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里,火柴人,和英國工業時代

在英國,只要提到勞里(Laurence Stephen Lowry),人們立即會想到工業時代的英國:一重又一重的水泥外牆,隱約可見的工廠煙囪永不停歇地在噴氣,上下班的工人像潮水般向同一個方向行進,無論是天空還是建築物的顏色都沉重不堪。那些年紀稍長的仍然對此記憶猶新,儘管並不是所有人都體驗過工業區的生活,每個人都知道這就是那個時代的事實。對於新生代來說,這恐怕只存在於教科書里;學校里會教他們認識勞里的畫,讓他們認識那個不再存在的英國。

Coming From the Mill, L.S. Lowry, 1930, The Lowry《從工廠回來》

勞里(另譯洛里,1887 –1976)生活在英國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時期,他出生在蘭開夏郡一個普通工薪階層家庭,此後他人生中有40年時間裡都住在蘭開夏郡的彭德柏利(Pendlebury, Lancashire),那裡是英國曾經的工業區。他的畫風格獨特且統一,以描繪西北英格蘭工業區著稱。

勞里在英國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存在。除了被寫進教材在學校里廣泛傳頌,他的畫還被大量印在日曆、裝飾畫、桌布、抹布等等各式各樣的的家庭日用品上。勞里中年成名,先後在英國被授予了十幾個大大小小的獎項,其中包括一個騎士爵位,雖然好多次他都拒絕去領獎。因為名利雙收,他的後半生生活條件很不錯。2011年,他的一幅畫在拍賣會上以560萬英鎊成交,這是迄今為止賣得最貴的一幅勞里。人們還在勞里的家鄉Salford專門為他建了一座博物館:The Lowry。

The Mill Scene, L.S. Lowry, 1965, The Lowry《工廠景象》

勞里的的畫好賣,因為他很好懂。他不嘗試用光怪陸離的方式來吸引你的眼球,不拿刁鑽的問題來考驗你,也不曾要你猜測他的意圖。他只是用一雙不安的眼睛在觀察那些其他人不太想去看的東西,然後濃縮在畫布上,他每在畫布里多加一棟建築,多加一溜黑雲,多加一個人影,你就多一分不快。他總是撩起你的不安,但不是像波浪一樣的衝擊,而是慢慢逼近的烏雲,然後盤亘在頭頂,揮之不去。

在勞里的畫中,低矮的建築物總是比人顯得更真實。人和物都重複著單調的節奏。從他的畫里看不出情緒,因為麻木就是沒有情緒。

大家稱他筆下的人物為「火柴人」(the matchstick man),因為他們都被簡化成細長的幾條線,像是一根根纖細的火柴棍。全部人都穿著相似的著裝,都弓著身子、低著頭,沒有臉部特徵。乍一看,勞里畫中的人物都長一個樣,似乎只是單純的重複。

Britain at Play, L.S. Lowry,1943, Usher Gallery 《歡慶的英國》

Going to Work, L.S. Lowry,1942, Imperial War Museums 《去上班》

這兩幅畫,一幅畫的是節假日,一幅畫的是上班,明明一個應該是愉悅的,另一個是沉悶的,可是兩幅畫里的人看起來一樣地疲倦。看來,了無生氣和千篇一律,恰恰是勞里想要表現的「神」。在勞里眼裡,工人無論是工作日和周日,都是無精打採的。他沒有打算表現這些人作為個體的獨特,他們在畫里是一個整體,統一呈現了工業區里大多數人的生活狀態。這就是勞里的畫讓人不安的原因:他的畫里並沒有生活萬象,他告訴你,生活就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營營碌碌。

Going to Match, L.S. Lowry,1953, The Lowry 《去看比賽》

A Protest March, L.S. Lowry, 1959 《抗議遊行》

勞里總是喜歡畫工業城市的公共生活,比如足球比賽,遊行抗議,拳擊,去遊樂場,上下班的工人往返於工廠。這些活動取代了篝火晚會和村鎮集市,成為了現代社會殘存的群體生活儀式。大概只有這些儀式能讓勞里感受到,這些人仍然是社會的成員,仍然擁有人性,而不是螞蟻或原子。勞里最出色的是他在畫面中捕捉到人群流動的節奏,人群或是蜂擁在一起,或是匆忙趕路,或是慢慢地漂移。他的畫里總是有帶著銹跡的褐色陽台,呼吸著滾滾濃煙的煙囪,和像鉛一樣灰白的天空,在這塊紋絲不動的布景下,彷彿能看到人群在攢動,像是要去打一場戰。勞里似乎只是勾了一兩筆,就表現了這種流動感。

Lancashire Fair, Good Friday, L.S.Lowry, 1946, Government Art Collection 《復活節的蘭開夏集市》

事實上,英國的藝術界對勞里不太待見,儘管他非常受大眾歡迎。行家們批判勞里的畫過於隨便,或是缺乏技巧,或是缺乏藝術的自覺,一句話就是比較業餘。

勞里是矛盾的。的確,他的作品過於單調和重複。在勞里眾多的作品中,很少有哪幅單獨的作品脫穎而出給人深刻印象,看完以後只得到一個整體的印象,甚至說,看過兩三幅的感覺和看了二三十幅的感覺是差不多的。他幾十年如一日地畫同樣的內容:全景構圖,俯瞰視角,以工廠和煙囪組成的城市天際線,街上一撮火柴人。確實,勞里的畫里沒有太多可以琢磨的細節,也沒有太多可以延展的空間。

然而,局限與重複,這不也是生活的真相么?上下班佔據了生活的大部分內容,而很多時候工作就是某種重複。背景里的赭紅色的工業建築看起來千篇一律,因為它們真的都長一個樣…所有東西都統一化標準化,這是工業化的現實,而勞里嘗試把它表現出來。

Industrial Landscape, River Scene, L.S. Lowry, 1955, Tate 《工業景觀,河邊》

勞里曾經談過他是怎麼開始了畫工業區的:「有一天,我在彭德柏利錯過了火車,這地方我好多年都忽略掉了,而就在我離開車站時,我看到了一個紡織工廠:巨大的黑色框架裡面有一排排的黃色窗戶,在這個沮喪又潮濕的下午的天空下憑自凸顯……我看著這個景象,這個我見過多次但從來沒有看進心裡去的景象,心中充滿了狂喜。」從那以後,勞里就孜孜不倦地描繪工業所塑造的城市景觀以及人們。勞里的創作顯然是自覺的,而不是像一些英國藝術界人士所批評的那樣。

和其他的藝術家和知識分子不一樣,只有勞里還一直住在工業區,和他筆下的街頭生活保持緊密聯繫。他直到退休都在房地產公司做一份全職工作,那就是代收租金,他的業務範圍都在蘭開夏郡,也就是他生活的地區。在每天的收租工作中,他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他們就是他的靈感來源,他隨身帶一本本子畫下草稿,到晚上和周末時就在家作畫。他曾經說過:「我實在是欠我的租客們太多」。他了解工人階層,因此他的畫總是這麼真實。勞里知道他在畫什麼,也知道他想畫什麼。

Ancoats Hospital Outpatients Hall,L.S.Lowry,1952, The Whitworth 《安可醫院的門診大廳》

Waiting for the Shops to Open, L.S. Lowry, 1943, Manchester Art Gallery 《等待商店開門》

出了英國,勞里幾乎是默默無聞。但有趣的是,相比起世界的其他地方,他在中國反而小有名氣。2014年在南京辦過一次勞里的畫展,這是首次在英國以外舉行的勞里個展。或許是勞里所表現的工業革命題材在其他地方都沒能引起共鳴,唯有在中國,大家感到些許熟悉,因為那有點像現在的中國。

River Scene, L.S. Lowry, 1942, Glasgow Museums Resource Centre 《河邊風景》

Excavating in Manchester,L.S.Lowry,1932, Courtesy MacConnal-Mason Gallery

即使在英國,勞里過世以後,他就被「遺忘了」。當然,那些不喜歡勞里的評論家會抗議:也不看看這幾十年全英國的博物館和畫廊里都是他的畫,教材也有他,到底哪個眼睛看到他被忘了?我們倒是希望他真的被忘了。Anyway, 勞里一直被不少專業人士所詬病,他們覺得他的藝術沒有新意、不細膩、不精巧、不專業。他被稱為「素人畫家」(na?ve painter)或「星期天畫家」(Sunday painter)--這個詞常用以表示那些未經過正式訓練的非專業藝術家。

剛剛提到,勞里的正職是在房地產公司負責收租金的小職員,此外他在夜校之類的地方學過畫畫,大部分時間是自學。他所有的創作都是在業餘時候進行的。加上勞里好的作品都局限於他畫的工業區景觀,其他的作品都乏善可陳,英國畫界稱勞里為外行似乎也無可厚非。可是,這其中總給人一點擺架子的感覺。可能畫界永遠沒辦法原諒一個從來不願意變成全職畫家的畫家。其他的畫家不管是不是業餘出身,成名了以後幾乎都會幹同樣的事:辭掉原本的打工,搬到大城市去,成為全職畫家,順便還去藝術學校里當個名譽教授。勞里沒有辭職,他也沒有搬到倫敦。我猜,他沒有遵循遊戲規則,於是畫界也不想帶他玩。

不過,勞里不需要別人帶他玩。他說,「有人叫我星期天畫家,那我就是一星期每天都畫畫的畫家。」--「If people call me a Sunday painter, Im a Sunday painter who paints every day of the week.」

(題圖 : Going to Work,L.S.Lowry,1959, The Lowry

【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假裝在發獃」--關於藝術的嚴肅吐槽】

推薦閱讀:

每周資訊|藤田嗣治的作品將再次引人注目,在法國舉行紀念展
五月五日午 贈我一幅圖︱《午瑞圖》
聽藝術家黃永玉聊天就是爽
人們對於嚴肅音樂和對於其它藝術門類中的較嚴肅作品是否懷有不同的敏感度和評判標準?為什麼會這樣?
Qi Baishi|齊白石,20世紀中國最受歡迎的畫家

TAG:艺术 | 现代艺术 | 英国文化 |