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的「貪圖享樂」VS「延遲滿足」:「我該吃掉眼前的棉花糖嗎?」

前幾日,我收到一位讀者的提問。這位先生表示,他認真看了公眾號上以往的文章,得到了很大的幫助,但是在小孩的教育問題上始終沒有什麼成效。他的描述如下:

「每次嘗試和他(兒子)理性平等的溝通,他都會選擇性屏蔽掉他覺得不重要的內容,今年12歲小學6年級,感覺他最大的問題是太放縱自己的私慾。每時每刻都想著怎麼過最肆意,最開心,迴避管教和作業,一直和監護人玩捉迷藏,會找最柔軟的地方躺下,稍微熱一點就開空調,冷一點就開浴霸,他的口頭禪就是無所謂,不考慮明天,當下過的舒服有遊戲和食物就萬事大吉了。感覺共情尊重等等方法都試過了,不知道您是否更好的建議?」

我要感謝這位讀者的提問。他描述的這一類的孩子不少,人可能比較聰明,卻遠遠沒有發揮出自己的潛力,總讓家長有種「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總想著怎麼樣去鞭策孩子更加刻苦,取得自己應有的成就。

我看完提問後的第一反應:這個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有待加強。

什麼叫「延遲滿足」呢?它與「享受當下」的概念相對應,是指一個人能夠為了實現長遠目標而暫時忍耐當下的不適感。越王勾踐為了滅掉吳國而苦練本領,日夜刻苦自勵,立志雪恥圖強,最終苦盡甘來,這就屬於一種「延遲滿足」。

那麼貪圖眼前的享樂和「延遲滿足」,分別會怎樣影響孩子的發展軌跡呢?有兩個針對兒童的行為學實驗,放在一起看,很能說明問題。

第一個實驗,你可能已經猜到了,就是教育學上著名的「棉花糖」實驗。

斯坦福的棉花糖實驗,是斯坦福大學沃爾特·米歇爾博士1966年到1970年代早期在幼兒園進行的有關自制力的一系列心理學經典實驗。在這些實驗中,四歲的孩子們可以選擇在實驗員離開後,馬上吃掉桌上放著的一個棉花糖,或者選擇等待一段時間直到實驗者返回房間(通常為15分鐘),得到相同的兩個棉花糖。

大多數孩子都難以抗拒棉花糖的甜香。他們知道,等待和忍耐可以讓自己得到更多,但有些孩子還是會選擇向誘惑妥協——直接吃掉自己面前的棉花糖。

另外有一些孩子決心忍耐,他們通過背對著棉花糖以抵制視覺誘惑、高聲唱歌以轉移注意力、踢桌子、甚至打盹的方式強迫自己不去碰桌上的棉花糖。

在後來的追蹤調查中研究者發現,當年能忍耐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SAT(美國高考)成績、更多朋友、更苗條的身材,等等。總而言之,從世俗的角度來看,那些當年抵住誘惑沒吃掉棉花糖的孩子更「成功」,也就是說他們取得物質成就的比例更大。

第二個實驗,則是對於孩子如何做選擇的傾向性的研究。

為什麼有的孩子會選擇「享受當下」,而有的卻選擇「延遲滿足」呢?

統計學家發現有如下的規律(憑記憶寫的,可能在細節上有出入,歡迎更正):

生活在不穩定的氛圍下的孩子(例如貧民窟長大的兒童),更傾向於享受當下,所謂「今朝有酒今朝醉」,因為他們不確定明天會發生什麼。如果他們今天手裡有一顆棉花糖,就要趕快吃光落肚為安,因為若是放到明天,很可能就會被別人吃掉。

生活在資源富足的社區的孩子,則更少的展現出這個問題。他們對自己更有長遠規劃,為了實現長期的利益而願意接受「延遲滿足」。他們對於世界的認識更穩定,也更有安全感,簡單說來就是「相信明天不會發生什麼了不得的大事」。這一類孩子手中的棉花糖,更願意省下來留給明天,因為他們確信到了明天也不會有人搶走屬於他們自己的東西。

所以,如果我們希望能增強孩子的「延遲滿足」能力,我們對待孩子的方式就要「持續而穩定(Consistent)」,給予他們足夠的愛,滿足必要的物質需求,並且注意日常不要侵犯他們的利益,這些都會建立他們對周遭世界的安全感。

有些人喜歡「逗孩子」,其實本質上是欺負他們:故意奪走小孩子的玩具,吃掉自己許諾給小孩子的糖,欣賞他們哇哇大哭的樣子,這種做法就很不可取。

另外,身體力行的為孩子作出表率作用(Role-modeling)也很重要。家長應該明確的為孩子樹立規則,從自身做起,守護自己定下的規則。

例如,愛讀書的父母,養育的孩子通常也喜愛閱讀。如果家長希望孩子能多讀書少看電視,那家長最好自己率先做到這一點,不要自己躺在沙發上一邊刷劇玩手機一邊要求孩子去寫作業。當家中讀書的氛圍濃厚起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對閱讀產生興趣,出現潛移默化的改變。

讀者們可能會有這個問題:如果我已經調整了教育方針,做到了以身作則,可我的孩子還是「不夠優秀」怎麼辦?

Well,恕我直言,所謂「我的孩子一定要比同齡人優秀」的出發點,可能一開始就出了問題。

精英永遠是少數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極限。拿孩子和別的同齡人橫向比較是不公道的——自身資質、天賦、意志力、眼界、家境資源等都很不同,怎麼拿來比較?

我們看到的有些孩子讀書特別好,真的不是因為他們學習有多認真,而是智商奇高。硬要自己的孩子去和這樣的孩子比成績,太殘酷了。

如果我們對於孩子有要求,希望他/她變得更好,那是沒有問題的。問題的關鍵是,「優秀」的標準在哪裡。

所謂「優秀」,是讓孩子和自己縱向比較:希望每天的他/她都超越從前的自己,每天都有進步,一步步靠近自己設立的長遠目標,這樣才叫真正的優秀。

另外,和我們想像中有點出入的一個事實是,就連意志力也是一種稀缺資源。

意志力就像智商一樣,不是平均分布的。有的人天生意志力和忍耐力就更強,能對自己的目標咬牙硬拼,堅持實現目標;有的人天生的意志力則趨於薄弱,稍微認真學習一下就覺得累了,像屁股上長了釘子一樣壓根坐不住。對於後者而言,強迫他們努力會更難,因為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像前者一樣刻苦,而是他們本來就做不到。對於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有策略的幫助孩子,將其有限的意志力發揮到對他/她最有價值的事情上。

例如,孩子成績不行,但體能非常之好,又擅長運動,這類孩子就應該開發一下他們在體育方面的特長。在自己擅長的領域取得成就,另闢蹊徑,也許會走得更輕鬆也更遠。

再比如,我自己從小的語文和外語成績就好,很喜歡閱讀和寫作,但學數學就是腦子裡缺根弦。因此,我會盡量去學能發揮我優勢的專業(語言學、教育學、文學、英語),然後從事自己擅長的工作,以此謀生。如果當年我硬要去死磕數理化,相信最後的結果只會更糟。

總之,希望家長們都認清現實,注意讓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揚長避短,千萬別拿自己的短處和人家的長處比,否則越比越自卑。

人生並不是那麼公平的,每個孩子在一出生拿到手的牌就很不同。即時和拿到一手好牌的人沒法比,我們還是可以盡量聰明的把手中所有的牌打好。

再回到讀者來信中提到的問題。

「他最大的問題是太放縱自己的私慾。每時每刻都想著怎麼過最肆意,最開心,迴避管教和作業,一直和監護人玩捉迷藏,會找最柔軟的地方躺下,稍微熱一點就開空調,冷一點就開浴霸,他的口頭禪就是無所謂,不考慮明天,當下過的舒服有遊戲和食物就萬事大吉了。」

這位先生所描述的自家孩子的情況,我總覺得感覺特別眼熟,仔細一想,這不活脫是《機器貓哆啦A夢》里的主人公野比大雄嗎。

大雄可能是全世界最著名的「不求上進卻非常幸福」的小孩子了。一切都取決於他有一個最了解他、包容他、為他量體裁衣提供貼心幫助的好夥伴哆啦A夢。

其實,每個孩子都可以那麼幸福,只要他有一對開明的父母,無條件支持他成為他想成為的人。家長一定要善於發現自己孩子身上的閃光點。

只要能找到孩子喜愛並擅長的事,就可以以此為支點,鼓勵他樹立目標,為之努力。待他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嘗到了努力的甜頭,他就能極大的振奮自己的信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例如,大雄雖然長相普通、有點膽小、不夠努力上進導致做事常常失敗,可他卻非常的正直善良。他在小夥伴遇到危險的時候,總是挺身而出保護他們,也獲得了大家的尊重和信賴。

大雄就是大雄,永遠不會變成模範生出木杉。可是,他雖然不擅長學習,卻是個「宇宙級的神槍手」,最後還超越了各方面樣樣優秀的出木杉,娶到了所有小夥伴眼中的女神源靜香!

政治不正確的說一句,我想孩子最想聽到的來自家長的一句話是:

「爸爸媽媽支持你做你想做的事,只要你快樂。你沒必要一定要優秀。」

最後,要在此謝謝對我說過這句話的我的爸爸媽媽。愛你們呦~~?

The end

喜歡我的文章?歡迎點贊、轉發和留言。

大家好,我是加拿大的兒童教師陳棉棉(Alice),堅持每周更新,和大家分享我的工作趣聞與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AliceandMagicBeans(愛麗絲與奇妙豆),實時接收我下一篇文章的推送。

weixin.qq.com/r/MTm8pL7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往期文章回顧:

兒童的「情緒價值」:負面情緒怎樣幫孩子完善自我?

「反霸凌」行動:幾招教孩子擺脫校園暴力

男孩玩手槍,女孩愛芭比?刻板印象正在毀掉你的孩子

「匱乏感」VS「儀式感」:習慣怎樣影響孩子的性格?

商業合作請在後台留言,直接聯繫本人。

全部文章提供有償轉載,請在「維權騎士」網站陳棉棉的授權品牌館進行操作。

授權網址:

rightknights.com/materi


推薦閱讀:

富養到底在養什麼?
互聯網+新時代,在線作業正成為教育產業變革代表作
高等學府到底是精英教育好還是普遍教育好?
北大清華本部學生如何看待醫學部臨床八年學生 ?
當下鍛煉小孩吃苦還有意義嗎?

TAG:儿童 | 教育 | 情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