽場 | 世青賽,我們都該看些啥?

文章首發於微信公眾號「 司線LINESMAN」。

賽場 | 世青賽,我們都該看些啥?

北京時間10月14日下午,2017年度的團體世青賽決賽在印尼雅加達落幕,中國國青隊的小將們在決賽中以3-1逆轉戰勝馬來西亞隊,由此蟬聯了蘇漢迪納塔杯

不過,相較於此前兩個月里備受矚目的世錦賽、全運會、韓日超級賽等等一系列成年組大賽,這一次的世青賽團體賽,大概很多球迷都沒有投去什麼目光

這也難怪,畢竟單論精彩程度,世青賽確實遠遠比不上成年賽場——初出茅廬的孩子們力量不足,速度不快,技戰術層面也稚氣未脫。

所以,如此說來,世青賽有什麼好看的呢?

猶記得電影《七劍》里,武庄人面對清軍的剿殺,全莊上下立了這麼一條規矩——「保護孩子和種子」

孩子和種子,象徵著未來與希望。

誠然,並不是每一顆種子最後都能收穫累累碩果,但每一個潛力無限的孩子,卻都可能會給一個國家、甚至一個項目帶去無限的希望。

2016年,陳雨菲拿下了世青賽女單冠軍,當時很多人和我一樣,對此完全不以為意。

可事實上,這是中國隊時隔九年,再一次奪回世青賽的女單冠軍——上一個,是今天的浙江省女隊教練、曾經的世錦賽女單冠軍王琳

2007年的王琳18歲,在拿下當年的世青賽女單桂冠之前,就已經有成年組世界盃冠軍的黃袍加身。那時的她,是名副其實的「天才少女」,堪稱中國女單未來的希望。

正式步入成年組之後,最初的日子裡,王琳的表現也的確不負盛名——19歲首奪超級賽冠軍,20歲全運會女單摘金,21歲榮登世錦賽后座。

如果不是後來令人惋惜的兩年內三次大傷,今年方才28歲的王琳,本該是大有作為的當打之年。

2015年,鄭思維一舉拿下混雙男雙團體三項冠軍——上一個在世青賽完成這項壯舉的男生,是2006年的李龍大。

2013-2015年,陳清晨橫空出世,2014、2015年蟬聯女雙冠軍;2013-2015年間,甚至更是實現了驚人的混雙三連冠。

世青賽三連冠,究竟有多難?

說起來,也許比世錦賽三連冠都難。

因為想實現這樣的記錄,不僅難在一個年輕人只有三次世青賽的參賽機會,容不得哪怕一次浪費,而且還難在每一次的世青賽征程,都會因為成長的腳步而平添太多變數。

每個年輕人最初擁有進軍世青賽資格的時候,往往都只有15歲左右,身體還在高速發育的不穩定,而與此同時,同場競技的還有17歲的選手——他們的體格發育水準又是另一個數量級。15歲與17歲看似只隔兩年,實則身體素質與心智成熟度幾近雲泥之差。

要想夷平甚至於無視這種差距而三番連莊,那該需要何等橫溢的天賦!

上一個做到這一壯舉的,是一個大家都很熟悉的泰國女孩——2009~2011年的拉差諾因達農。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因達農前腳在世青賽女單奪冠,後腳便作為第一單打率領泰國女隊在廣州亞運會打進了決賽。

另外,那一年的世青賽女單亞軍,名叫松友美佐紀。

想必大家也都猜出來了,這就是世青賽的第二個大看點——成年賽場大殺四方的一群戰神,年輕時也許並非在如今所專攻的單項上活躍著,所以也就指不準有過什麼充滿反差萌的「中二病史」。

舉個例子,1994年的皮特·蓋德拿過世青賽男雙冠軍——沒錯,男雙冠軍

熟悉蓋德比賽風格的球迷們,都不會忘記他的接發球動作略帶一絲雙打氣息,而他對於平抽擋和中半場技術的運用,相對同級別的其他幾位天王也更顯熟稔。殊不知,這些都正是當年那枚世青賽男雙金牌所留下的寶貴技術遺產。

再有一個更匪夷所思的——1998年世青賽的混雙季軍組合,叫做蔡贇/謝杏芳。與此同時,謝杏芳還是那一年的女雙冠軍,她的搭檔是張潔雯。

後面的組合至今還是一對好閨蜜,這個就不多說了。單說前者,而今可能連「同框」次數都屈指可數的兩個人,19年前竟曾在一片場地並肩戰鬥到拿下獎牌。說起來這種奇異的交集,實在是「不查不知道,世界真奇妙」。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那些曾在世青賽賽場長勢喜人的幼苗,究竟有多少能最終成長為參天大樹——

2010年,在氣候環境堪稱嚴苛的墨西哥高原,一位身高1米94的維京少年突出重圍,拿下了那一年的世青賽男單桂冠,當時的報章雜誌上,他的本名「Viktor Axelsen」還曾被草草地翻譯成並不那麼準確的「維克多·艾克森」。

七年之後的今天,在蘇格蘭格拉斯哥,他站上了成年組世錦賽的最高領獎台。而面對著來自中國的各路媒體,他在自我介紹的時候,也用起了一個更加簡潔明了而獨具特色的中文名——安賽龍

2012年,之於成年賽場是中國隊黃金一代定鼎天下的盛年,而之於青年賽場,則是日本隊希望一代初登歷史舞台的元年。

那一年,男單冠軍桃田賢斗,女單冠軍奧原希望,女單亞軍山口茜,女單並列季軍孫瑜&大堀彩。

沒錯,單獨提一提,這一年的季軍是我家女神——大堀彩

2007與2008年的那兩屆世青賽,距今約莫十年,也成為了如今國羽隊內一批正值當打之年、卻又處於艱難摸索境地的現役主力的最初起跑線。

2007的世青賽,男單冠軍歸於諶龍——7年之後,他在哥本哈根擊敗李宗偉首奪世錦賽冠軍,此後更進一步的世錦賽、奧運會連莊,也著實為中國男單的大賽11連冠做了些貢獻。

然而,由於他幾次團體大賽備受詬病的失利,以及時而表現得極不職業的賽場態度,也可以說成為了中國男子羽壇最受爭議乃至非議的單打主力,而且很可能沒有之一。

2007年的女單金牌被「史迪仔」王琳奪走,此處不再多表。

2008年世青賽,張楠/謝婧打入混雙決賽並摘銀。張楠後來先後搭檔趙芸蕾、傅海峰在2012、2016奧運分獲混雙、男雙兩金,混雙更在2014年進一步達成全滿貫,2017年也在「風雲王朝」落幕五年之後,搭檔劉成幫助中國男雙再度稱雄世錦賽。

不過,儘管各項榮譽賺到盆滿缽滿,但張楠的個人能力和天賦始終令人頗有微詞,不少球迷對他目前的成績高度總抱有「時勢造英雄」的觀點,客觀來說也難言對錯。

提及2007年世青賽,還有一個事情很值得說道——這一年的混雙亞軍,男生叫克里斯·艾德考克,女生叫加布莉爾·懷特。後來,二位選手喜結連理,女生隨夫姓改名為加布莉爾·艾德考克。

長達十年以來,二位相看兩不厭,幸福快樂地四處參(nue)賽(gou)至今,現在秀恩愛已經秀到了世錦賽銅牌水平……

沒錯,想必大家都猜到了——今天的我們,更習慣叫他倆艾德考克夫婦。

再說說2002年的世青賽——那一屆比賽成材率極高,但凡拿了名次的,進入成年組基本都打出了應有的成績:

男單冠軍陳金,季軍朴成煥——八年後的巴黎世錦賽,這兩人在領獎台所站的位置都紋絲沒動。

女單冠軍蔣燕皎,後來在06年尤杯上成了中國隊決賽定音的「關鍵小姐」。

男雙冠軍韓相訓/朴成煥——韓國人選苗子從雙打選起的傳統,就是這麼根深蒂固,即便朴成煥這種後來被發配到男單隊伍的「跑步機」,青年時期也要在雙打領域試試手,實在不行再做打算。

季軍之一古健傑,後來隨著2006年的亞運會和2007年的全英賽上,接連搭著晚自己四年拿下世青賽男雙冠軍的陳文宏先後登頂,成了馬來西亞男隊相當一段時間內的雙打首席,當然也是大馬羽壇有史以來浪得最不靠譜的第一男雙。

混雙賽場星光熠熠——冠軍于洋/郭振東,季軍基多/納西爾。四個人後來無一例外,全部在成年組拿到世界冠軍。

女雙就更是大神如雲——冠軍杜婧,亞軍于洋,季軍納西爾。

不必太多介紹了,日後一水兒的奧運冠軍。

最後的最後,來到世紀之交——2000年廣州世青賽。

這一年的世青賽,原本應該是平平無奇的一屆。

這一年的男單冠軍是鮑春來,亞軍是索尼,女雙打出了魏軼力/張亞雯,男雙打出了桑洋/鄭波和謝中博,日後在成年組都小有名氣,卻都不是至尊級別的人物。

然而,真正讓2000年的世青賽載入史冊,以至於幾近確立了此後17年男子羽壇主旋律的,卻是彼時並列於男單季軍領獎台的兩位少年——

那兩個拿下銅牌的少年,一個叫李宗偉,馬來西亞檳城人,時年18歲。

另一個,叫林丹,中國福建人,時年17歲……

作者:

推薦閱讀:

想要打好羽毛球雙打,這些意識與原則你必須知道!
願你羽球情深,不負歲月悠長
今年湯姆斯杯中國隊止步八強,看到知乎上很多網友把矛頭指向李永波,這麼多年了,如何客觀的來評價李永波呢?
沒有教練的情況下 如何提升羽毛球水平?

TAG:羽毛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