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極樂觀能抗癌嗎?

前言

診斷出癌症後,一般人都會倍感壓力,情緒不佳;而癌症和癌症的治療都會導致一定程度的情緒的抑鬱。因此,也許是出於美好的願望,很多人想要相信精神的力量可以控制嚴重的疾病例如癌症:確診癌症後樂觀的情緒能讓癌症患者活的更長,癌症更不容易複發。這是一個令人寬慰的信念,可以使人在受到嚴重疾病的威脅感到更為安全。如果這是真的話,那麼這意味著我們可以利用精神的力量使腫瘤停止生長。但是這種信仰有非常消極的一面,因為絕大多數癌症患者不能表現的很積極,他們可能會責備自己:正是因為我不夠積極樂觀才導致了腫瘤增長的更快。這對癌症患者來講是極為不公平的,只是增加了他們額外的心理負擔。

除此之外,更為重要的是,樂觀情緒能抗癌的說法並沒有廣泛認可的、確鑿的科學證明。當我們想要鼓勵癌症患者情緒樂觀的時候,要仔細考量這種說法給患者帶來的各種影響。

這是一個很嚴肅的科學問題,並不是一個個人價值觀問題。因此本文講述了對這個問題的主要的有影響力的臨床研究,相關研究的基本設定,其他臨床研究的缺陷,以及患者、家屬和醫生應該如何面對這個問題。

本文關鍵信息

  • 對這個話題的臨床研究很多,研究結果互相矛盾,並且很多臨床試驗設計本身有各種各樣的缺陷,完全不足以證明樂觀情緒有助於抗癌這一觀點
  • 基於各種研究,醫療界普遍認為樂觀的情緒不能延長癌症患者的生存,也不能避免癌症的複發,更不能治癒癌症。
  • 但是很多試驗證實樂觀的情緒有助於提升癌症患者的生活質量。
  • 即使患者不是天性樂觀,也不會影響癌症和癌症的治療。但基本前提是癌症患者不應該因為情緒非常的積極樂觀就不接受正規治療,也不能因為情緒悲觀而抵觸正規治療。
  • 鼓勵癌症患者保持樂觀的情緒對患者而言是一種額外的負擔,也非常的不公平。因此鼓勵癌症患者樂觀可能是不合適的,至少當鼓勵他們的樂觀的目的是希望延長患者生存或減少複發風險時。
  • 醫生、患者和家屬應該共同努力,培養適當(而不是不切實際)的希望,以期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更好的應對癌症。

David Spiegel等人的研究

其實癌症的診斷、治療和康復等過程並沒有什麼神秘的地方,做為一門現代科學,腫瘤醫學對患者關注的很多問題都是有科學研究的。對於這一問題--積極樂觀的情緒能否對抗癌症從而延長生存時間或減少複發--科學家早在上個世紀就開始了很多臨床試驗,有幾十年的研究歷史了。我們先來看看幾個有影響力的研究結果。

談到這個話題的時候繞不開的一個人是David Spiegel醫生,他是斯坦福大學精神病學系副主席,因為研究心理情緒對乳腺癌患者的影響而出名。

David Spiegel等人的研究:研究主要針對的是乳腺癌患者,首次研究發表在《柳葉刀Lancet》雜誌上,但兩次研究的結果自相矛盾,著實有點尷尬啊。

David Spiegel等人在對乳腺癌患者做了10年相關隨訪研究後,於1989年在著名的醫學雜誌《柳葉刀》上發表了研究的結果:接受每周一次長達1年的支持性表達集體治療(心理支持和治療的一種)的轉移性乳腺癌患者,比對照組(未接受集體治療)的患者多活了18個月。18個月啊!這引發了人們巨大的興奮之情,也引發了巨大的質疑。

面對巨大的爭議和質疑,David Spiegel等人想要重現這一發現,於是做了類似的試驗,於2007年在線發表了新的研究成果。但這次他們發現一個類似的團體心理干預對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沒有整體效果。和之前的研究自相矛盾。這可就真的有點尷尬了,自己都難以自圓其說啊

David Spiegel仍然堅定的認為樂觀情緒有助於延長癌症患者生存。但即使如此,在他於2014年受邀發布的文章中,在對15個臨床研究進行分析後,他也承認目前他的理論的很多直接和間接的支持證據不足。並且認為(1)需要進一步的證據來表明心理社會幹預和無進展生存期以及總生存的相關性;(2)需要證據證明心理干預引起的變化,例如內分泌,免疫系統,神經系統,和其他生理系統對疾病進展的影響。

Penelope Schofield等人的研究

Penelope Schofield等人的研究:針對的是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研究,研究結果於2004年發表在《癌症Cancer》雜誌上,研究結果認為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前的樂觀水平和生存之間沒有關係。沒有證據表明治療前高水平的樂觀可以提高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的生存。

他們根據在治療前以及治療結束後6周患者首次隨訪的兩次評估,來對患者的樂觀進行評分,樂觀評分高表示更為樂觀積極。在經過5年的隨訪之後發現,這些非小細胞肺癌患者無論樂觀評分如何,在總生存還是無進展生存上都沒有顯著的有統計學意義的差別。

和David Spiegel等人的研究不同,這個研究結果公布後,獲得了業界一致的好評。為什麼呢?根據作者的說法來看,這可能是因為他們這個研究在方法學上的優勢。他們使用了一種可靠且有效的樂觀的衡量方法,在一個樣本相當大的、起始隊列為單一癌症類型NSCLC患者中開展這個研究。在這個節點上沒有人有轉移性疾病。並且在數據分析中調整了潛在的混雜因素。隨訪時間為5年。

其他研究的缺陷以及重要的基本設定

許多調查這個問題的研究,不能對心理因素是否對生存時間有影響這一問題提供足夠的回答,是因為在研究設計中存在重大缺陷。

  • 一些研究報告結果基於很小的樣本(例如少於100個患者),不具有代表性的樣本,或被招募的樣本都是在疾病過程中的後期,令人擔心結果的魯棒性。
  • 許多研究未能控制潛在的混雜因素,要麼是在統計上或者在取樣上,例如癌症類型、疾病分期、表現狀態、患者年齡或組織學分級。
  • 可能最嚴重的問題是這些不同類型的癌症混在一起分析,因為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生物特性。例如,由於免疫系統與黑色素瘤的發病機制有關,黑色素瘤通過免疫系統受到心理因素的影響比肺癌更為合理。
  • 一些研究報告結果基於短期隨訪。心理因素的影響只有在較長時間後才會顯現出來。
  • 心理因素可能會產生最初的生存益處,因為改善了自理能力,但這點可能會在較長時間內消失。
  • 一些研究使用了不充分定義或衡量的心理構建。

在所有研究樂觀情緒是否能延長生存或者降低複發的研究中,無論其試驗設計和研究結果如何,試驗組和對照組的癌症患者都是接受正規治療的,否則根本無法通過倫理審查。即便如此,也沒有強有力的證據證明:樂觀積極的心態能延長癌症患者的生存。所以絕不能因為患者本人表現的很積極樂觀,就可以大而化之不去接受正規治療,並盲目的期待樂觀積極和戰鬥精神能殺滅癌症。這是絕對不可取的。

很多坊間流傳的故事--某某某診斷癌症後沒接受任何治療,完全靠積極樂觀和戰鬥精神殺滅了癌症--都是胡編亂造,不要相信這種謠傳。這些人一開始可能是血檢或影像檢查發現疑似癥狀,後來通過病理確診排除了癌症,但是一開始因為各種原因,在確診之前就把患了癌症的風聲走漏了,只能用「積極心態和戰鬥精神殺滅癌症」這個故事來圓場了啊。本來嘛,疑似癌症然後確診不是癌症,當然高興了。

再者,把道理講得偏一點,如果積極樂觀有這麼大的能量,天性樂觀的人壓根就不至於會到患上癌症這一步啊。大家都知道癌症是需要長時間才能從癌前病變發展過來的。如果天性樂觀連癌前病變都殺滅不了,咋就能殺滅它的終極進階版本--癌細胞了呢?如果本來就不是天性樂觀的人,診斷出癌症後偽裝出來的樂觀就能有這麼大的能量?

另一方面,也不能因為患者本人表現的悲觀就覺得預後不良,從而不去接受正規治療。即使患者不是天性樂觀,這也不會影響癌症。

鼓勵癌症患者積極樂觀可能並不公平

當某人被告知患上癌症時,他們自己本來也可能會有如下疑惑:

  • 為什麼是我患上癌症?這是我自己自作自受嗎?
  • 我的情緒真的會導致癌症發生或影響治療的結果嗎?
  • 我能通過想像我的身體是如何和癌症做鬥爭或者想像自己狀況很好來控制腫瘤生長嗎?
  • 放鬆或者保持「積極的態度」有助於治癒我的癌症嗎?

這時候,如果親朋好友甚至醫生鼓勵他們:你要積極樂觀,這樣你才能活的更長,治療效果越好......因為癌症患者很難很樂觀,或有超越於未患癌症之前的樂觀,這會給患者增加額外的負擔而不能提供任何好處,使得他們進一步懷疑自己:確實是我不夠樂觀,才使得治療效果不好......

在這裡,有必要引用Penelope Schofield等人2004年發表研究結果後,其他醫生對這篇文章的相關評價:

「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因為人們對癌症患者有期望:癌症患者需要積極面對癌症,否則他們的腫瘤會增長的更快——這是胡說八道,是「積極樂觀思維的一種暴政」!」

「如果你不是一個樂觀主義者,你在癌症中不會像其他人活得一樣好—這種說法是錯誤的,把這個觀點強加於人是很可怕的。這個研究證實的是:即使你不是天性樂觀,這也不會影響你的癌症。」

紀念斯隆-凱特林癌症中心腫瘤醫生吉米荷蘭

「有些研究發現,積極的態度是正面的。但有時,人們對癌症患者過分誇大了積極的態度的作用,最終使得癌症患者對結果抱有不切實際的期望。

「積極的態度能在癌症患者確診後激勵癌症患者更好的照顧好自己。樂觀的人更有可能飲食均衡,有規律地鍛煉,戒煙,並參與到其他有幫助的行動中去。」

美國癌症協會首席醫療官Herman Eyre

「鼓勵患者積極可能代表的只是一個額外的負擔。如果患者因為錯誤的信念--樂觀能延長生存時間--而掩飾他或她的苦惱,我們應該質疑鼓勵患者樂觀是否有價值。

研究人員

不過,至少有一位專家認為,癌症患者應該嘗試保持樂觀的心態。

「樂觀可能不會對延長生命有任何影響,但它確實對生活質量有影響。如果你樂觀有希望,有戰鬥精神,相比沮喪和絕望,你會更好地度過整個癌症的經歷。我不認為任何人應該承諾說,樂觀的態度會治癒癌症。我們應該說的是,情緒樂觀可以使你更好地應對癌症,並且感覺更好。」

哈佛醫學院Ann Webster醫生

培養適當的希望

我們應該質疑鼓勵患者樂觀是否值得,如果他們錯誤地認為樂觀將有利於生存,這會導致病人隱瞞他或她的痛苦。如果病人感到悲觀或經歷了一段悲觀時期,那麼承認他們的這些感覺是合理的、可接受的是很重要的。如果病人不感到樂觀,就不應鼓勵他們樂觀。而不應該站著說話不腰疼,盲目的鼓勵他們樂觀。癌症患者能明顯感受到對他們的疾病持積極態度的社會壓力。甚至有可能這是一個無意的暗示:因為不夠樂觀,病人最終要對他們的疾病的結果負責

然而,樂觀帶來了其他的顯著的好處。它與較低的抑鬱水平和較高的主觀幸福感和生活質量密切相關。因為樂觀似乎與癌症的生存無關,鼓勵樂觀的任何好處都需要與提高生活質量或減少心理痛苦有關。然而,心理干預是否可以改變病人的樂觀水平將取決於樂觀傾向的程度。但這並不是說患者、醫生及家屬就不應該討論對未來的積極希望。

事實上,有人認為,作為治療的一部分,醫生有義務培養病人的適當希望。轉移性疾病的患者認為,醫生在和他們討論預後時表現出很有希望是非常關鍵的。

然而,希望的傳達必須是基於營造的良好的氛圍和環境,這個環境支持患者表達他們恐懼和對未來的不確定,讓患者不至於覺得在情緒上陷於困境。最成功的方法就是針對個人自然的天性。如果患者性格外向,診斷出癌症後嚎啕大哭或者有諸多明顯的悲觀的癥狀,家屬應該表示支持和理解,讓他/她痛快淋漓的發泄自己的各種情緒;並將能量引導到對癌症的治療上來。如果患者性格內向,可能會默默內疚、難受但並不將悲觀的情緒顯露於人前,此時應該引導患者,了解他/她在這方面的想法、顧慮和痛苦,讓他們能找到合適的途徑發泄自己的情緒,將能量聚焦在癌症的治療和可以改善的地方。

希望往往帶來不切實際的期望,因此提供給病人適當的希望信息是至關重要的。有些醫生認為,在如肺癌、胰腺癌等這類預後不良的情況下,合理的希望與大概率事件不一樣。他們認為,期望治癒並非不妥,即使這是不可能的,但希望的信息還應包括更多和生活質量問題相關的更大概率事件,如長期的緩解和免於疼痛的折磨。然而,在治癒不可能的情況下培養虛假的樂觀最終可能是一種後悔的來源,因為它可能妨礙患者和家庭做出明智的治療決定和生活方式決定,以便最好地利用剩下的時間

祝各位順利!

參考文獻:

Penelope Schofield etc. Optimism andSurvival in Lung Carcinoma Patients, DOI 10.1002/cncr.20076

Mark Petticrew etc,Influence of psychological coping on survival and recurrence in people with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BMJ. 2002 Nov 9; 325(7372): 1066.

David Spiegel,Minding the body:Psychotherapy and cancer survival,DOI:10.1111/bjhp.12061

William Breitbart etc, Meaning-Centered Group Psychotherapy: AnEffective Intervention for Improving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in Patients WithAdvanced Cancer,DOI: 10.1200/JCO.2014.57.2198

非經授權,禁止轉載;歡迎個人轉發朋友圈。本信息僅供參考不做診療指南,具體疾病診治請諮詢主治醫生。

----更多文章請到尚方慧診講腫瘤 - 知乎專欄;更多回答請看知乎用戶

----關注微信公眾號(sfhz-patient)獲得更多腫瘤專業資訊和國內外腫瘤就醫深度見解


推薦閱讀:

2017年有哪些正能量事件,讓你感受到世界依然美好?

TAG:癌症 | 抗癌 | 积极心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