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三昧

流水三昧

流水三昧,便是《金剛經》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不要執著眼前的念頭,讓它來者自來,去者便如河水般流走。「應無所住」就是不要執著它,不要執著任何念頭。這就是流水三昧。密勒日巴坐在河邊進入流水三昧,說的也是這個狀態。世上萬相和諸多念頭像流水一樣過去,他一切都不執著,不執著過去的念頭,不執著未來的念頭,當下的念頭也不執著。做到《金剛經》所說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金剛經》中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指的是什麼心?真心。某典故中有人問一和尚:「你點的哪個心?」那僧人無法回答,其實,他應該「點」的,便是那個無執無舍的當下真心。只要你始終安住無所住心,那麼無論你是在大喝,或是啐唾,甚至做出其他看起來不太平靜的事情,你也仍然有可能入道。也就是說,無論你在大罵,還是大哭,只要你不執著於罵的念頭和哭的慾望,安住於了無牽掛、毫不執著的狀態,就可能進入流水三昧。藏人於是說:聖者行了凡間事,他的心仍是聖潔的。

《金剛經》中講的,實際上就是大手印,非常了義。多誦《金剛經》,自然就會減少執著。或僅誦最後四句偈「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也能產生相應的效果。這就是前面說過的三支法中的「如幻道」。把一切都觀成本尊的化現:一切聲音都是本尊的聲音,一切都歸於空性,一切都是幻化的,幻化的還是自己的心,還是空性,如此去觀,就很容易證得智慧。

其中的要點,便是心不能執著。這就像你拿劍斬水,雖然水有一個瞬間確實被斬斷了,但提劍的同時,它又會復原,心也要這樣。當你做得到這一點時,你無論經歷什麼事,雖然經歷時會產生某種情緒或感覺,但過去也就過去了,你的心裡留不下任何痕迹。

所謂的流水三昧,就是任萬物如流水不停歇,自己只管享受和體會的那顆心——那顆如如不動、卻又了了常明的真心。

這時,你的心像天空般渺茫浩大,像明鏡般沒有任何灰塵,空曠光明,寧靜如水,博大似海,各種因緣像潮水般湧來,但你心不搖動,只管隨緣而為。如果有人聽法了,你就給他講一講法;如果有人想明白道理,你就給他點撥一下;如果有人需要安慰,你就安慰一下。就是說,需要時,你就做一做,隨做隨了,隨了隨做,也就是隨緣,不攀緣。能做到這一點時,你的心就處於三昧之境了。

最開始當然做不到,它需要一種觀察的訓練。

止觀雙運

過去,我就在凈境中做過這種訓練。首先,我觀無我,破我執。如何觀呢?尋找一個不需要條件的我。當我觀察自己的生命,發現哪裡都找不到「我」時,我也就發現了「我」是個巨大的假象:父母結合,才有了「我」,但「我」的所有細胞都在新陳代謝,分分秒秒都在變化,我從小孩長成大人,最後白髮蒼蒼,臉上也長出皺紋,我的見識喜好也在不斷改變,小時候喜歡的東西,現在不一定喜歡了,小時候認可的人,現在也不一定認可了。那麼,哪個才是真正的「我」?所以,我跟萬物一樣,也是因緣聚合的產物,是一個幻覺、一場夢,而所謂的人生,更是夢中之夢。

觀到這裡時,再觀這個世界。先是逐一地觀,到了後來,就成了一種習慣,一種自然狀態,類似於呼吸。你就會覺出世界的虛幻,因為你發現它一直在變化著,就像做夢一樣。在這種夢幻覺受中,你就會破除執著。久而久之,你就生起無分別智了。無分別智,就是空性。

你還可以觀想在自性的覺海中,有一條小魚在遊動。這就比一般的止觀多了一份警覺。行者一邊安住於自性,一邊保持一絲警覺。你可以觀想在心性的海洋中,有一條非常小的魚在遊動。你在觀察小魚時要一邊體會,一邊保持覺性。這也便是我們提到的那份警覺。一定要在明空之中,保持一种放松後的警覺。

八十四大成就者故事中,就有這樣的情況。比如,有個成就師把中脈觀成大海,海面上有一隻自性化成的小鴨子在遊動。經常觀這隻小鴨子,觀著觀著,他便成就了。觀想小鴨子代表警覺,他就不會昏沉,不會陷入無明和愚痴。相反,如果光有無念,卻沒有警覺的話,就會無記和頑空,前面說過,這是很危險的情況,是要特別避免的。所以,警覺非常重要,一定要止觀雙運。

————————————————————————————————————————

——《光明大手印實修頓入》雪漠 著

推薦閱讀:

根宋上師:修行人最後到底能得到什麼
根宋上師:一切法都要在心地上修
和尚可以吃辣椒嗎?
如何修出一身正氣?
佛教凈土法門如何修行?

TAG:修行 | 佛法实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