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Live: 和郝景芳聊科學教育

下個月初,要和景芳在知乎聊聊科學教育,通識教育,還有我們最近在做的一些事。歡迎圍觀~

下面是Live入口

如何通過科學教育,讓孩子掌握未來

可能有人知道,最近俺在和小夥伴們做一點點不一樣的事情:給孩子的通識教育。這裡給大家一點update~喜歡你們喜歡

如果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我們的野心,那就是,我們想做的,是一堂實現學科深度融合的通識課,是一種多維度理解世界的理性思維方式,是一趟有使命、有故事、有樂趣的世界之旅。

我是王立銘,白天大部分時間裡我的角色是浙江大學教授、老師和科學家,和我的學生們一起試圖解決動物頭腦里一些非常有趣和神秘的問題,比如簡簡單單的一句「我餓了「,背後代表著什麼樣的生物學。

其他時間,我還愛寫科學普及文章,是個科普作者。我出版過兩本大眾科學書,《吃貨的生物學修養》和《上帝的手術刀》,希望用最簡單的語言,讓大家了解最靠譜的科學知識。

我當然更是不折不扣的奶爸一枚,而且正是在開開心心做奶爸的那些時刻,我開始重新獲得一種全新的、看待這個世界的體驗。

有了孩子以後,我除了關注大人如何看待世界,也開始關注,我的孩子,更多的像我的孩子一樣的孩子,他們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呢?

我們看到的,

是全部的世界嗎?

我的大女兒丫丫今年六歲,正是開始主動親近世界、對這個世界產生無窮疑問和好奇的年齡。她每天都會問我好多好多的「為什麼」。

有的「為什麼」,是因為她想知道世界的過去或者未來;

有的「為什麼」,是因為她想知道世界如此運轉的道理;

有時候,她問的其實是「為什麼必須是這個樣子的」;

有時候,她其實只是簡單的想聽爸爸講個故事……

說心裡話,我特別特別羨慕她。

也許只有她這樣的年紀,才真的可以帶著永無窮盡的好奇心和絕不預設立場的包容態度,來好好的看看這個世界。在我們大人的心理,似乎總少不了「自古以來」,「理當如此」,或者「關我啥事」——這些詞兒限制了我們的心智活動,從此我們看到的世界,再也沒有孩子們能看到的那麼大了。

我們生活的世界很大很大。

每時每刻,農田和城市、高山或河流、天空或海洋,都有人類活動的痕迹。人類目光所及,更已經是百億光年尺度的大宇宙。

每一天,全人類積累的數據都超過了過去千年的總和,發生在世界各個角落的故事藉助網路瞬間傳遍世界各地。

我們看到的世界卻也許總是很小很小。

行業的門檻已經如此之高,以至於我們往往需要耗費十幾二十年的苦讀時光才學會了一項世界某個小小角落裡的謀生技能。

智能化的消息篩選和社交網路,讓我們可以永遠生活在和自己意見相同的人群中。完全無視面對同一個世界,文科生和理科生、東方人和西方人、保守派和自由派,可能看到的是完全不同的樣子。

所以,我想帶女兒一起看世界。

但是我又不希望她看到的,只是這個大大世界的小小一部分;更不希望她體會的,只是看待這個大大世界的某一種特別的態度。

我想帶她看到一個豐富、立體、脈絡清晰的世界!

看世界的角度,

有多少是我們不知道的?

我和丫丫住在浙大校園裡,坐標浙江杭州。

九、十月,大概是杭州一年當中最美的季節吧。滿池的荷花仍然在盛放,全城的金桂已經開始慢慢播撒清香。滿眼粉紅碧綠、滿鼻桂子飄香固然已經是人間難得的歡樂時光,足夠吸引路過的人們停下腳步細看甚至掏出手機自拍了。

但是我總覺得好像還不夠。

如果油然吟誦一句「江南可採蓮」,「桂子月中落」,會不會在滿眼滿鼻的欣然之後,遙想在上千年光陰里西湖畔反反覆復的悲歡離合,來來去去的佳人才子?

這是文學。

如果從這裡開始,聯想到眼饞十里荷花,三秋桂子的金主完顏亮,聯想到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南宋朝廷,會不會想到杭州是從什麼時候開始成了南中國的中心城市之一?

為什麼中華文明起源於黃河流域、但卻慢慢成了江南財賦半天下的局面?

高度文明的古代中國為什麼屢屢會被半野蠻的入侵者從北方突破和傾軋?

這是歷史。

如果換個角度呢?

眼前的西湖數千年前還是錢塘江水的一部分,在更遠的過去甚至還在海平面之下。

這片水或者海是怎樣來的?

江水攜帶的泥沙為什麼會在這裡慢慢沉積,又為什麼把西湖和江水最終隔絕開來?

這是地質。

讓我們繼續,為什麼我們的眼睛看得到荷花荷葉的顏色不同,聞得出桂花的醉人香氣?

這種能力是不是所有生物都天然具備?

為什麼這顆星球上的植物大多數是綠色的?又為什麼好像找不到什麼綠色的花?

這是生物。

今天的荷花和桂子是什麼時候出現在這個世界的?

它們一直都長得是今天的這個樣子么?

如果再過百年千年億萬年,今天的荷花和桂花還在么?

他們會不會像很多物種一樣瀕臨滅絕,甚至已經消失?

這是進化。

還有,還有,採蓮要乘小船,而桂樹今天已經是杭州的行道樹。我們的祖先什麼時候發明了船這種工具?

它利用了什麼樣的物理學原理,又是通過什麼技術進步變得越來越快越來越大?

未來我們又有什麼辦法可以製造出更厲害的交通工具?

如果人類歷史上從來不曾出現船和車,那這個世界哪裡會特別不一樣呢?

這是交通。

可以談的角度還有很多很多,諸如此類,不勝枚舉,這些,我都想帶著孩子去看。

不讓她的眼光被固有的框架局限,不讓她的思路被既定的陳規束縛,我想帶她看,這個豐富、多元、宏大的世界。

這樣看世界,

我們想邀請你童行

也許你會心存顧慮,看世界,學習這個世界,這不就是我們每天虎媽貓爸們念茲在茲的事情么?

也確實,作為一個奶爸,有時候我自己都挺難抵抗那種把孩子的每分鐘空閑時間裝滿、每一點剩餘的精力都用來學習和武裝自己的誘惑的。

今天的朋友圈裡,一位朋友用「Over educated, under exposed」,來形容今天東亞文化圈的孩子們,這句話對我仍然有震撼心靈的力量。

我們每一個大人,也許都可以用這樣的尺子來衡量下自己。

我們需要帶著孩子一起看世界,但是我們需要的,絕對不應該是關於這個世界的許許多多知識碎片,不應該是已經被大人們框定和計算過的這個世界的模樣,不應該僅僅是大人們希望孩子知道的世界的那小小一部分。

我們想要孩子看到世界的全貌。

這很宏大,也很艱難,但正是我們希望做的事情。

很快,我們就將推出這項足夠不一樣的教育計劃——童行看世界。我們想邀請所有的孩子們,還有假裝沒有長大的大人們,一起用全新的方式看世界。

我們計劃和孩子們一起,用童書推薦和親子互動指導、音頻視頻節目、夏令營、線下探索課等多種形式,深度探索許多個和這個世界緊密相連的話題——從人體、人類到飛行、航海,從中國、城市到服裝、食物。

把這些問題組裝在一起,我們其實試圖在給我們這個世界畫個草圖

「我是誰?」

「我在哪裡?」

「我怎麼去看世界?」

「我看到了什麼樣的世界?」

「世界的過去和未來,又是什麼樣子的?」

在每次探索的時候,我們會盡量避免嘮嘮叨叨各種知識碎片,而是用「一個科學好問題」、「一個哲思好問題」來串起我們的探索。

我們試圖打通學科之間的壁壘,從古到今,從科學發現到技術進步,從歷史人物到人文藝術,都是我們關心的內容。

在每個故事裡,我們想帶著孩子們,一起來自己看,自己想,自己理解這個世界

比如說吧!

當我們一起來看鳥兒世界的時候,我們不希望用鳥的種類、鳥的分布、鳥的名字、鳥的生物學歸類、鳥的體重身高來顯得很有學問。

反過來,我們倒是希望你們一起想像。

如果飛在空中會看到什麼不一樣的風景,為什麼鳥會飛而咱們自己不行,我們的祖先看了飛翔的鳥兒之後,又產生了什麼奇妙的發明創造,而最終這世界上飛的最高最遠的生物,又因為什麼不是鳥兒,而是我們自己。

比如說吧!

當我們一起來看咱們自己的時候,我們也不會用消化系統啊呼吸系統啊血管肌肉皮膚眼睛鼻子嘴巴這些乾貨知識來填充課堂,讓孩子們提前好多年就學會本來也許中學科學課上才會接觸的知識。

我們的探討也許會從第一個人是誰開始。

一起聊聊到底是不是神仙創造了人,聊聊第一個人和我們有什麼不同,聊聊人之所以為人,有著什麼樣的本領和天賦、要付出什麼樣的代價。

聊聊我們的每個祖先都是天生的探險家,靠自己的雙腳走遍世界,也聊聊同樣都是人,男孩子和女孩子有什麼樣的不同,這些不同又是為什麼。

在我們看來,這種方式,關乎教育的核心和本質。

在很多很多年裡,教育意味著名校文憑、求生技能、意味著加官進爵、意味著光宗耀祖,甚至意味著炫耀、篩選、打敗別人或者不被別人打敗。

但是在我們看來,拋開這些「技術性」的目的不談,教育的本質永遠都是——幫助一個孩子理解自己是什麼樣的人,自己生活在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又想要如何生活在這樣的世界裡。

我們要做的,是讓教育回歸教育的本源,讓教育關注孩子本身。

如果要用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我們的野心,那就是,我們想做的,是一堂實現學科深度融合的通識課,是一種多維度理解世界的理性思維方式,是一趟有使命、有故事、有樂趣的世界之旅。

你想要和我們一起么?

下面是Live入口

如何通過科學教育,讓孩子掌握未來


推薦閱讀:

根據相對論,經常奔跑的人是不是活得比較久?
恐龍的膚色是如何確定的?
想要斷肢再生嗎?想要起死回生嗎?你要先變成水母才行!
聽說蜘蛛小時候會找到一個高處吐出絲掛著,等到風吹來的時候隨風飄到很遠的地方,是真的嗎?有紀錄片講嗎?
如果把一包辣條撕開,可以繞地球一圈嗎?

TAG:教育 | 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