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居國外,反而不想用英文名了…

1.

我決定棄用「Kevin」這個英文名了。

不是因為太多髮廊小哥叫『Kevin老師』,也不是因為它太普通。畢竟,我的中文名也很普通啊。

而且高一開始用這個名字,後來大學、工作,一直在用。

我以為還會用下去,沒想到來到澳洲這樣一個英文環境後卻突然發現:

一個假模假式的英文名,對我來說毫無必要。

我發現,不少越南人、日本人、香港人都在用自己音譯的姓名,在這個移民國家社會似乎早已接納;

我發現,澳洲人叫「Jiawen」讀音還算準的,一個電話打過來直呼「Jiawen」還有點小親切;

而且,我的法定文件,護照、稅號、駕照、銀行賬戶等等名字全是「Jiawen」;

最重要的是,「Kevin」真的不是我的名字啊!它不過是一個代號,我又不是ABC,為什麼要用這樣一個假假的代號呢?

2.

離開故土,反而讓我對以前不怎麼敏感的名字特別在乎,讓我有種不願意為環境而妥協的倔強。

在這個社會,「Jiawen」這種一看就不是傳統英文的拼寫,反而是讓我變得獨特的名字,是我告訴別人「我是誰」的最正確的方式。

我後來想了想,這個名字背後,隱含的是一個更深刻的話題:

身份認同。

我想起之前看過的一個帖子。

今年年初,一位美國華裔二代「ArmorUSA」在美國最大的華人論壇文學城上發帖,告誡那些想移民美國的中國父母,應該認真考慮移民對孩子造成的正負面影響再選擇是否移民。

「否則,父母一廂情願的移民夢往往會斷送下一代的未來。」他說。

自稱七歲就隨父母移民美國的他認為,美國的華裔二代正處於尷尬而痛苦的境地。

一方面,華裔二代思想屬「美國人」,然而因為美國社會普遍存在的種族歧視,他們從小便要面對各種欺侮,更因為不是白人而不能實現與白人同層次的權力、金錢和影響力。

另一方面,因為在美國成長,他們喪失了身為「中國人」的權利,喪失了中國文化的印記,不會說中文,因此也不為中國人所接受、認同為同類。

更讓他們受挫的是,在中國逐漸崛起的當下,很多在權力和商業要職上工作的白人甚至更尊敬中國人而非華裔二代。

然而,當華裔二代向父母傾訴這些苦惱時,經過一番打拚好不容易在美國穩定發展的父母卻往往聽不進去,甚至認為孩子身在福中不知福。

這個帖子引起了不小的反響,許多華裔二代深有共鳴。

3.

總的來說,「ArmorUSA」認為這個鍋父母要背。

我看完帖子後,也確實覺得是父母的鍋。

老一代移民的矛盾之處在於,他們當初的移民動機是跟現在世界發展新形勢相違背的。

他們移民的原因,除了因為「美國有多好」,更因為「中國有多不好」。

他們跟大部分「灣灣」以及一部分香港人一樣,中國出了什麼負面的新聞都會互相轉發,還流露出一種怒其不爭的「正確」態度,說到底心裡還是爽的。

為了強化自己行為的合理性,讓自己認知協調,他們必須時不時喂自己吃一顆「中國要完」的藥丸,以至於蒙蔽了自己的雙眼。

最糟糕的是,這顆藥丸他們自己吃就算了,還喂下一代吃:他們對美國盲目崇拜的心態,讓他們迫切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真正的「美國人」,「因而忽略了讓孩子正確認識到自己除了是美國人之外,也是『華人』的另一重身份。」(by 知乎LSLK)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華裔二代自然難以對「華人」這個身份產生認可;他們本來自我認同為「美國人」,然而隨著他們年齡增長、進入社會,卻被主流社會告知「你是少數族裔」、「你是華人」的真相,這對他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很大的打擊。

但對於「華人」,華裔二代又只有模糊的概念,他們對中國的認識流於刻板印象,甚至不懂中文,他們還接收了很多篩選出來的負面信息,這讓他們如何自我認同為「華人」?失落、憤怒、自我否定、自卑等情緒必然產生。

在澳洲,這樣的情況一樣存在。

我前段時間採訪過一位墨爾本土生土長的華裔二代,便經歷過類似的成長過程。

這位名叫Chris Pang的演員目前在好萊塢打拚,他的夢想是讓華人面孔在好萊塢電影圈更加閃耀。

然而他小時候,也一度非常憎恨自己的華人身份。

「那種自我憎恨的情緒陪伴著我成長。」他說,澳洲的名人、澳洲銀屏上看到的全是Caucasian(高加索人、白人),同學們都能找到自己的idol,他卻始終難以找到自己能夠仰望的榜樣。

後來他看香港電影,看李小龍,看成龍、劉德華、周星馳,然而這些人都遠在香港,平時在澳洲的主流媒體上根本接觸不到。

直到他去香港發展了一段時間,這種身份認同危機才慢慢解除。

如今積極開朗的Chris

4.

隨著中國慢慢崛起,老一代移民的移民動機的合理性產生了巨大的動搖。

當年跟他們同一起跑線、甚至不如他們的同學朋友,如今或事業有成、飛黃騰達,取得了他們在澳洲難以取得的成就。

在我加入的校友群裡面,有一些老移民已經認識到了這點,有的人坦言失落,也有人選擇做鴕鳥。

個人覺得,老移民以及移民二代遇到的問題很有可能在新一代移民這裡得到解決。

因為新一代的華人移民中,越來越多人選擇移民不是因為中國不好,而是希望尋找新的生活和體驗,或是一種對沖的、資產平衡配置的、防範風險的選擇。

這一代移民,也是第一次鼓著錢包移民的華人。

換言之,這是一種積極的、主動的選擇。

而且,新一代移民在能力智識以及民族自信上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沒有文化上的弱勢感,他們更有經濟實力,他們不期待「融入」而傾向於「共存」。

因為足夠自信,沒人覺得自己是二等公民,沒人會對白人低聲下氣,該爭取的爭取,該反對的反對——至少我接觸的許多澳洲年輕移民,都這樣。

即便拿到綠卡、成為公民,這一代移民的身份認同也沒什麼可糾結的:

永遠是中國人,永遠保持中國胃,喜歡讀中文書,喜歡看中文綜藝節目;與此同時說好英文、跟本地人友好相處——能同時說中英文在當今世界本來就是巨大的優勢。

到下一代,我希望他們也能認同華人的身份。

我相信,中國人始終會走向全世界,雙重國籍也終將被承認。

到那時中國、加拿大、美國、澳洲……哪裡過得好去哪,一切不會再是不歸路。

想得美吧,哈哈。

(題圖:出國前在成都拍的熊貓)

推薦閱讀:

在珀斯,與西澳漁人相處的日日夜夜
澳洲朋友們,還記得去年火到不行的小精靈嗎?一年過去了……你是否會想念那段日子?
我移民了,你羨慕嗎?
在澳洲沒有一杯咖啡不能解決的事。如果有,那就兩杯。
澳洲旅遊簽證申請全指南~嗯哼?就是很乾貨

TAG:澳大利亚 | 移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