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皇帝稱帝之後, 一下追尊了二十七代祖宗
中國人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傳統宗族觀念,那就是所謂的光宗耀祖。自己風光了,不能忘本,不能忘了老祖宗。儒家思想和「父父、子子」的禮制早已深入人心,誰都不是從石頭縫裡蹦出來的,誰都有爹娘祖宗。《漢書》中記載的「禮,人道親親故尊祖,尊祖故敬宗」,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所以說有的人高中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回鄉祭祖,向九泉之下的老祖宗焚香報喜;有的人做了高官之後,就亟不可待地跑進宗祠,對著列祖列宗的牌位磕頭膜拜。這其實都是人的本性。
我們普通人如此,那皇帝特別是開國皇帝更是如此。我們都知道但凡是開國皇帝,沒有哪個不是披荊斬棘,一路跌跌撞撞才做到如此高位的,其創業歷程中的艱難險阻遠非常人所能想像。一旦坐穩了江山,其個人成就自然無以倫比,祭告祖先便成了一道必不可少的固定程序。《禮記·王制》是這樣規定的:「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意思就是說,天子或後來的皇帝,通常設七廟(始祖和最近六代)供奉祖先。此外《後漢書》有云:「漢家之制,推親親以顯尊尊」,由此可見,這項制度從漢朝開始便固定了下來,其對後世的影響可謂深遠。
當然這裡的七廟之數並非一成不變的。比如王莽篡位之後就曾「起九廟」,除自己的七代老祖宗外,還額外追尊了「黃帝太初祖廟」和「帝虞始祖昭廟」;曹丕建魏後,只追尊了三代,父親曹操為武帝,祖父曹嵩為太帝,曹嵩的養父宦官曹騰為高帝;武則天稱帝後,「立武氏七廟於神都」;就連臭名昭著的亂賊侯景,在只知父親名諱而不知其他祖先名諱的情況下,還生拉硬扯地立了七廟,追尊了七個皇帝。
然而這都不算什麼,歷史上有個奇葩皇帝曾一連追尊了二十七代祖宗為皇帝,開創了歷史之最。他便是北魏的開國皇帝拓跋珪。
這拓跋珪其實也是個苦命的孩子。其祖父拓跋什翼犍一開始是代國的國君,其父拓跋寔在一次保護拓跋什翼犍時身受重傷,後不治身亡,拓跋珪是遺腹子,所以他從小就沒了爹。後來代國被前秦所滅,七歲的拓跋珪僥倖逃脫,先後輾轉於劉庫仁部、賀蘭部,過著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的生活,然而其特殊的身份為兩部所不容,接連遭到劉庫仁以及舅舅賀蘭訥的陷害,歷經九死一生,最後終於是艱難地活了下來。
後來拓跋珪幾經輾轉,終於是艱難復國,而後又一步步地挫敗強敵後燕,終於是在公元396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北魏。試想下,他從一個流亡的兒童最終成長為世人矚目的草原雄鷹,這份來之不易的成功和喜悅,如果不告慰拓跋部的先祖們能行嗎?再者說,自己風光了,祖先也應該跟著一起風光。於是,拓跋珪便「追尊遠祖毛以下二十七人皆為皇帝」(《資治通鑒》)。
當時拓跋珪之所以這麼做,想必出了自身因素之外,還在於提高門楣,昭示著北魏政權的合法性。不過雖說追尊了如此多的皇帝,但其中有廟號的只有三位:神元皇帝拓跋力微為始祖,平文皇帝拓跋鬱律為太祖,昭成皇帝拓跋什翼犍為高祖,沒有超過「七廟」規格。至於他的父親拓跋寔,這位沒有當過國君的世子,則成了獻明皇帝。
拓跋珪此舉,從民族上來看,他是鮮卑人,想一統天下,做大漢民族的皇帝,為鞏固統治地位,必須接受漢族文化傳統,因此才置三廟以示低調;從國號來看,北魏自認為是曹魏的延續,曹丕追尊了三代,因此也效仿之。
推薦閱讀:
※假如關羽外修好孫權 並且聯合呂蒙陸遜,能否給北上曹魏給其致命一擊?
※如何評價曹爽推行的所謂「正始改制」?
※歷史上,徐庶投曹後真的不再獻一計了嗎?
※【寒硯三國】三馬食曹與魏晉之際的政局
※司徒趙溫是什麼人,敢徵辟曹丕?
TAG:曹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