剎那芳華

一部還沒有上映的電影,《芳華》,掀起的風波層層疊疊,倒是比那些正在熱映的片子還要更搶鏡一些,除了馮小剛和嚴歌苓的金字招牌之外,恐怕也是暗暗契合了埋伏在人們心底的好奇心,你到底拍了點啥?你到底是怎麼拍的?還有啥是你不敢拍的?

不過對於一個普普通通的圍觀群眾來說,沒有機會擠進小房間先睹為快,未免有點小小的遺憾。還好有書,好友分享了一本原著電子書,正好拿來先解解饞。沒有大魚大肉來撐檯面,清粥小菜也是對得起腸胃的,更何況,按照對於天朝電影界編劇的一貫了解,80分的原著,能夠在屏幕上看到60分就已經是善莫大焉了。

花了兩個晚上,借著忙完柴米油鹽醬醋茶郵件報告PPT的些許空餘時間讀完了今年的第二本嚴歌苓作品,一如既往的流暢,作者熟練的文字運用技巧以及招牌式的人物內心素描功力繼續穩定發揮,保證了整本書讀下來都是一種非常愜意的享受。合上最後一頁的那一刻,略微有那麼一點點依依不捨,就這麼完了?

提起筆來想寫點什麼,不過顛來倒去也沒有找到一根主線,倒是那些貌似支離破碎的片段在後來幾天的反覆揣摩中變得愈發清晰起來,既然如此,那就不如順水推舟了,也許寫著寫著就知道自己到底想說什麼了。

片段一

全書之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矛盾衝突時間點,對越自衛反擊戰,這場四十年前的邊境衝突算是建國後三大戰爭中標誌性的事件。沒有朝鮮戰爭那麼的驚天動地,也沒有中印戰爭那麼的撲朔迷離,在頌歌,鮮花,英雄等等背後我們可能有意無意地忽略了這樣一個事實,這一仗是分為兩個階段,從一九七九年正式爆發衝突,到一九九零年最後一戰結束,硝煙散盡,整個戰爭持續時間之長跨度超過十二年,要知道舉世矚目的抗日戰爭也不過就是打了十四年而已。單單憑藉這一點,這就是一段不應該被遺忘,甚至不應該被忽視的歷史。

嚴歌苓並沒有在文中花費大量的筆墨去書寫這段往事,大多是作為背景烘托劇情的推進,細膩的筆觸當然為原本就一場殘酷的戰爭平添了幾分女性視角下特有的感傷,多了一些文學作品藝術再創作的味道。

與之相比,另外一本三十年前風靡一時的報告文學體小說《高山下的花環》,無疑要更加真實和硬朗的多。梁三喜,靳開來,趙蒙生,小北京這些活靈活現的人物直到今天回想起來,依然歷歷在目,少了一些哭哭啼啼,自怨自艾,多了幾分響噹噹的鐵骨硬漢氣概,當然,這些都絲毫沒掩蓋柔情似水的那一刻。

片段二:

《芳華》的背景始於那一場十年浩劫,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用「浩劫」這個詞來形容的歷史時期其實並不多。雖然已經是文革晚期,但是已經被摧殘到麻木不仁的靈魂恢復起來遠遠要比肉體的物理創傷要難的多得多。不客氣的說,直到今天,就在我們的身邊,依然有些人生活在文革的陰影之中,即使他們已經是出生於改革開放之後。君若不信,看看網路新聞泛濫成災的網頁下面,大概留言評論區里少的就是一張張鋪天蓋地的大字報了。

男主角劉峰,愛上了一個不該愛的人,發乎情,但是差那麼一點點沒有做到止乎禮。於是一夜之間,從眾人仰望的神壇上跌落下來,無情的被踩上了一萬隻腳,原來你濃眉大眼的劉峰也會幹這種偷雞摸狗的齷齪勾當啊?陳佩斯朱時茂的小品台詞放在這裡必須要借來引用一番。眾人欣喜雀躍之餘,原形畢露,好像不衝上去罵兩句,唾兩口,打兩下,踩兩腳,就不是五講四美三熱愛的學雷鋒標兵好戰士了。作為旁觀者,我們瞠目結舌之餘,為免會想一想一句「為什麼?」

是人性本惡還是平時隱藏的太辛苦?

是集體無意識的盲從?

還是烏合之眾的「平庸之惡」?

沒有答案。或許要去翻一翻另外一本書,馮驥才的《一百個人的十年》,不知道是不是可以找到答案。如果沒有,那就多花點時間找一找吧。

片段三:

這本書的時間跨度很長,從一九七六年一直寫到了二十一世紀初,最為波瀾壯闊的三十年。作為有幸經歷這個時代的親歷者,對於書中提及的很多片段都有或清晰或模糊的感觸,大概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讀起來會有很特別的感覺,常常會不自覺地微微一笑。

書中有這麼一段文字,曾經激起了很多讀者的強烈共鳴

「不快樂的人,都懂得我們這樣的笑。放下了包袱,破碎了夢想,就是那種笑。笑我們曾經認真過的所有事。前頭沒有值得期盼的好事,身後也沒有留下值得自豪的以往,就是無價值的流年,也所剩不多,明明破罐子,也破摔不起,摔了連破的都沒了,那種笑。就是熱誠情願邀請人家摸,也沒人摸了,既然最終沒人摸,當時吝嗇什麼?反正最終要殘剩,最終是狗剩兒,當時神聖什麼?對,就那種笑。」

寫者有心,讀者扎心。

我們身處在這樣一個時代,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我們相信上帝是公平的,他給予了我們什麼,那就一定會在別的什麼地方拿走些什麼,若非如此,這個世界會出大亂子的,大概是因為能量守恆吧。

在經歷了令世人頭暈目眩的高速發展之後,與之共生的諸多後遺症在不知不覺中的悄然而至是那麼的順理成章,雖然最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我們是如此的驚慌無助。

怎麼可以這樣?

為什麼不可以這樣!

不知道有多少人會記得曾經有那麼一部電視劇《便衣警察》,還有裡面那個樸實無華的警察周志明,無論是海岩的原著人物,還是胡亞捷塑造的屏幕形象,直到今天重新翻出,經歷過時間的洗禮之後依然熠熠生輝。

人的一生不可能永遠是順風順水,國家大概也是如此。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認清生活的本質之後,依然熱愛生活。我們如此努力的奮鬥,並不見得一定要去改變世界,也許僅僅是為了不被這個世界所改變,不要成為那種自己都會討厭的那種人。

倉惶而至的中年說來就來,夢想「臉朝下」落地的現實,難以言說茫然四顧的無奈,如果就此撒手,可能討得一時快活,但終有一日會後悔當時為何沒有再多堅持一下。逆水行舟,辛苦是辛苦了點,可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的一刻,又豈是旁人可以明白了解的?

片段四

不過寬容和忘記是兩碼事。

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是由一個一個微小的個體組成的,但是對於個體適用的道理,對於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來說就未必是同樣適用的,套用一句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真理「量變引起質變」。

劉峰的人生是一出悲劇,小曼是一出悲劇,那麼林丁丁,郝舒雯,蕭穗子呢,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吧。放眼望去,芸芸眾生,生亦何歡,死亦何苦。這些卑微的個體命運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撥弄著,揉搓著,輕輕地拋起,重重地放下,但是所有的這一切是為了什麼?

我們從來都不是一個善於反思的民族,比起反思,我們可能更擅長找借口,或者保持沉默。這種堅韌使得我們熬過了很長很艱難的黑暗歲月,但是沉默不能夠保證我們不會再犯相同的錯誤,找借口就更不能了,說不定還會成為一種更危險的誘惑,因為找一個借口掩飾一下總是很容易的嘛。

在這一場浩大的悲劇中,每個人都是受害者,但是,每個人也都是劊子手。沒有誰是完全無辜的,也沒有誰是清白的,所有的罪孽都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只是最後的結果連始作俑者都已經無法完全掌握了, 這也許才是最大的悲劇。

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但是僅僅記住是遠遠不夠的。每個人都該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所謂各盡職守,也許已經是最好的選擇了。

這本書本來就是作者嚴歌苓的半自傳,帶有濃重鮮明的個人特色。螻蟻般的個體落在時代的滔天洪流中,顯得是如此的渺小不堪,不知道作者最後落筆定稿的那一刻,是不是也會想起很多的那些年,那些事,那些人?

所謂剎那芳華,對於佛家來說,一彈指就意味著六十剎那,一剎那又蘊含著九百生滅,短之又短,堪堪是毫釐之間,但是對於一個人來說,也許就是一輩子了。

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

延伸閱讀

從哪裡開始,從哪裡結束

朋友,旅遊一定要趁早啊!

新加坡眼裡的中國和中國眼裡的新加坡

如何成為一個成熟的人

岡仁波齊:宗教背後的神化和世俗化

候機室里的眾生畫像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陸犯焉識

寫給一年級新生小朋友的一封信

更多精彩內容參見個人微信公眾號 深溪虎堂 (SHENXIHUTANG )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作家嚴歌苓?
電影《芳華》蕭穗子的原型是嚴歌苓嗎?
現在這批言情小說寫手,百年之後,誰最有潛質能成為張愛玲、嚴歌苓、李碧華那樣的作家?
怎麼看待馮小剛的《芳華》與嚴歌苓原著之間的出入?
馮小剛和張藝謀為什麼都選擇了改編嚴歌苓的作品來創作電影?

TAG:芳华电影 | 冯小刚导演 | 严歌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