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2017NHL中國賽觀賽筆記

托@單頁千秋zyy的福,領了一張價值1280的贈票,便屁顛屁顛地前往觀賽。

很慚愧,之前覺著冰球索然無味,僅在中美體育頻道里瞥得一二。所以,截至9月21日的晚7點,歷經一番搜腸刮肚,我卻悲哀地發覺:自己有關冰球的知識儲備僅限於「北美四大體育聯盟老末」的諢號以及「摘下頭盔扔下球棒開掄互捶」的噱頭。

所以…既然也有嘗試著去看NFL,也正好借這個契機,親歷冰球的魅力。

梅賽德斯-賓士中心燈火旖旎,輪廓扁平綿延,線條簡潔有力,擁有厚重的金屬感,恍若UFO降世。室內陳設也與國際接軌,餐飲供給、球星卡展覽、NHL周邊等一應俱全,而以我有限的觀賽經歷,場內的觀感也很貼近大洋彼岸。最有力的佐證便是——某位外國佬進來以後不禁驚呼:「This is fucking amazing !!」

事實上,不僅僅是外國球迷,場館的硬體設施也得到了球員的認可。洛杉磯國王隊前鋒Nic Dowd在第一天訓練後寫道:"The arena definitely reminded me of an NHL rink."(「毫無疑問,這座場館讓我想起了NHL的冰球場」)

溫哥華加人隊的隊長 Henrik Sedin也說:"We walk in, and it feels like any other rink. Everything is very high standards. Theyve done a great job of preparing everything so we can focus on hockey."(「這裡與任何一個冰球場別無二致。一切都是如此高標準。他們做了卓越的準備工作,得益於此,我們才能夠專註於冰球」)。

如懶熊體育所言:「NHL幾乎竭盡所能地向中國展示誠意,讓兩支球隊為勝負無關緊要的季前賽派出幾乎全部球員飛越半個地球只是其中最基本的一部分。」

每個位置上都擺著白色毛巾(加人隊的主場標配)以及中文球星卡;開場前光影變幻、暖場效果尤為炫麗;賽前甚至貼心地附有規則介紹;氛圍調動極為專業,比起NBA來也不遑多讓:利用DJ的深沉嗓音、專業配樂,利用熒屏的提示標語、精美動畫,適時地引導觀眾鼓掌喝彩、揮舞毛巾。節間休息時,請一些小朋友上場切磋比拼。攝像機鏡頭來回掃動,將熱情可愛的觀眾擺上屏幕——下半場諸人偃旗息鼓後,啦啦隊與吉祥物仍在試圖發起人浪,屢次失敗也不氣餒。

賽場調度也不例外。據稱,NHL帶來了超過80人的員工團隊。開場前,工作人員推著袖珍的球門來回遊走,澆冰車大搖大擺、徑直入內,比賽間隙掃雪的工作人員也是清一色外國面孔,他們腳踏冰刀,熟稔滑行,手握畚斗,鏟起散雪,裝進桶中。比之NBA埋首擦地、ATP跑姿扭曲的工作人員,真是優雅太多了。

儘管規則陌生(比賽分三節,每節20分鐘,節間休息18分鐘。三名前鋒,兩名後衛,一名守門員。犯規後,端坐受罰席,2分鐘不能上場,造成以多打少/強打的局面)…

——但的確有不少頗為新鮮、洋溢著競技魅力的瞬間:

- 球員們難以在冰面上減速,頻頻撞上廣告板,發出巨響,惹得陣陣驚呼(倘若被對方暴力衝撞至板牆,即為「向界牆板衝撞」,衝撞者將領到小罰)。更有甚者,被撞倒在地,又奮勇爬起,三步並倆,戮力追擊。

- 時常還會有這樣的鏡頭——諸人窩成一團,卡著身位,爭奪球權,杆子相碰,發出咔咔輕響——在冰面上角力,保持著微妙的平衡,其中的種種門道,絕非我這種外行能夠參破的。

- 冰球換人非常頻繁,無需暫停,無需教練指令,隨時可以切換陣容。回到板凳席的姿態,宛如翻牆的逃課少年。身體接觸頻繁,體力消耗極大——不得不承認,我低估了這項運動的強度,而且考慮到冰刀的銳利程度,其實…還蠻危險的。

- 冰球的傳接極具美感。挑傳所需的精準度與分寸感令人驚嘆(因為球在半空中看起來像飛碟,所以挑傳也被稱為Saucer pass),球員們也屢屢利用板面反彈組織進攻,由此也衍生了無數戰術可能。此外,還可以用手攔截飛行中的冰球,唔…有種「吉諾比利捕捉蝙蝠」的既視感。

- 球門後的區域甚是微妙,而且,每當球員們簇擁在門後時,守門員便在門前嚴陣以待,左顧右盼,如泄了氣的大白一般癱軟在地,那架勢真是太有趣了——事實上,在冰球的專業語境下,這個姿態被稱作「butterfly」,指門將雙膝跪地,盡量舒展雙腿用腿板覆蓋球門的下方兩側,狀若蝴蝶。

- 爭球時,裁判居中,扔下冰球,兩邊聚精會神,分寸不讓——架勢與NBA別無二致,只不過一邊往上拋,一邊朝下丟。

- 上半場加人隊以少打多時,某位球員搶斷後的反擊進球(學名為「單刀突破」),活像足球里一方人數處於劣勢後的一條龍過人進球,快意恩仇,也恍如籃球里的搶斷奇襲,教人猝不及防。

- 精妙的短傳配合,門前的連續導球,快攻時以多打少,也很有足球籃球的影子。進攻未果後,重新傳至中線附近另覓良機時,腦中浮現的滿是足球攻門受阻、回傳中場,以及籃球搶到前板、扔回控衛梳理進攻的場景。

……

饒是如此,縱觀全場,令我興奮的時刻仍舊屈指可數。當然有自身原因——當日沒有午休,萎靡不振,對冰球也缺乏足夠的興趣與了解——然而更多的,則是球場氣氛之故。

即便主辦方錐心泣血,即便DJ的表現無可指摘,整體的氛圍仍顯得凋零而沉悶。一是上座率略顯寒酸,堪堪達到56%(熱身時更為慘淡,舉目四望,只有星星點點的人頭淹沒於密密麻麻的白色毛巾中),倘若扣除之後提前離場的諸人,數字只怕會更難看;二是觀眾熱度不高——我身旁兩位大爺大媽,看球時宛如垮掉的植株,面色凝重,緘口不語,了無生氣,未幾便掏出手機五指紛飛。死忠球迷寥若晨星,真正享受比賽、豁得出去、放飛自我的觀眾更是鳳毛麟角(大多都是老外)。

必須承認,在漫長的無進球時段,我也曾萌生退意——說起來,我也算是痴狂的體育愛好者,接觸的球類運動也紛繁複雜。所以…您琢磨琢磨,連我都打退堂鼓了,後半段的比賽體驗得有…多尷尬?

現場看球最為優越之處,當屬氛圍。周遭都是同好,稍許攀談便能熟絡,比賽時自然同仇敵愾,悲喜與共,一同起立歡呼,擊掌慶賀,一同咒罵裁判,抱頭懊悔。正是這熱烈鼓噪的氛圍,感染了整座球館,從觀眾,到教練,再到球員,無人不浸淫在如是環境中。換言之,觀眾也是球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觀眾表現對於球賽也有著反作用力——中國賽遭遇如是窘境,乃至後期球員也顯得意興闌珊,很大程度上是因為觀眾與冰球間難以彌合的罅隙。

與2004年第一屆NBA中國賽不同,NHL在中國幾乎沒有群眾基礎(據國際冰球聯合會統計,中國的註冊冰球球員只有1101人,而美國和加拿大分別55.6萬人和61.1萬人),兩者的熱度也不可同日而語。彼時,因為姚明的卓越表現,NBA在中國的態勢如火如荼,遑論兩屆得分王麥迪的到來、上海之子劉煒也代表國王亮相。退一萬步來說,就算沒有姚明沒有麥迪沒有劉煒,彼時NBA中國化的程度也遠非NHL可比。籃球的普及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別忘了,巴特爾與王治郅早就漂洋過海了吶!NHL呢?只有NHL選秀的「中國第一人」宋安東與加人隊在中國賽一周前火急火燎簽下的中國國家隊主力門將孫澤浩,相較之下,知名度完全不在一個量級。

-

必須肯定的是,諸多贊助商為此做出了諸多努力——奧瑞金的董事長周雲傑據傳是為情懷而投資冰球,甚至被外媒稱為「帶著NHL進入中國的幕後男人」,旺旺集團、青島啤酒和戰馬(中國紅牛的母公司華彬集團旗下新推出的能量飲料)等贊助商都是奧瑞金常年的合作夥伴。

誠如前冰球部副部長紀俊峰先生所言:「這兩場NHL比賽是國內30年來冰球現場觀戰人數最多的比賽了。」

但以比賽的規格與NHL的野心丈量(「我們想要更多。」NHL媒體及國際戰略執行副總裁David Proper笑言),這遠遠不夠,而在某些細節方面,也有著廣闊的提升空間——最直觀的,當屬網路宣傳。儘管(據稱)冰球相關幾個公眾號都有推送,通稿也發了不少,然而,作為一個活躍在不少主流社區的用戶,賽前我卻從未見到NHL中國賽的相關訊息。在知乎上隨便扒拉一下,幾篇相關文章都是0贊,直到上海賽後、北京賽前才慌裡慌張地約張佳瑋寫了篇文(估計也是因為上海站太過慘淡「溫和」)。

試想,倘若華熙——NHL中國賽的運營商,能夠更接地氣,在虎撲上開展爬樓送票活動,或者更早地約一些體育方面的KOL寫稿推廣……中國賽的體驗會不會更為美妙一些呢?

總之,還是很榮幸見證了第一屆NHL中國賽。誠如NHL總裁Gary Bettman所言,「這是歷史性的一刻。」也誠如NHL副總裁Bill Daly在北京站開場前所說,「建立興趣的過程是有些緩慢的,是需要時間的。」


推薦閱讀:

英國體育的「舉國體制」是怎樣的?
用於F1賽車的燃油是怎麼製造出來的?
全浸式自由泳與普通自由泳有什麼區別?
米切爾和塔圖姆,你覺得誰的上限更高?
姚明都退役了,為什麼虎撲,新浪等網站的首頁還保留火箭隊專欄?

TAG:冰球 | 体育 | NH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