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同比增長10個點 新總裁陳文淵的沃爾瑪設想

撰文 | 李華

實名添加微信shangyegcj加入商業觀察家交流群

沃爾瑪大賣場中國業務總裁陳文淵,2017年初正式入職。這位1978年於新加坡出生的職業經理人,過往職業生涯大部分在麥當勞(台灣、非洲)、諮詢公司度過,之前沒有實體零售運營,及沃爾瑪工作經歷。

所以,當《商業觀察家》看到陳文淵簡歷時,產生的第一反應就是,沃爾瑪難道要做餐飲體驗業態?第二反應則是,在選址拓店層面極富口碑的麥當勞、陳文淵過往在麥當勞創造的出色工作成績,是否意味著沃爾瑪在中國要開啟新的擴張,尤其是在中小創新業態層面?

帶著一些好奇,《商業觀察家》近期專訪了陳文淵。

陳文淵告訴《商業觀察家》,他加入沃爾瑪,工作使命主要基於三點。

一、從顧客角度思考

「有時候,你加入一個團隊,這個團隊本身有非常成功的經驗、歷史,但也可能會陷入慣性思維。我希望帶給團隊的是,重新從顧客的角度去想。我們要有什麼樣的願景,對未來5年、10年做一個長期計劃。」

二、跨界能力

「目前,各行業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無論是產業、零售業、快送等,相互之間越來越模糊。我可以為團隊帶來跨界的一些經驗。比如,在諮詢公司的時候,我曾服務過很多快消品、食品公司。因此,在經營自有品牌商品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從零售商的角度去思考,也要從包裝食品角度去看這個生意。」

三、專註

「加入沃爾瑪,很多東西我需要學習,要願意學習、聆聽顧客、員工團隊的聲音,進而協助大家做最好的一個策略上的專註。中國市場機會很多,像「餐飲+零售」這樣的業態有沒有機會形成穩定性的商機?一定會有。機會太多,對我們來說,比較重要的是,大家專註在有把握的領域,雞蛋要放在這個籃子里。然後,要有非常實際的行動計劃和目標。」

大賣場

與陳文淵的「接觸」是從大賣場業態未來發展開始聊起的。

當下市場,普遍性地「看衰」大賣場的「未來」。一是認為,如果非食麵積太大,現在商超零售商沒有辦法做了。二是,在城市中心、在社區,上萬平米體量的大賣場受物業條件(租金,及可供選擇物業較少)剛性約束太大,難有發展空間。

陳文淵對於大賣場的理解則是,關於大賣場的未來,大家都在摸索,怎樣才能滿足客戶需求,應對電子商務等的衝擊。

「我覺得大賣場的潛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很多場景,大賣場未來扮演的角色也會像MALL一樣,有非常多的選擇,非常豐富的商品。目前,在三四線城市,對現有大賣場業態也還有很大的需求。」陳文淵稱,「比如,讓大賣場變得更緊湊就是消費者要的一個選擇,也是對大賣場潛力的挖掘。」

沃爾瑪近期在昆明、武漢、上海連開3家緊湊型賣場。該類賣場典型特徵是,生鮮、食品佔比至少達到50%,非食麵積大幅縮減,整體經營面積則在4000-5000平米左右。

陳文淵表示,從業主的角度,緊湊型大賣場的選址更靈活,可以更接近顧客居住的小區。現在,沃爾瑪正在摸索緊湊型大賣場的成功方式,未來每年,沃爾瑪會開30-40家大賣場。「當我們覺得新的緊湊型大賣場有把握成功的時候,我們也許就會把更大的開店比例給到緊湊型大賣場。」

而對於非食業務經營,是否全無機會?

陳文淵認為,非食業務未來還是可以經營,但是要看不同的品類。一些非食品類仍然非常有潛力。主要是那些不是很容易從網路上、專賣店上獲取的品牌,大賣場仍還是一個很好的購物場景。

「強」生鮮

沃爾瑪在中國市場的一大競爭優勢,是其的供應鏈能力。其擁有全球範圍完善的供應體系,在進口商品、自有品牌商品層面,形成了獨到競爭優勢。

《商業觀察家》關注的是,沃爾瑪在中國市場內供應鏈優勢培育有何作為,尤其是在生鮮品類層面。

陳文淵稱,目前,沃爾瑪的生鮮業務是盈利的。2017年前兩季度,沃爾瑪中國業務所取得的良好業績表現,首功就是生鮮。其帶動了沃爾瑪整體銷售增長,生鮮業務從今年初到現在有5-10個點的同比銷售增長。

「在供應鏈優勢構建層面,我們首先簡化了供應鏈流程,提升商品到店的頻率,這樣商品新鮮度會更高。沃爾瑪也在引入新技術構建供應鏈體系,比如區塊鏈技術,可以對商品進行溯源,保障食品安全。區塊鏈的支持會快速推動到生鮮領域,先是從豬肉品類開始。」

陳文淵表示,「舉個簡單例子,在供應鏈流程優化層面,沃爾瑪已經採用可重複性使用的生鮮流轉箱。過去,果蔬品類,從供應商到DC(沃爾瑪的物流配送中心)到門店,其運輸方式會有多道『人手』處理環節,在供應商處用一個箱子裝商品,運到沃爾瑪DC後,則會將商品拿出放到另一個箱子內。這樣的人手處理環節造成的生鮮損耗很大、商品品質下降。現在,從供應商到DC、裝車、店內展示,沃爾瑪會採用同一個可重複使用的生鮮流轉箱,中間沒有人手處理環節。所以,這些通過在物流等層面的漸漸改進,你會發現,沃爾瑪門店內的商品品質、顧客接受度已經開始提升了。」

沃爾瑪能在供應鏈層面持續優化,也得益於其過往對供應鏈的持續投資。

當下,沃爾瑪在中國已經建立了11個生鮮物流配送中心,這個基礎、業務量,可以讓其向上游輸出供應標準。

而對於生鮮業務規劃,及未來投資重點。

陳文淵表示,沃爾瑪對生鮮業務的規劃是,生鮮業務的銷售增長至少要高出整家門店銷售增長的2-3倍。

「因為必須要依靠生鮮帶動更多客流。同是,發展生鮮業務也能幫助我們加強後端的產品管控、農產直采能力。因此,在生鮮領域,我們會在上游做更多投資,比如在包裝、製作過程中,以及跟供應商討論更多長期的合作方案。」

陳文淵稱:「這是我們覺得未來可持續發展的,生鮮供應鏈還有很多功課是必須要做的。這些不僅意味著提升消費者對我們生鮮的可信賴度,從競爭優勢角度,也是其他幾個競爭對手不可複製的。」

《商業觀察家》問陳文淵,投資層面,未來會不會持續增加生配中心的數量。陳文淵稱,數量不會增加,但會改造既有小規模生配中心,以增加其產能。

而對於生鮮業務,沃爾瑪未來會否和京東生鮮進行一些業務協同、融合。

陳文淵稱:「現在不是應該融合的一個階段,是鼓勵大家嘗試新的模式,因為當下沒有一個人有標準的答案。我們有自己的策略和方向,跟京東這塊不是衝突的。當下,在沃爾瑪門店附近也有一些新業態店開設,但是,這些新業態店並沒有影響到我們的銷售與客流。」

為消費者節省時間

作為商超零售業「新人」,以及餐飲業「專家」,由陳文淵領導沃爾瑪中國業務。市場自然會對沃爾瑪在中國嘗試新零售業態產生聯想。

陳文淵告訴《商業觀察家》,會考慮,或嘗試一些更小型業態店,以及增加餐飲等體驗元素。其也分享了對當下出現的「餐飲+零售」、「超市型便利店」的看法。

對於「超市型便利店」,陳文淵認為,全球範圍內,沃爾瑪都沒有做過7-11這樣店型所經營的商品,因此,沃爾瑪的店型創新要跟沃爾瑪既有供應鏈優勢去探索。「在我們比較小型的門店,大家會看到更高的自有品牌比例,同質商品的價格可能會低大約30%。目前,自有品牌在沃爾瑪當前銷售的佔比大約是5%,沃爾瑪希望未來自有品牌的銷售,相比目前會有兩、三倍的增長。」

至於更小業態的生鮮經營。陳文淵稱,「控制損耗對生鮮是非常重要的,生鮮經營一定要有量的基礎,才能更好控制損耗。如果單店銷量基礎比較低,對護膚品等影響相對不大,但對生鮮就會造成比較大的問題。因此,小型業態的銷量規模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在一個非常小的業態里做生鮮,對於管控、庫存,怎麼去估計消費者需要多少,整個需求跟庫存的比例是多少,這些是非常難的。會造成缺貨,或者太高損耗、品質、鮮度等問題。」

而對於「餐飲+零售」,陳文淵認為,需求是有的,但是也不能取代大賣場、一般超市所能提供的服務。

「加餐飲的問題是,犧牲了一些商品品種的選擇性跟一般商品的競爭力。同時,怎樣才可以做到讓消費者經常性關顧?亞洲餐飲競爭非常激烈,每當開一個新的品牌,平均壽命可能只有幾個月,因為亞洲消費者希望在餐飲上有很多的變化。因此,如果過了興奮期,消費者下次不來了,那麼可能餐廳部分沒有利潤,零售這部分也沒有得到很好收益。」陳文淵表示,「我們希望提供給消費者的是什麼?消費者每周需要買回家的日常生活物品,包括生鮮等,都可以到沃爾瑪買到。加餐飲,會讓經營變得更有挑戰,顧客可以在這裡買到、吃到一些海鮮,但也可能造成消費者不能在這裡滿足一周的日常生活購物需求。」

陳文淵稱:「我覺得,消費者未來時間更少的時候,其實他們要的是,更便利的購物體驗,能夠在一個地方把每周都需要的商品,在一個業態里滿足到。因此,我們還在探索餐飲形式。」

為消費者提供更便利的購物體驗,就是幫消費者節省時間。這一塊,毫無疑問也需要從線上線下一體化層面去思考。

陳文淵介紹了沃爾瑪在線上線下一體化層面的業務進展。

「為消費者節省時間,主要有兩塊業務設想,一是,我們跟京東到家的合作,當下所能提供的配送服務,限制在門店周邊的3公里範圍內,因此,我們在思考門店3公里之外的區域,有沒有其他方式提供同樣的服務。在時間上,現在我們是1個小時配送到家,未來怎樣達到半小時,甚至15分鐘配送到家。同時,在商品層面,送貨到家的服務一定要品種齊全,不能讓消費者上不同平台才可以購買到所需要的全部商品。」陳文淵稱,「第二個努力方向,則是要把線上跟線下的購物體驗結合起來,提供線上線下更無縫鏈接的服務,我們在進行小型業態創新嘗試的時候,大家可以看到更多體現。」

按沃爾瑪的設想,如果要實現半小時,甚至15分鐘配送到家服務。《商業觀察家》認為,一定會基於門店覆蓋密度,或者說終端覆蓋密度來做配送服務,因為這樣才可以形成「更短」的配送距離,以及更節省時間的配送效率。而若按這一業務邏輯,考慮到沃爾瑪當下大賣場門店布局較分散的特點,未來,沃爾瑪可能需要發展基於社區密度覆蓋的更小型業態的布局。


推薦閱讀:

顧客流失、轉型失利:「行業標杆」全食超市走下神壇
為什麼超市會有賣襪子,這是不是有什麼經濟學道理?
麥德龍為什麼要堅持嚴格的會員制?

TAG:沃尔玛 | 卖场 | 连锁超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